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钢筋混凝土清水池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型质量,支模时使用对拉扁铁进行控制。 对拉扁铁使用- 40 3 规格的扁钢现场制作,对拉扁铁 沿横纵方向每隔 600mm 安放一道且离模板上下口 300mm 位置处必须加设一道对拉扁铁。 墙板底口三分之一范围内按 450mm 的间距加设。 为防止模板缝漏浆在模板缝内加 5mm 厚海棉条一道。 模板安装完成后要检查扣件等是否牢固。 混凝土浇筑时还要安排专人看管模板,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模板的拆除 :模板拆除应待混凝土不发生变形且有足够的强度时方可拆除。 如一 旦发生混凝土掉角或起皮则应停止拆模。 非承重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30%时可以拆模,承重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时可以拆模,悬挑结构混凝土达到 100%的设计强度时方可拆模。 拆模前先拆除支撑及连杆再拆除模板。 先拆侧模后拆除底模。 先拆除非承重部位后拆除承重部位。 拆除跨度大的梁模板时应从中间向两边拆除。 严禁将“ U”卡全部拆除后大面积一次拆除,应边拆“ U”形卡边拆模板。 拆除的“ U”形卡等支模材料应集中堆放收集,严禁随意丢弃。 拆除的模板应运送到堆放部位集中堆放,不得抛掷材料。 预埋件的埋设 梁、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预埋件使用扎丝固定到设计位置上。 也可以使用 6mm 直径的盘圆钢筋并配合以电焊将埋件的锚筋锚固到结构钢筋内,但要使埋件的外露面紧贴在模板上。 不宜将埋件的四边与模板使用电焊点焊连接。 当埋件的锚筋长度大于梁、柱、墙板的截面尺寸时可以在离对面模板 30mm~ 50mm 处将埋件锚筋弯折锚固。 梁柱板底面模板参照上述执行。 对于混凝土结构顶面的埋件可以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直接埋设到混凝土中或参照前面方法锚固。 安装预埋件时不允许将埋件的锚筋直接与结构受力主筋焊接。 模板安装工程施工允许偏 差( mm) :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mm) 轴线位置 5 底模上表面标高 177。 5 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 177。 10 柱、梁、墙 +4, 5 层高垂直度 不大于 5m 6 大于 5m 8 相邻两模板表面高低差 2 表面平整度 5 混凝土分项工程 本工程混凝土施工主要采用泵送混凝土,局部采用 翻斗车或 QTZ40 型塔吊施工。 每层的梁板柱混凝土宜同时施工一次浇筑成型。 混凝土工程施工的一般顺序:施工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浇注-→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外露面找平 搓毛-→混凝土养护 材料及配合比要求:用于结构实体的混凝土原材料要求按照现行规范要求现场取样送 检做原材复试,复试合格后方可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 1)、水泥: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批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对其强度、安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复试检验。 检查标准为同一厂家、同一批此、同一品种、同一等级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 200t 为一检验批,散装水泥以不超过 500t 为一检验批,每检验批抽样复试不得少于一次。 水泥进场检查及复试的要求应符合 GB175(硅酸盐、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准的规定。 为防 止水泥对结构钢筋的锈蚀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有氯化物的水泥。 2)、外加剂:外加剂的检验按生产(或出厂)批次进行检验。 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性能应符合国标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标准)、 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及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优先采用不含氯化物的外加剂,当采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应控制氯化物含的量并应符合混凝土中氯化物和碱含量的总量控制要求。 3)、砂石:混凝土实体中的粗细骨料,粗骨料优先选用级配碎石,细骨料优先选用水洗中粗黄砂。 砂、石进场后要求现场取样 送检做原材复试,并控制砂石中的含泥量和氯化物含量。 砂石取样复试以不超过 400m3(600t)为一检验批。 4)、配合比:混凝土原材检查及复试合格后根据设计要求由专门实验室做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图纸设计强度、耐久性、使用性要求和 JGJ5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要求。 对于抗冻、抗渗、防腐等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还应进行专门设计。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首先将施工缝处的浮浆和松动的混凝土凿除,并将缝面剔平后再用水冲洗干净。 混凝土二次浇注前浇水湿润不少于 24h,并刷同配比的素水泥浆一道后再 用和混凝土同灰浆比的砂浆接茬(至少 50 厚)然后再浇注混凝土。 混凝土浇注 混凝土浇筑安排在模板、钢筋隐蔽等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监理单位签发混凝土浇灌令后进行。 每层楼层混凝土浇筑时均采用由西向东的顺序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搭设输送泵管爬升架和铺管马道。 泵管爬升架需单独搭设,不得利用结构架爬升以免影响支撑系统的稳定。 爬升架和马道均使用脚手架管搭设,爬升架随结构高度接长,马道在混凝土浇筑前搭设,浇筑时随混凝土的浇筑拆除。 爬升架为独立“井”字架,采用 216。 48 钢管以 1500mm 1500mm 的搭 设尺寸,具体高度为结构高度加 2020mm。 马道采用 216。 48 钢管 600mm 的高度搭设,立杆间距 2020mm,宽 900mm。 小横杆间距 1500mm,其上满铺木跳板。 跳板使用 12#铁丝将两端与小横杆绑扎牢固。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首先将施工缝处的浮浆和松动的混凝土凿除 ,并将缝面剔平后再用 水冲洗干净。 混凝土二次浇筑前浇水湿润不少于 24h,并刷同配比的素水泥浆一道后再用和混凝土同灰浆比的砂浆接茬,最后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浇注安排在模板、钢筋隐蔽等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监理单位签发混凝土浇灌令后进行。 混凝土浇注时应通知监理工程师旁站并按要求填写混凝土施工日记。 浇注前搭设输送泵管爬升架和铺管马道。 泵管爬升架需单独搭设,不得利用结构架爬升以免影响支撑系统的稳定。 爬升架和马道均使用脚手架管搭设,爬升架随结构高度接长,马道在混凝土浇注前搭设,浇注时随混凝土的浇注拆除。 爬升架为独立“井”字架,采用 216。 48 钢管以 1500mm 1500mm 的尺寸搭设,具体高度为结构高度加 2020mm。 马道采用 216。 48 钢管以 600mm 的高度搭设,立杆间距 2020mm,宽 900mm。 小横杆间距 1500mm,其上满铺木跳板。 跳 板使用 12#铁丝将两端与小横杆绑扎牢固。 混凝土浇筑时再检查一遍模板支撑系统,以防混凝土浇筑时发生模板跑模等现象。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木工专门看模,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处理。 混凝土来源为现场集中搅拌站,采用 HBT30 型混凝土输送泵泵送至浇筑地点,混凝土输送泵布置在集中搅拌站面向工号一方以便于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振捣时控制振动棒间距在 400 mm以内,前后棒要求相互搭扣(不宜少于 1/5 棒长,最少不得少于 50mm),棒棒相连确保不漏振。 振捣至表面不明显下沉并泛出气泡时为止。 混凝 土浇筑顺序:浇筑时采用循环浇筑,浇筑前先搭设输送泵管敷设专用马道(用钢管式脚手架上铺木跳板搭成)。 以基础混凝土的浇筑为例做个说明:首先将泵管接至 1 轴线,以1/A 轴为起点沿周圈浇筑 1~ 3 轴基础底板混凝土(首次浇筑高度为 500mm) ,随后浇筑基础梁混凝土。 待 1~ 3 轴浇筑完成后依前法浇注其他轴线混凝土。 浇筑过程中需要注意混凝土的和易性,而且必须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前后两层混凝土的接茬。 不得出现冷缝,其它部位的混凝土参照上述方法浇筑。 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中间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要求,冬期施工时应尽量缩短混凝土的间歇时间。 混凝土面除柱头插筋范围内用木抹找平外,其它混凝土面使用木抹子找平后并做搓毛处理。 为防止以外发生,每次混凝土浇筑前,要做好一旦输送泵发生故障暂时无法修复时使用塔吊或翻斗车运送混凝土的准备。 混凝土浇筑停歇时间超过 2h(也可根据当时气温条件确定),应停止浇筑按施工缝处理,并应待施工缝处混凝土强度达到 兆帕以上才可浇筑后续混凝土。 如遇特殊情况混凝土无法连续浇筑时,应将施工缝留在构件(如梁端)三分之一处。 施工缝宜留设直茬,茬口需做养护处理。 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备彩条布 1000m2以 防降水时 覆盖混凝土面。 混凝土浇筑标高控制:首先将浇筑标高用红油漆标注在各楼层柱筋上离本层混凝土面200mm 高处,混凝土浇筑时在柱间带线用钢卷尺测量控制混凝土浇筑标高。 屋面上在每个柱顶焊一根 300mm 长直径 16mm 的螺纹钢筋,然后使用上述方法控制浇筑标高。 混凝土表面应使用木抹子做找平搓毛。 混凝土试块留置:混凝土试块应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随机取样制作,并采用现场养护。 每 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块留置不得少于两组且每工作班留置不得少于两组。 除按规范留置两组试块外,每层还需留置 7 天、 14 天试块各一组用于确定梁板等承重部位的拆模时间。 两组试块分别养护,一组做同条件养护,一组做现场标养。 冬期施工时还应增加两组试块与结构同条件养护。 一组用于检验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另一组用于检验混凝土转入常温养护28 天的强度。 试验员需要注意:当气温低于零度时,不考虑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与此对应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计入等效养护龄期。 冬期施工过程中,应填写“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做好混凝土搅拌、入模温度及塌落度等原始数据的记录。 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初凝后先用一层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外露部分然后再用草袋将混凝土 整体覆盖养护。 各层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7 天。 冬期施工时养护时间根据当时气温做适当延长。 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14 天。 现浇混凝土结构外观及尺寸允许偏差( mm) 允 许 偏 差 (mm) 轴线位置 基础 15 独立基础 10 墙、柱、梁 8 剪力墙 5 垂直度 层高 ≤ 5m 8 5m 10 全高 (H) H/1000 且 ≤ 30 标高 层高 177。 10 全高 177。 30 截面尺寸 +8, 5 表面平整度 8 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 预埋件 10 预埋螺栓 5 预埋管 5 预留洞中心线位置 15 脚手架分项工程 本工程结构脚手架使用 216。 48 规格的脚手架钢管搭设满堂架,框架柱部位搭设“井”字架。 为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沿脚手架立杆横纵方向铺设 50mm 厚木跳板。 脚手架立杆支设 在木跳板上,木跳板要铺设平整。 板下土方应坚实,中间高,四周低,并保持 1‰~ 3‰排水坡度。 为防止积水造成架体下沉,在基坑四边设 300mm 宽 250mm 深排水沟一道并在基坑四角分别设置一个 600mm 见方深 500mm 的集水坑。 一旦发生大量降水可以使用电动水泵将积水 排至基坑外。 砌砖及抹灰等装修工程施工时另行搭设外双排架和室内满堂架用于施工。 脚手架总体为满堂式脚手架, 1~ 12/A~ E( F~ K) 轴部分一层板以下脚手架立杆间距为 1200mm,步距 1500mm 并在底口 50mm 处设扫地杆。 1~ 12/A~ C(F~ H)轴塔下水池底板以下部分脚手架支设在一层板面上。 立杆间距 900mm,步距 1200mm。 1~ 12/C~ E( H~ K)轴塔下水池底板以下部分立杆间距 600mm,步距 1200mm。 此部分的脚手架利用一层板下脚手架搭设。 首先将原有脚手架接长至塔下水池板底,然后在原脚 手架每两根立杆中间加设一根立杆。 一层板有梁的部分后加的立杆要支设在混凝土梁面上,其它部分直接支设在底部的厚木板上。 塔下水池以上部分的脚手架立杆间距 1200mm,步距 1500mm。 每层脚手架搭设时要求同时搭设四周的安全护栏。 护栏高 1200mm,直接利用结构架搭设。 护栏在底口 300mm 高和 900mm 高处设两道水平杆。 脚手架的接长使用接头卡接长,不允许使用“十”字卡搭接接长。 为保证塔下水池结构施工,塔下水池以下部分的脚手架每隔两根立杆加设一道内“八”字撑或剪刀撑,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用于搭设脚 手架的架管必须是顺直完好的,严禁使用有弯折等硬伤的架管。 砌体及装修施工时应单独搭设双排架(室内搭设满堂架)。 砌体施工的脚手架步距不得大于 1500mm,立杆间距不得大于 1800mm。 且要随脚手架的接长搭设剪刀撑和连墙件。 剪刀撑的间距保持在 4~ 6 步立杆,连墙件的布设面积不得大于 36m2。 连墙件在墙体转角部位使用脚手架管,在非转角处使用预埋在梁柱内的直径 8mm 的盘圆钢筋连接,不允许使用铁丝、麻绳等柔性材料。 为保证架体的稳定,可在架体中靠近梁柱的位置设置钢管支撑以每 36m2设置一根。 抹灰时分段分批拆除 抹灰,抹灰完成后将钢管支撑的内口使用碎布等材料包裹后再加设回去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砌体分项工程 做法:- 米以上部分采用 MU10 粘土空心砖 混合砂浆砌筑。 - 米以下采用 MU10 粘土实心砖 水泥砂浆砌筑。 砌体施工前先清理干净基层,弹出墙体轴线和标高控制线。 墙体砌筑前要检查一遍墙拉筋,对长度不够的处理完后开始砌筑。 墙体砌筑用水泥必须经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砌筑用砂采用过筛的中砂。 砌块砌筑前砌筑面应适当浇水保持湿润,冬期施工时不得浇水。 砌筑脚手架搭设采用单面双排架,大横杆间距 1200mm~ 1500mm,立杆横向间距 1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