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建立由 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 13 参与的第三方 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制度 ;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 ,突出 教学 团队 的 梯队建设 ,形成 数量充足、 结构合理 、德技双馨的 专业教学团队 ,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建立校企共享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 源平台,实现校企课堂内容互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以提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服务攀西地区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 、 专业发展与人才供给目标 目标 以培养冶金机械 制造 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工学结合紧密、在冶金行业及 四川省 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的重点 性专业 ,以提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服务攀西地区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能力。 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和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胜任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工装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标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 以 现代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依据,明晰 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将企业资金、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直接引入到教学中来。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 积极 推行 “双证书 ”制度。 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和人才共育,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进一步完善以“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为内涵的职业发展导向的“ +1+”三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14 目标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探索教学模式的衔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 容。 改革自主招生方式,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 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 、虚拟运营 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 、工作 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通过“任务”、“项目”对课程内容、知识与技能体系进行重构,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任务”、“项目”中,同时对难点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 学过程中,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实景教学等能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教室车间一体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培养与引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工艺设计与实施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强化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工艺技术专家”领军的、师德高尚、懂得先进职教理论、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经过 2年的建设, 使本专业团队规模达 50人,其中专职教师 30名,培养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2人,骨干教师 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90%以上,以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为主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达到 20人,教学团队有省级教学名师、技术专家,整体水平达省内一流。 践教学 改革 目标 与攀钢集团、 CAXA等企业合作,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 “校中厂 ”、 “厂中校 ”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 15 革。 完善和拓展现有实训室,着重构建数字化生产实训基地,加强与生产环境一致或仿真型的实训室建设,完成校内机床拆装维修 实训室等扩建,新建数字化设计生产实训车间,满足实习实训教学要求,同时完成与真实数字化制造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的数字化设计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和对社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需求。 探索并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特别注重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评价指标,为企业输送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企业的评价为学校的办学方向提供指导,使得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 明确。 同时依据技能竞赛、国家职业能力鉴定、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持续追踪。 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 、建设内容 及改革举措 本专业依托攀钢冶金、钒钛产业,面向中国冶金行业,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引领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实施人才培养;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途径,重构“实践主导”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 管理和目标管理,形成“校企携手、全程管理” 的工学结合新型管理体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校企共建能反映冶金行业特色的机械制造新技术应用,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生产性或仿真性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室、研发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国内外进修、主持或参加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培养、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建立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团队的结构;引进专项高水平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强化“订单式”培养力度,拓展“订单式”培养辐射面 ; 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 16 贯通人才培养通道 ; 依托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地培养 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下的 工艺准备与实施 高 技能 人才 ,构建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一)加强工学结合的“ +1+”三阶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对接 目标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 以 现代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依据,明晰 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将企业资金、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直接引入到教学中来。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以 “学生为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 积极 推行 “双证书 ”制度。 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和人才共育,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进一步完善以“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为内涵的职业发展导向的“ +1+”三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2. 建设内容 ( 1)创新和实践以“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为内涵的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 1 所示) 、 该模式的重点在于与企业深度融合。 ①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攀钢机制公司、攀钢修建公司、钢城企业公司等企业 的校企全程合作,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和人才共育,将职业道德、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和支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达到“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 ② 建设与企业设备、技术、管理耦合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使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企业化、环境真实化、设备实用化、人员职业化、功能系列化。 校内实训基地除了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外,还为企业的科研、职工培训、技术服务提供平台,实现“校企双赢”;充分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师资优质资源,引进企业的产品、技术 17 和管理,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氛围,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性、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身份与企业职工的零过渡。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科研、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提高基地运行和学校办学效益。 图 1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③ 加强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与融合:根据岗位需求,共同 开发课程体系;共建共享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资源库;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共同培育企业技术人员及双师教师;通过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工艺研制、设备改造、技术攻关、职工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 2) 工学结合的“ +1+”三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以攀钢机制公司、攀钢修建公司、钢城企业公司等企业为产学合作主基地,以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实践“ 实践主导 , 阶梯培养 ”的工学结合 “ +1+”三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将整个培养期分为 3 个阶段,即职业素质及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深度融合 (校内实训基地 +企业实训基地) 学生 教师 徒弟 师傅 员工 双师 职业道德 工艺准备 工艺实施 车间管理 课程教学 工 艺研发 技术服务 产品开发 课程体系 岗位需求 基地建设 技术耦合 双师教师 校企互派 产学结合 校企双赢 资源库建设 校企共享 18 见图 2。 图 2 工学结合的“ +1+”三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示意图 ① 职业素质及能力培养阶段(“ ”) 第 1~ 3 学期( 年),属于基础技能培养阶段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为主,在校内实训基地及企业实训基地的支撑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本专业学生具备团结协作、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掌握工艺准备及实施基本知识;掌握普通与数控机床操作、 电工、钳工等职业基本能力。 ② 职业能力提升培养阶段(“ 1”) 第 4~ 5 学期( 1 年),属于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以职业能力提升培养为主,主要为提升和拓展学生职业能力,通过考证训练、冶金机械设备维修技能训练、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能训练等项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范围,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③ 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阶段(“ ”) 第 6 学期( 年),属于岗位技能培养阶段,采取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的手段,主要培养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让学生掌握某一岗位的岗位综合技能,起到岗前培训的目的 ,缩短从学生到企 业员工的过渡时间。 将整个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梯进行,一方面可以 根据每一阶梯的目标明确阶段目的,划整为零,便于最终目标的控制和实现;另一方面,也可 19 根据学生入学的基础来调整培养阶段,这对于贯通中职和高职教育,提供了切入的可能性。 通过 二 年建设,力争形成深层次的、广泛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工学紧密结合的 “实践主导、阶梯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及资金规划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度见表 12,资金规划见表 13。 表 12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建设进度表 责任人 蒋祖信、陈春、胡运林 建设内容 主要合作企 业 2020年 12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 2020年 12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攀钢集团 企业、市场调研,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构建生产性实训模式 攀钢集团 企业、市场调研, 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果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制度建设 攀钢集团 企业、市场调研, 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果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攀钢集团 企业、市场调研, 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果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表 13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资金规划表 责任 人 蒋祖信、陈春、胡运林 项目 资金分配(万元) 2020年度 2020年度 小 计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2 2 4 构建生产性实训模式 2 1 3 制度建设 1 2 3 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 1 2 小 计 6 6 12 合 计 12 (二)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延续与衔接,探索系统培养 1.建设目标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探索教学模式的衔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改革自主招生方式,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 20 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 ( 1)与 中高 职 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 一起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以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基于工作。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量比电弧分散。 焊件受热面积大,变形也大,质量不如电弧焊。 ④ 生产率低 气焊主要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薄。 小件批量生产或维修场合。 气焊火焰 也可用作钎焊。 氧气切割时预热以及火焰火的热源。 (小型零件) 气割的特点 ① 气割是利用火焰对金属材料进行的一种热切割方法。 由预热火焰将金属加热到燃点,然后喷以高速的切割氧流使金属燃烧生成氧化熔渣并将其切口吹除而实现切割。 ②
基准不重合引起的误差。 Opinos adugethry39。 mlcAv,fPb20*jZTxMI:EYB()4 ( 2)“基准统一”原则 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采用同一组精基准定位,以保证各表面的位置精度,避免因基准变换产生的误差,简化夹具设计与制造。 ( 3)“自为基准”原则 某些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应选择该加工表面本身为精基准,该表面与其他
若干零件图、 1 个工程图和 1 个装配图。 设计说明书一份。 2)设计要求 :依据二维零件图利用 PRO/E 软件生成三维实体和组件 第 4 个课题: 螺套式千斤顶 1)任务量 :若干零件图、 1 个工程图和 1 个装配图。 设计说明书一份。 2)设计要求 :依据二维零件图利用 PRO/E 软件生成三维实体和组件 第 5 个课题: 机用台虎钳 1)任务量 :若干零件图、 1 个工程图和 1
讨论要点有两 条: ①影响食堂就餐排队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如果你是校长,为了尽可能缩短就餐排队时间,你会作出哪些可行的方案。 结果学生畅所欲言,各小组长讲得头头是道,设想的方案也可圈可点。 接着教师很自然地点出“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等,就这样抽象概念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中建构了。 这样的学,学的生动,学的有趣,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兰型香精的 配制 (掌握) 东方型香精的 配制 (掌握) 古龙香型香精的配制(掌握) 重点、难点是非花香香精的香型、 特征香气的掌握及 配制。 配制 ( 6学时) 用香精 (掌握) (了解) (了解) (了解) 重点、难点是 香水类用香精香气分类及 配制。 课内 实验 实验 内容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学时 每组人数 实验性质 开出要求 实验一 玫瑰 香精的配制 4 1 验证 必做 实验二 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