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钢绞线理论伸长值的计算 L 理论 =σ LT/ES (公式 2) LT计算段长度内钢绞线实际受力长度 (mm) ES钢绞线弹性模量( 105 N/mm2) σ 计算段长度内钢绞线平均应力 (N/mm2) L 理论 (1)=σ LT/ES =1395 6530247。 105 = L 理论 (3,4)= LT/ES = 1395 6530247。 105 = 由于预应力筋与孔道之间摩擦力的影响,预应力筋沿长度方向各截面的应力不是一个定值,而是自张拉端开始向内逐渐减少,因此应取应 力平均值,对直线形预应力筋可不考虑孔道摩阻的影响,对于曲线形孔道应考虑摩阻的影响。 对于曲线形预应力筋: 11 σ =σ 1[ 1- 1/2( κ x+μθ)] κ x+μθ≤ (公式 3) σ 1 计算段长度内起始点 (即靠近张拉段处端点 )处钢绞线应力(N/mm2) κ 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本工程采用金属波纹管,取值为 μ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本工程采用金属波纹管,取值为 x 计算段长度内曲线孔道长度(可按公式 1 计算)( m) θ计算段长度内两端点截面处孔道部分切线的 夹角(弧度) 用上述方法计算伸长值时,直线形孔道可直接套用公式 2,平均 应力取σ con(超张拉时取 con);对于直线段和曲线段组合的孔道应分别计算伸长然后相加。 张拉端 A D B x1 C 孔道长 :x1= θ = 弧度 总伸长等于直线段 AB、 CD 和曲线段 BC 各段伸长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应力的计算有所区别: 对于直线段 AB, σ AB=σ A= con = 1437 N/mm2 (注:张拉端为超张拉) 对于曲线段 BC, σ BC=σ B[ 1- 1/2(κ x2+μθ)] σ B=σ A= con= 1437 N/mm2 12 σ BC=1437 [1- 1/2(κ x2+μθ) ] =1437 [1- 1/2( + ) ]=1277 N/mm2 对于直线段 CD, σ CD=σ C=σ B [1-(κ x2+μθ) ] =1437 [1-( + ) ]=1117 N/mm2 L 理论 (2)= σ AB LAB/ES+σ BC LT/ES+σ CD LCD/ES =(1437 247。 105)+(1277 4968247。 105) +(1117 247。 105) =+ + = A 张拉端 D B x1 C 孔道长 :x1= θ = 弧度 总伸长等于直线段 AB、 CD 和曲线段 BC 各段伸长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应力的计算有所区别: 对于直线段 AB, σ cd=σ c=320 N/mm2 (注: 补 张拉) 对于曲线段 BC, σ BC=σ B[ 1- 1/2(κ x2+μθ)] σ B=σ A=320N/mm2 σ BC=320 [1- 1/2(κ x2+μθ) ] =320 [1- 1/2( + ) ]= N/mm2 对于直线段 CD, σ CD=σ C=σ B [1-(κ x2+μθ) ] 13 =320 [1-( + ) ]= N/mm2 L 理论 (2)= σ CD LCD/ES+σ BC LT/ES+σ AB LAB/ES =(320 247。 105)+( 4968247。 105) +( 247。 105) =+ + =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值 吊车梁型号 顺序号 每束张拉力 /KN 理论伸长值 液压表 读书 /MPa (1) (2) YDL3 (3) (4) [5] 伸长值校核 张拉到规定油压后,持荷复验伸长值,理论伸长值和实际伸长值相对允许偏差为177。 6%,如果不符停止张拉,在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继续张拉。 30m 预应力屋架张拉施工 30m 预应力屋架钢绞线下料 钢绞线下料长度值 一端张拉: L=L1+2(L2+100)+L3+L4 L1构件孔道长度 L2夹片式工作锚厚度 L3穿心式千斤顶长度 L4工具锚厚度 14 工作锚 吊车梁 工作锚 千斤顶 工具锚 钢绞线 钢绞线 100 L2 L1 L2 L3 L4 100 一端张拉(直线) L=30000200+2( 50+100) +350+70 =30520mm 30m 预应力屋架张拉施工 此屋架为 4 榀叠层施工,自上而下张拉施工,由于构件接触面摩擦阻力影响,砼弹性压缩变形受到阻碍,待构件起模后,摩阻力影响的消失而引起钢筋预应力损失,影响叠层摩阻力损失大小的因素有:预应力筋的品种、隔离剂种类、构件自重以及接触表面状况等,根据施工经验, 本工程 每层增加的超张拉力值为: 0%、 2%、 3%、 5%(自上而下)。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以上以后方可张拉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筋采用两端同步张拉的超张拉程序,应力从零开始张拉至 σ con,钢绞线分级张拉一次锚固 ,。 张拉时必须保证孔道中心线、锚具中心线、千斤顶中心线三线一线,张拉顺序为: ( 1) 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