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测量试题库内容摘要:

AB =278176。 56′34″,则 ABx 与 ABy 分别为 ( B )。 A –; B ; – C –; – D ; 7测定点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 ( C )。 A 测量水平距离 B 测量水平角 C 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D 测量竖直角 7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 ( A )。 71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指标是 ( C ) A 坐标增量闭合差 B 导线全长闭合差 C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71 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的主要差异是 ( D )的计算。 A 坐标增量与坐标增量闭合差 B 坐标方位角与角度闭合差 C 坐标方位角与坐标增量 D 角度闭合差与坐标增量闭合差 71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 (C )的影响。 A 视差 B 视准轴误差 C 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 D 水平度盘分划误差 第 8 章 GPS 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8卫星信号包括载波、测距码、数据码,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原子钟频率下产生的,其频率为 (C)MHz。 A B C D 8伪距定位分单点定位与多点定位,单点定位时,需要锁定至少 (B)颗卫星才能求出接收机点的坐标。 A 3 B 4 C 5 D 6 8载波相位有 L1 与 L2 两个载波,其频率分别为 与 ,它们的波长分别为 (D)。 A , B , 38m C , D , 第 9 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9下列四种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最大的是 (D)。 A 1∶ 5000 B 1∶ 2020 C 1∶ 1000 D 1∶ 500 9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 26m、 27m、 28m、 29m、 30m、 31m、 32m 的等高线,则需加粗的等高线为 (D)m。 A 2 31 B 2 32 C 29 D 30 9按照 1/2 基本等高距加密的等高线是 ( C )。 A 首曲线 B 计曲线 C 间曲线 D 肋曲线 9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 A 等高线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相交 B 等高线一定是闭和的连续曲线 C 同一等高线上的点的高程相等 D 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 9同一幅地形图内,等高线平距越大,表示 ( D )。 A 等高距越大 B 地面坡度越陡 C 等高距越小 D 地面坡度越缓 9比例尺分别为 1︰ 1000、 1︰ 20 1︰ 5000 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分别为 ( D )。 A 1m, 2m, 5m B , , C , , D , , 9接图表的作用 是 ( C )。 A 表示本图的边界线或范围 B 表示本图的图名 C 表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位置关系 D 表示相邻图幅的经纬度 9下列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 C )。 A 1:2020 B 1:500 C 1:10000 D 1:5000 9山脊线也称 ( D )。 A 示坡线 B 集水线 C 山谷线 D 分水线 9展绘控制点时,应在图上标明控制点的 ( B ) A 点号与坐标 B 点号与高程 C 坐标与高程 D 高程与方向 91 1:2020 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 C ) A B 2cm C D 2m 91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 1 的分数形式表示时, ( D )。 A 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B 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 D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第 10 章 地形图的应用 10高差与水平距离之 (C)为坡度。 10在地形图上,量得 A点高程为 , B 点高程为 , AB 的平 距为 ,则直线 AB 的坡度为 ( C )。 A % B % C % D % 10在 1︰ 1000 的地形图上,量得 AB 两点间的高差为 ,平距为 ;则 A, B 两点连线的坡度为 ( C )。 A 4% B 2% C 1% D 3% 10在比例尺为 1︰ 20等高距为 2m 的地形图上,要求从 A到 B 以 5%的坡度选定一条最短的路线,则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最小平距应为 ( A )。 A 20mm B 25mm C 10mm D 5mm 10在 1︰ 1000 地形图上,设等高距为 1m,现量得某相邻两条等高线上 A、 B 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 ,则 A、 B 两点的地面坡度为 ( C ) A 1% B 5% C 10% D 20% 第 11 章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1在 CASS 中执行下拉菜单 “等高线 \建立 DTM”命令时,可以选择 ( C )建立。 A 由坐标数据文件或图面高程点 B 只能由坐标数据文件 C 只能由图面高程点 D 同时由坐标数据文件或图面高程点 11在 CASS 中执行下拉菜单 “工程应用 \高程点生成数据文件 \有编码高程点 ”命令前,应执行 AutoCAD 的 (A)命令绘制一条封闭边界,要求需要输出的高程点均位于该封闭边界内。 A Pline B Line C Mline D Ray 11 CASS 下拉菜单 “工程应用 \区域土方量平衡 ”命令的功能是计算封闭边界内 (B)。 A 挖填平衡高程与挖方量 B 挖填平衡高程、挖方与填方量 C 挖填平衡高程与填方量 D 挖方与填方量 第 12 章 建筑施工测量 12施工控制网又称场区控 制,包括 (A)。 A 平面控制与高程控制 B 导线与三角网 C GPS 控制网 C 水准网 12 5~15 层房屋、建筑物高度 15~60m 或跨度 6~18m 施工放样的测距相对误差要求是 (B)。 A ≤1/3000 B ≤1/5000 C ≤1/2020 D ≤1/1000 12 5~15 层房屋、建筑物高度 15~60m 或跨度 6~18m 竖向传递轴线点的中误差应 (D)。 A ≤4mm B ≤5mm C ≤2mm D ≤ 12构件预装测量平台面的 抄平误差为 (C)。 A ≤177。 1cm B ≤177。 1mm C ≤177。 2cm D ≤177。 2mm 12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包括测设 (A)。 A 水平角、水平距离与高程 B 水平角与水平距离 C 水平角与高程 D 水平距离与高程 12建筑施工测量的内容包括 (B)。 A 轴线测设与施工控制桩测设 B 轴线测设、施工控制桩测设、基础施工测量与构件安装测量 C 轴线测设与构件安装测量 12管道竣工测量的内容包括 (B)。 A 测绘竣工总平面图与横断面图 B 测绘竣工总平面图与纵 断面图 C 测绘竣工总平面图 B 竣工纵断面图 第 13 章 建筑变形测量与竣工总图的编绘 13建筑变形测量点可分为 (A)。 A 控制点与观测点 B 基准点与观测点 C 联系点与观测点 D 定向点与观测点 13沉降观测宜采用 (C)方法。 A 三角高程测量 B 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 C 水准测量 D 等外水准测量 13位移观测是在 (B)的基础上进行。 A 高程控制网 B 平面控制网 C 平面与高程控制网 D 不需要 控制网 第 14 章 路线测量 14中平测量中,转点的高程等于 ( A )。 A 视线高程 前视读数 B 视线高程 +后视读数 C 视线高程 +后视点高程 D 视线高程 前视点高程 14中线测量中,转点 ZD 的作用是 ( B )。 A 传递高程 B 传递方向 C 传递桩号 D A, B, C 都不是 14道路纵断面图的高程比例尺通常比里程比例尺 ( D ) A 小一倍 B 小 10 倍 C 大一倍 D 大 10~20 倍 第 15 章 隧道与桥梁测量 15隧道测 量中,腰线的作用是控制掘进 (A)。 A 高程与坡度 B 高程 C 坡度 D 方向 15竖井联系测量的作用是 (B)。 A 将地面点的坐标传递到井下 B 将地面点的坐标与方向传递到井下 C 将地面点的方向传递到井下 D 将地面点的高程传递到井下 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 设 A点高程为 ,欲测设设计高程为 的 B点,水准仪安置在 A、 B 两点之间,读得 A尺读数 a=,B 尺读数 b 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 B 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 iH +=,则 B 尺的后视读数应为 b==,此时, B 尺零点的高程为 16m。 在 1∶ 2020 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 d =,其测量中误差 dm 177。 ,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 D 及中误差 Dm。 【解】 dMD 2020=464m,  dD Mmm 2020 =200cm=2m。 已知图中 AB 的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 B → 1, 1→ 2, 2→ 3, 3→ 4 的坐标方位角。 【解】 1B 197176。 15′ 27″ +90176。 29′ 25″ 180176。 =107176。 44′ 52″ 12 107176。 44′ 52″ +106176。 16′ 32″ 180176。 =34176。 01′ 24″ 23 34176。 01′ 24″ +270176。 52′ 48″ 180176。 =124176。 54′ 12″ 34 124176。 54′ 12″ +299176。 35′ 46″ 180176。 =244176。 29′ 58″ 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 39176。 40′ 30″, 39176。 40′ 48″, 39176。 40′ 54″, 39176。 40′42″, 39176。 40′ 36″,试计算: ①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 —— 39176。 40′ 42″ ; ②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 —— 177。 ″; ③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 177。 ″。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独立丈量了两条直角边 a , b ,其中误差均为 m ,试推导由 a , b 边 计算所得斜边 c 的中误差 cm的公式。 【解】 斜边 c 的计算公式为 22 bac  ,全微分得 dbcbdacabdbbaadabadc  2)(212)(21 21222122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 222222222222 mmc bamcbmcamc  已知 AB 89176。 12′ 01″, Bx , By , 坐标推算路线为 B → 1→ 2,测得坐标推 算路线的右角分别为 B 32176。 30′ 12″, 1 261176。 06′ 16″,水平距离分别为 1BD , 12D ,试计算 1, 2点的平面坐标。 【解】 1) 推算坐标方位角 1B 89176。 12′ 01″ 32176。 30′ 12″ +180176。 =236176。 41′ 49″ 12 236176。 41′ 49″ 261176。 06′ 16″ +180176。 =155176。 35′ 33″ 2) 计算坐标增量  1Bx cos236176。 41′ 49″ =,  1By sin236176。 41′ 49″ =。 12x cos155176。 35′ 33″ =, 12y sin155176。 35′ 33″ =。 3) 计算 1, 2 点的平面坐标 1x = 1y = 2x = 2y += 试完成下列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手簿的计算。 图 推算支导线的坐标方位角 测站 目标 竖盘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176。 ′″) 半 测回角值 (176。 ′″) 一测回平均角值 (176。 ′″) 一测回 B A 左 0 06 24 111 39 54 111 39 51 C 111 46 18 A 右 180 06 48 111 39 48 C 291 46 36 完成下列竖直角观测手簿的计算,不需要写公式,全部计算均在表格中完成。 测站 目标 竖盘 位置 竖盘读 (176。 ′ ″) 半测回竖直角 (176。 ′ ″) 指标差 (″) 一测回竖直角 (176。 ′ ″ ) A B 左 81 18 42 8 41 18 6 8 41 24 右 278 41 3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