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共8页内容摘要:

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属虚证,病位在肾;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 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 因而要求 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 其诊断范围必须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 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 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 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 以此类推,可根据病人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 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 进食枸杞子、百合、党参、麦冬等;又如: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如指导 病人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每日适当活动,可做揉腹运动等。 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 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 举例:护理诊断: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 ( 2)向病人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 ( 3)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热退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病情加重。 ( 4)指导病人及家属调配饮食。 ,需评价患者掌握了多少,为其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便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 3 其他指导 药煎煮方法汤剂的煎煮从用具、用水、火候、方法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如煎药用具是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煎煮方法是先将药材浸泡 30~60min,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 2次,第 2次煎煮加水量为第 1次的 1/3~1/2, 2次煎液混合后分 2次服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 3~5min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 30~60min。 ,丸剂用温开水送服,散剂用蜂蜜调和送服或装 入胶囊中吞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