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217-20xx重庆市建筑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入口或人行通道不应小于 3米,从地面到距地 3米处应采取绝缘保护。 (五) 建筑物的以下部件 宜 用作自然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设施,在金属设施的各部件间的电气连接应可靠、截面尺寸应满足标准引下线的尺寸要求;建筑物的金属框架;建筑物的连接钢筋;建筑物外部金属立面结构及附属结构。 (六) 当利用建筑物结构柱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1)防雷柱 筋直径为 16mm 及以上时,应采用两根钢筋作为一组防雷引下线; (2)防雷 柱筋直径为 10mm 及以上时,应采用四根钢筋作为一组防雷引下线。 (七)当 利用通长金属梯、钢柱等作为引下线 时 ,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8. 3. 4检查接地装置的布置 型 式、散流效果等, 是否 符合以下要求 : (一) 接地装置材型规格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见附录 A)。 ( 二 ) 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 三 ) 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其具体值参照 (附录 E)。 ( 四 ) 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 ( 五 ) 接地体应尽量保持稳定,其选择和埋深应使腐蚀、土壤干涸等的影响减至最小程度。 ( 六 ) 当接地体埋设在可能有化学腐蚀性的土壤中时,应适当加大接地体的截面或者采用防腐措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应优先采用先进的接地材料。 ( 七 ) 当 防雷接地与计算机机房接地分别设置接地装置时 ,两地网间的间距应大于 20米。 检查等电位连接 是否 符合以 下要求 : (一) 等电位连接的材型规格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具体可参见附录 E。 ( 二 ) 在直击雷非防护区 (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 (LPZ0B)与第一防护区 (LPZ1)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卫生间、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等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 三 ) 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 ( 四 ) 竖直敷设金属管道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 五 ) 建筑物天面冷却塔、广告牌等金属构件须与屋顶防雷装置连接,其连 接点不 应 少于两处。 10 (六) 室外沿外墙铺设的燃气供气金属管道应每 12米做一次防雷接地与建筑物的均压环连接,室内 燃气设备及燃气器具应做 防雷电感应接地;对于燃气仪表等应跨接,做好等电位技术处理。 (七) 等电位接地干线应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应与楼层主钢筋作等电位连接。 (八) 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在进入建筑物处与建筑物预留等电位端子板作好电气连接。 对于架空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应在距离建筑物 100米内每隔 25米做接地处理。 (九 )当建筑为综合性建筑物时, 宜 根据需要 每 层设置均压环。 防 雷电波 侵入措施 是否 符合以下要求 : (一) 建筑物配电系统低压端各回路中应安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 重点项目、危险场所、公共建筑 除满足此要求外,还 应根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和防雷等级要求确定相关场所电涌保护器配置。 (二) 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埋地敷设。 在进入建筑物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三) 电源线路应采用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并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建筑物,其埋地长度应大于 15米。 在入户端应安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并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等作好接地处理。 (四) 储存爆炸物品 仓库的电气 线路宜全线采用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在引入端应将电缆金属外皮进行防雷电感应接地。 在电缆与架空线的换接外,应装设防爆阻燃避雷器并与金属外皮、绝缘子铁脚等连接在一起进行接地。 (五) 金属物体引入建筑物或其它场所时,应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绝缘措施和接地处理。 防雷击 电 磁干扰的场所,应 检查 防雷击 电 磁干扰措施 是否 符合以下要求 : (一) 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 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 ( 二 ) 当建筑物或房间的大空间屏蔽是由诸如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等自然构件组成时,这些构件构成一个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穿入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应就近与其做等电位连接。 (三) 电子信息系统应优先选择在雷击电磁脉冲干扰较弱的位置,并远离电梯间、通风机房和空压机房等。 同时根据需要对信息系统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对于 其它 特殊建筑物, 还 应 参照以下要求进行评价。 处于雷击高发区的建筑群应采取区域性雷电防护措施。 可 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现场条件安装独立避雷针,其安装地点选择原则如下:制高点;边界 点;江河边缘;相对空旷地;重要建筑物附近;土壤电阻率相对很低的点;进风口或风道。 城市桥梁、轨道等建设工程防雷设计应根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作相应的专业防雷工程设计,应采取直(侧)击雷防护、雷电感应防护、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等技术措施。 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宜在烟囱上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环保护。 多支避雷针应连接在闭合环上。 11 当非金属烟囱无法采用单支或双支避雷针保护时,应在烟囱口装设环形避雷带,并应对称布置三支高出烟囱口不低于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钢筋应在 其顶部和底部与引下线和贯通连接的金属爬梯相连。 当 钢筋材型规 格符合 附录 A 要求时, 宜利用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可不另设专用引下线。 高度不超过 40m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超过 40m时应设两根引下线。 可利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用。 水塔防雷保护应采用以下措施:用水塔顶部周围铁栅栏作接闪器或装设环型避雷带保护水塔边缘; 水塔高度不超过 40m,可利用铁爬梯作引下线,高度超过 40m时, 应另加设一根引下线或支柱内上下连通的主筋作为引下线。 户外金属广告牌、霓虹灯应采取 相应的防直击雷和雷电波入侵措施。 当户外广告牌安装在高层建筑物的屋顶或外墙上时,其防雷装置应与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可靠连接。 独立的户外 广告牌,钢结构框架、金属面板和钢结构柱体均应作可靠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 10Ω。 在燃气供气管道进入室内处应设置绝缘装置,对燃气设备应做好等电位连接,并宜设置可燃气体泄露监测设备。 、金属门窗 和 其它金属装置以及突出在外的金属物体均应做防雷电感应接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