九年级化学知识总结-科粤版内容摘要:
(化学式中含有数字) 金属 和 稀有气体 固态非金属单质 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 离子 子化合物。 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 四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组成 :物质由 元素 组成 原子 :金属、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构成 分子 :H Cl O N HCl、 NH CH4 等 物质 离子 :NaCl、 KCl 等 12 混合物 (多种物质 ) 金属单质 Fe、 Cu、 Mg、 Al、 Mn 等 分类 单质 非金属单质 C、 P、 S、 H N O2等 纯净物 有机化合物 : CH CO(NH2)淀粉、蛋白质等 化合物 氧化物 CO、 CaO、 H2O等 酸 HCl、 H2SO4等 无机化合物 碱 NaOH、 KOH 等 盐 NaCl、 BaSO4等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必备知识 】 核内质子数 最外电子层有 2个电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质子 (带正电荷 ) 原子核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 第一电子层 电子 (带负电荷 ) (2)在 原子 中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在 离子 中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质量主 要集中在 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4)四决定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 (核电荷数 ) 决定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 化学性质、化合价、元素分类、元素所在族。 说明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如 Mg He 最外层电子为 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可能相似 (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 :质子数不 同 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如 :O2和 O3等 ),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 : 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一大二小 ) 表示某种元素 如 : O 氧元素 表示该种物质的一个原子 如 : O 一个氧 原 子 注意 :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种单质 ,如 :Fe、 He、 C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 ,没有宏观意义。 如 : 3O 只表示 3个氧原子 发现 :门捷列夫 7横行 (周期 ) 各周期 电子层数相同 ,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18纵行 (16 族 )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排列规律 在同一个周期内,元素从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在同一个周期内:从左到右金属的失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的得电子能力增强; 在同一个族内:从上到下金属的失电子能力增强,非金属的得电子能力减弱。 13 金属元素 : 如 :Mg、 Al、 Na、 K 最外层电子数 : 4 非金属元素 : 如 :N、 C、 P、 S 最外层电子数 : ≥ 4 稀有气体元素 : 如 :He、 Ne、 Ar 最外层电子数 : 2 或 8 地壳中 : O、 Si、 Al、 Fe 人体中 :O、 C、 H、 N、 Ca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的元素大约有 100 多种,其中非金属元素大约 20多种,金属元 素大约 80 多种。 其中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海水中含量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年产量最多的金属是 Fe元素,导电导热性最好的是银。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 :如 Fe3+:每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 注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 别 ) 质子数 = 电子数 ,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 电子数 ,阴离子 如 Cl 质子数 ≠电子数 ,则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 电子数 ,阳离子 如 Fe2+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 ①质子数相等 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③电子层可能相同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微粒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离子结构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离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二 .物质组成的表示 : +2 Mg :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或 +2 价的镁元素 ; +2 Mg Cl2 :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 ;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 2. H2O:2 个水分子 2H2O:每个水分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 3. Fe3+:3 个铁离子 如 : C、 N、 O N2 (1)写法 :金属 ,稀有气体及多数的固态非金属用元 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氧气、氮气、氢气、氯气等由双原子分子构成 ,化学式为 O N H Cl2 :正价在前 ,负价在后 (CH4,NH3除外 ) 一排二标三交叉四约简; : 硝酸铵: 氧化铁: 硫化钾: 硫 酸: 苛性钠: (2)意义 :(参照前面 化学式的意义 4点 例 :H2O) ( 化学式 Fe的意义 3 点 ) (3)计算 : =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的总和 14 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之比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 100% ( 4)萄糖的化学式: C6H12O6, a、葡萄糖是 物, 由 碳 、 氢 、 氧 种元素组成; b、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个碳原子、 个氢原子、 个氧原子。 c、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d、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e、 90g 葡萄糖与 g 甲烷所含的碳元素质量相等。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 .质量守恒定 律 :参加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 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说明 :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 化学变化 ,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 ” 中。 ③要考虑空气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 (如气体 )有无遗漏。 :在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 :、 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1)一定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 :分 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 .化学方程式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头 以 2 H2 + O2 点燃 2 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①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 之间分子 (或原子 )个数比 ②每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 2 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③每 4份质量的氢气与 32 份质 量的氧气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 完全反应生成了 36 份质量的水 :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③反应生成哪些物质 ④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⑤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三 .化学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 另 一种物质的反应 (绿色化学 )。 如: A + B + „ → D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 D→ A + B + „ ③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 A +BC AC + B 或 A +BC BA + C” 15 ④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 + CD = AD + CB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元素化合价升高 )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 )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 均指反应物 还原剂 :夺取氧的物质 (常见还原剂 : C、 CO、 H2)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四、 熟练书写书本上的化学方程式 (一)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特点:“多变一” (1) C + O2(充足 ) CO2 (考点:在纯氧中发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气体,完全燃烧时碳氧质量比为 3: 8。 ) (2)2C + O2(不足 ) 2CO (考点:氧气不足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而 且同等质量的碳不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充分燃烧少,所以不管是从 保护环境 还是 节约资源 的角度都应该充分燃烧。 ) (3) S + O2 SO2 (考点: 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 蓝紫色 火焰、放热 ,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 空气中发出 淡蓝色 的火焰。 由于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会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来吸收二氧化硫。 ) (4) 4P + 5O2 2P2O5 (考点: 产生大量 白烟、放出热量 、生成白色固体,集气瓶底部铺有一层水的目的是吸收五氧化 二磷 ) (5) 2H2 + O2 2H2O (考点: 淡蓝色火焰 、放热、生成水,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 爆炸 ,点燃前一定要 验纯 ,作为燃料,氢气的三大优点: 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 目前在 廉价制取和储存 上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故而没有广泛使用。 ) (6) 2CO + O2 2CO2 (考点: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气体。 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气体泄漏造成空气污染,一般目前的处理方法有将其燃烧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同样作为可燃性气体,加热或点燃前要 检验 纯度。 ) (7) 3Fe + 2O2 Fe3O4 (考点: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预先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水的目的是 防止熔融物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另外操作本实验时注意:铁丝要除锈,要用火柴引燃,要待火柴将要燃尽时伸入瓶内。 ) (8) 2Mg + O2 2MgO (考点: 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镁条可以在军事上用作照明弹、信号弹等。 ) (9) 2Cu + O2 2CuO (考点: 红色固 体变成黑色。 此反应可用于混合气体中除去氧气。 ) (10)CaO + H2O = Ca(OH)2 (考点:此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生石灰可用作干燥剂。 另 Na2O、 K2O、 BaO也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 ) (11) CO2 + H2O = H2CO3 (考点:酸性氧化物可溶于水生成相应得酸。 注: 中心元素 的化合价不变。 初中阶段我们接触的酸性氧化物还有: CO SO2 、 SO3) (12) CuSO4 + 5H2O =CuSO4 5H2O( 白色变成蓝色 )( 可用于 检验水的存在 ,除水 ) (13)4Al+3O2=2Al2O3 (考点:由于 铝在空气中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所以具有 耐腐蚀 性。 ) (二)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化学反应。 特点:“ 一变多 ” (1) 2KClO3 MnO2 △ 2KCl +3O2↑ (2) 2KMnO4 K2MnO4 +MnO2 +O2↑ (3) 2H2O2 MnO2 2H2O + O2↑ (4) 2H2O 通电 2H2↑ + O2↑ 16 (5) CaCO3 CaO +CO2↑ ( CO2 的工业 制法 ) (6) H2CO3 = CO2 ↑ + H2O(7) Cu(OH)2 CuO + H2O ( 蓝色固体变成黑色 , 试管口有水生成。 ) (8) Cu2(OH)2CO3 2CuO +H2O +CO2↑( 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粉末 , 管口有水珠 , 石灰水变浑浊 ) (三)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1. 金属 + 酸。九年级化学知识总结-科粤版
相关推荐
②立模施工要点: A、立模前应检测基层的顶面标高和路拱横坡以及基层表层有否磨损破坏 等,否则应整修基层至符合要求才可立模铺筑混凝土。 B、立模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要符合设计要求,基误差应小于混凝土路面质量 验收的容许误差。 C、立模时应使钢模向外侧微倾,使钢模内边角支撑震动梁与滚筒,保证摊 铺时路面的平整度。 D、模板应支立稳固,接头严密平顺。 模板的接头 以及与基层接触采用砂浆
村 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加强对年轻干部和“两委”主干的培养,提前 做好换届准备工作。 (二) 转变观念, 组织 一 次 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 大 讨论 活动。 组织党员群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先行发展 为目标,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大讨论 活动。 通过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
0㎜,阳角应转过 200㎜。 (七)配制聚合物抹面抗裂砂浆,翻包预留纤网布及加贴纤网布要求。 34mm聚合物抗裂砂浆找平。 ,翻包时一定要压实。 (八)粘贴中碱纤网布的技术要求 在整体 XSP保温板抹聚合物抗裂砂浆,找平后立即将裁好的网布用抹子压入抗裂砂浆内。 要求 网格布粘贴平整,不外露,不得有皱、空、现象。 网 格布上下搭接不小于 80,左右搭接不小于 100。 (九)聚合物抗裂砂浆抹面要求
路 上空作业时,必须加强 交通 管理, 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应和 铁 路 部门协商,发布 交通管制 通告,在施工现场 道路两侧 应树立明显警示 标志 ,并安排专人指挥交通 ,作好防护措施。 挂篮在路堤上施工时,路堤两侧设安全分隔带,由专职安全员把守,防止路人乱穿行,设立明显标志牌。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设备、材料的堆放位置,特别是在混凝土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 计要求对称浇筑
元前 5 世纪,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 希波战争。 最终希腊取得胜利。 (马拉松越野跑) ★ 马其顿国的 亚历山大 继承王位后,出兵东征,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巴比伦。 ★ 公元前 27 年后,罗马帝国在 屋大维 的统治下,疆域不断扩大,到 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 成为它的内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
浆 安装注浆管 插管、封填及提升套管 浆液配制 20 施工方法 先将施工场地预先平整,并沿钻孔位置开挖好沟槽和集水坑。 根据设计要求放样出注浆孔位置,并进行复测。 将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 钻机就位后,用倾斜尺、水平尺等工具调整钻机角度,安装牢固,定位稳妥。 各类设备应就近安装,注浆管线应固定,不宜过长,一般为 30~ 50m,以防止压力损失。 钻孔 将钻杆对准所标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