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地基与基础工程禁忌手册内容摘要:

桩身喷粉不均匀 现象、危害性 作业时按提升速率喷出的水泥粉体不均匀。 造成原因是:提升钻杆的速度不均匀;或喷粉管路出现轻度阻塞,导致气压不稳定,使灰流量时大时小,喷粉不均匀;或在局部松软的土层中漏灰;遇含水量低的粘土搅拌不开,地基承载力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提升搅拌速度,定时检查电子秤进行监控;防止管路阻塞;遇到局部松软土、粘土采取低速钻进、喷灰、搅拌,改变无级变速器、输出转速进行调整,使喷粉达到均匀。 桩基工程 混凝土预制桩 混凝土预制桩施工系采用各种桩锤或震动锤对桩加冲击力 ,把桩打入土中成桩。 常用成桩方法有:锤击打桩法,植桩法、射水沉桩法等。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园桩的打桩工程。 禁忌 1 桩制作钢筋骨架的主筋离桩顶距离过近或触及桩顶 现象、危害性 桩制作时,钢筋骨架纵向主筋距桩顶过近或没有保护层,锤击或压桩时的冲击力或压桩力直接传到主筋,会使桩身出现纵向裂缝,降低桩的承载能力。 防治措施 桩主筋距桩顶距离应按设计图要求控制,主筋长度按负偏差 ﹣ 10mm执行;主筋距桩顶距离允许偏差 177。 5mm。 禁忌 2 桩顶钢筋网片互相重叠或离桩顶距离过大 现象 、危害性 桩顶钢筋网片重迭在一起或距桩顶距离超过设计要求;易使网片间和桩顶部混凝土击碎,露出钢筋骨架,无法继续打桩。 防治措施 桩顶钢筋网片应按图纸要求间距均匀设置,并用电焊与主筋点焊,防治振捣时移位。 在网片四角或中间设置长短不同的连接筋与钢筋骨架连接。 浇筑桩混凝土时,从桩顶开始,要保证桩头混凝土均匀密实,钢筋网片距离正确。 禁忌 3 桩尖不对中,与桩身轴线偏差过大,导致桩身弯曲 现象、危害性 桩制作时,桩尖中心轴线偏差过大,导致桩身弯曲 现象、危害性 桩制作时,桩尖中心轴线与桩轴线不一致,存在 较大偏差,当桩对准 孔位打入后,会向桩尖歪斜的边产生位移,造成桩身倾斜、桩身弯曲,严重时会导致桩身折断,报废。 防治措施 桩尖钢筋焊接时,要严格控制桩尖中心轴线与桩身两个方向轴线的交点对中,钢筋骨架放入模板时,桩尖钢筋应对准模板中心,并使四周保护层相等;混凝土浇筑时,要防止桩尖钢筋振捣产生位移。 禁忌 4 桩堆放时,吊点和垫木不在同一垂线上 现象、危害性 桩分层堆放时,吊点和垫木,垫木与垫木不设在同一铅垂线上,使桩受到较大剪切集中荷载,会导致桩出现裂缝或被折断。 防止措施 桩堆放场地平整坚实,排水 良好。 桩应按规格,桩号分层叠置,支承点应设在吊点或近旁处,并保持在同一横断屏平面上,个层垫木应上下对齐,并支承平稳。 堆放层数不超过四层。 禁忌 5 打桩时,桩身强度和自然养生时间不够 现象、危害性 打桩时,桩的强度未达到 100%,桩的自然养护龄 期都未达到 28d, 或制作时采用蒸汽护养的桩,蒸养后,未再经自然护养 28d就使用,在锤击应力作用下,桩身会被打裂、桩头会被打烂,无法继续打桩。 防治措施 打桩时,必须待混凝土强度和自然护养龄期都达到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满足强度和耐打性要求,方可进行打桩作 业。 禁忌 6 打桩时,桩帽与桩头的尺寸不相适应 现象、危害性 桩帽与桩头的尺寸不匹配,桩帽过大或过小。 桩帽过大,锤击会产生偏移,将桩打歪;桩帽过小会将桩头打碎。 防治措施 制桩时应严格控制桩头模板和桩顶截面尺寸,使在规范允许偏差范围以内。 使用桩帽的尺寸,要使与桩顶周围的间隙控制在 5~10mm。 桩帽与桩接触表面必须平整,桩锤、桩帽与桩身应在同一直线上,以免打桩产生偏斜。 禁忌 7 打桩随意施打, 不按程序进行 现象、危害性 打桩随意施打,次序混乱,不安程序进行,造成桩挤土效应严重,桩难打入,或虽 打入,使邻桩侧移或上冒;或使土体挤密不均匀,导致桩位移动或偏斜,或打入深度不一,造成不均匀沉降,危害性甚大。 防治措施 1)根据地基土质情况、桩基平面布置、尺寸、密集程度、深度、方便桩移动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等因素确定打桩程序。 图 6— 1a、 b、 c、 d 为几种打桩顺序对土体的挤密情况。 当基坑不大时,打桩应逐排打设或从中间开始分头向周边两边进行。 2)对于密集群桩,应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向四周对称施打,当一侧邻近建筑物物时,则应由邻近建筑物处向令一方向施打。 当基坑较大时,应将基坑分为数段,而后在各段范围内分别进行( 图 6— 1e、 f、 g),但打桩应避免自外向内,或从周边向中间进行,以避免中间土体被挤密,桩极难打入,或虽勉强打入,但使邻桩侧移或上冒。 3)对基础标高不一的桩,宜先深后浅;对不同规格的桩,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可使土层挤密均匀,以防止位移或偏斜;在粉质粘土或粘土地区,应避免按照一个方向进行,使土方一边挤压,造成入土深度不一,土体挤密程度不均,导致不均匀沉降。 若桩距大于或等于 4倍桩直径,则与打桩顺序无关。 禁忌 8 桩顶位移或桩身上浮、涌起 现象、危害性 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涌。 产生原 因是:遇到地下坚硬障碍物,把桩挤向一侧;或桩身不正直,或两节桩、多节桩施工,相邻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造成歪斜;采用植桩施工时,钻孔倾斜过大;或沉桩次序不当,由一侧向另一侧施打,造成桩向一侧挤压位移或涌起; 或遇流砂,或桩间距小,在饱和密实土中沉桩时,土被挤过密,而向上隆起, 有时使相邻的桩随同一期涌起等。 由于桩位移、上浮、涌起,会影响、降低桩的承载力。 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用长钎或洛阳铲探明桩部位障碍物,如有,较浅的挖除,深的用钻机钻透或爆碎。 2)沉桩两个方向吊线锤检出垂直度;桩不正直,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 时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超过 40. 3)植桩法钻孔插桩,钻孔必须垂直,垂直度偏差应在 1%以内,插桩时,桩应顺孔插入,不得歪斜。 4)打桩应注意打桩顺序,同时避免打桩期间同时开挖基坑,一般宜间隔 14d( d— 桩直径),以消除孔隙压力,避免桩位移或涌起。 5)在饱和土中沉桩,采用井点降水、砂井或盲沟降水或排水措施;采用“植桩法”减少土的挤密及孔隙压力的上升,桩的间距应不小于。 6)位移过大,应拔出,移位再打;位移不大可用木架顶正,在慢锤打入;障碍物埋设不深,可挖出回填后再打;上浮涌起量大的桩应 重新打入。 禁忌 9 桩身出现倾斜 现象 、 危害性 桩身垂直度偏差过大,超过施工验收规范规定。 产生原因有:场地不平,打桩架导杆不直 ,导致桩身倾斜;或稳桩时不垂直,桩顶不平,桩帽、桩锤及桩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桩顶、桩帽倾斜,致使沉入时发生倾;其他同禁忌 8“桩顶位移”产生原因。 由于桩身倾斜,使桩的承载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1)安设架场地应平整,打桩机底盘应保持水平;导杆应吊线找正,使保持垂直;稳桩时,桩应垂直,桩帽、桩锤和桩三者应在同一条直线上。 2)桩制作时 应控制使桩身弯曲度不大于 1%;桩顶应使与桩纵轴线保持垂直 ;桩尖偏离桩纵轴线过大时不宜使用。 3)其他同本节禁忌 8“桩顶位移”的防治措施。 禁忌 10 桩头被击碎 现象、危害性 打桩时,桩头出现混凝土掉角、碎裂、坍塌或被打坏;桩顶钢筋局部或全部外露。 产生原因有:桩头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偏低,钢筋网片不足,造成强度不够;或桩预制时,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振捣不密实,养护不良,未达到设计要求而被打碎;或桩制作外形不合要求,如桩顶面倾斜或不平,桩顶保护层过厚;施工桩锤选用过大或过小,锤击次数过大,使桩顶混凝土疲 劳损坏;桩顶与桩帽接触不平;桩帽变形倾斜或桩沉入土中不垂直,造成桩顶部局部应力集中而将桩头打碎,或沉桩时未加缓冲桩垫或桩垫不合要求,失去缓冲作用,使桩直径承受冲击荷载;或施工中落锤过高或遇坚硬砂土夹层大块石等。 造成桩顶部混凝土被击碎,影响继续成桩。 防治措施 1) 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机械性能合理设计桩头,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桩制作时混凝土配合比要正确,振捣密实,主筋不得超过第一层钢筋网片,浇筑后应由 1~3个月的自然养生过程,使其充分硬化和排出水分,以增强抗冲击能力。 2)沉桩前,应对桩外形进行检查,如 桩顶部平或不垂直于桩轴线,应修补后才能使用,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级桩帽垫木是否平整等,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后方能施打;沉桩时,稳桩 要垂直;桩顶应加缓冲垫,如发现损坏,应及时更换。 3)如桩顶已破碎,应更换或加垫护垫,如破碎严重,可将桩顶涕平补强必要时加钢板箍,在重新沉桩;遇砂夹层或大块石,可采用小钻孔在插预制桩的办法施打。 禁忌 11 桩身被打断裂 现行、危害性 沉桩时,桩身突然倾斜错位,贯入度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表明桩身已被打断裂。 造成原因有:桩制作弯曲度过大,桩尖偏离轴线;或 沉桩时,桩细长比过大,遇到较坚硬土层,或障碍物,或其他原因引起弯曲,在反复集中荷载作用下,当桩身承受的抗弯强度超过桩混凝土抗弯强度时,即产生断裂;或桩在反复施打 时,桩身承受到拉压,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产生开裂、剥落而导致断裂;桩制作质量差,局部强度低或不密实;或桩在堆放、起员、运输过程中产生裂缝或断裂等。 桩身断裂将使桩身强度、承载力大幅度降低,不能使用。 防治措施 1)打桩前应查清地下障碍物并清除;严格检查桩外形尺寸,发现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时不得使用;桩长细比应控制不大于 40;沉桩过程中,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或拔出重新沉桩;接桩要保持上下节桩在同一轴线上。 2)桩制作时应保证混凝土配合比正确,振捣密实,强度均匀;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操作规程,发现断裂不得使用。 3)已断裂桩,可采取在一旁不桩的办法处理。 禁忌 12 接长桩头松脱、开裂 现象、危险性 接桩处经锤击后,出现脱桩、开裂等情况。 产生原因有:接头表面留有杂物、油污未清除干净;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配合比、配制使用温度控制不当,强度未达到要求,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或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时,;连接铁件或法兰平面不平整 ,存在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旋不紧;或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接,不饱满,存在夹渣等缺陷;或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接桩处产生弯折,锤击时,接桩出处局部产生盈利集中而使接头松脱、开裂等,从而导致接头破坏、失效。 防治措施 1)接桩前,应将连接表面杂质、油污清除干净;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严格控制配合比及熬制、使用温度,按操作规程操作,保证连接强度;仔细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如有问题,应修正后才能使用。 2)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预埋连接件 应平整服贴,连接好后,应锤击几下在检查一遍,如发现松脱、 开裂等现象,应采取补救措施,如重接、补焊、重新拧紧螺栓并把螺纹凿毛,或用电焊焊死,使接头牢固。 禁忌 13 桩急剧下沉,超过正常值 现象、危害性 桩下沉速度过快,超过正常值。 产生原因是:沉桩遇软土层或土洞;或桩身弯曲或有严重的横向裂缝;接头破裂或桩尖劈裂;或落锤过高或接桩不垂直等。 不正常的急剧下沉导致桩的摩擦阻力不符合设计要求,桩承载力下降。 预防措施 1)遇软土层或土洞应进行补桩或填洞处理。 2)沉桩前检查桩 垂直度和有无裂缝情况,发现弯曲或裂缝,处理后再沉桩。 沉桩时落锤控制不要过高。 3)将桩拔起检查 改正重打,或在靠近原桩位补桩处理。 禁忌 14 出现桩身跳动,桩锤回弹 现象、危害性 桩下沉时反复跳动,不下沉或下沉很慢,桩锤回弹。 造成原因主要是桩尖遇树根、坚硬土层;或桩身弯曲过大,接桩过长、或落锤过高等,导致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防治措施 1)检查原因,穿过或避开障碍物;桩身弯曲超过规定,不使用; 接桩长度不应超过 40d( d为桩边长或直接),操作时注意落锤不应过高。 2)如桩入土不深,应拔起避开或换桩重打。 禁忌 15 出现桩身转动 现象、危害性 桩下沉时平面发生转动。 产生原因是:桩尖和桩身不在 同一轴线;或桩身弯曲,尤其是硫磺胶泥接桩最易出现桩身转动现象, 导致桩摩阻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预防措施 1)桩身弯曲矢高控制不大于 1%桩长且不大于 20mm。 2)严格控制接桩质量;硫磺胶泥接桩应保证胶泥质量,填灌饱满和停歇一定时间才可打桩。 禁忌 16 打桩达不到设计控制要求 现象、危害性 沉桩未达到设计标高或最后沉入度控制指标要求。 产生原因有,地质资料粗糙,致使设计桩尖标高与实际不符,达不到设计深度要求或持力层过高;或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和桩身混凝土强度;或沉桩遇地下障碍物或遇坚硬土夹层、砂 夹层;在新近代砂层沉桩,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且砂层越挤越密 ,有时出现沉不下去的现象;或桩锤选择过小或过大,使桩沉不到货超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或桩顶打碎、桩身打断,导致桩不能继续施打;或打桩间歇时间过长摩阻力增大等,致使沉桩达不到设计控制要求,承桩力不能保证。 防治措施 1)详细查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作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地质情况和桩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桩锤大小、施工方法和桩混凝土强度;探明地下障碍物,并清除掉,或钻透或爆碎。 2)在新近代砂层沉桩,注意打桩次序,减少向一侧挤密现象;打 桩应连续打入,不宜间歇时间过长。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