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中古历史笔记内容摘要:
◆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 ◆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① 隋唐长安 ② 北魏洛阳 ③ 明清北京 ④ 元大都 ⑤ 隋唐洛阳 ⑥ 明南京 ⑦ 汉长安 ◆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二、中国古代 都城建设: 1、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① 灵活性:规模及形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 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 ② 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 —— 为政治活动中心 郭 —— 为经济活动中心。 ③ 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 政治性用地减少。 ④ 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长城。 ⑤ 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 ⑥ 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 体现以宫 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 2、“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 ① 秦代都城规划主要特色: ⑪ “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把环 绕咸阳城围畿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 宏伟的帝都模式 ⑫ 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 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 ⑬ 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 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 组织 起来。 ⑭ 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 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⑮ 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 ② 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建设有如下特点:汉长安 ⑪ 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 ⑫ 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 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 ⑬ “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 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⑭ 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 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 ⑮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 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 ⑯ 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 ⑰ 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 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 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 ⑱ 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 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 近市” ⑲ 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 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⑳ 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⑴ 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 (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 来的邮驿系统。 3、曹魏邺城: ① 三国时期 ② 规模: 3087 X 2205 M 2 ③ 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④ 平面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⑤ “┯”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⑥ 里坊制 —— 标志 4、北魏洛阳: ◆ 特 点: ① 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 的主导功能 ② 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 ③ 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 ④ 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 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 (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 ⑤ 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 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 ⑥ 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 和发扬。 ⑦ 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 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 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南朝建康: ① 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 ② 精心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龙盘虎踞”之称。 ③ 皇城、宫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 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④ “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棉朝后寝,皇城南设 左租右社, 沿袭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 ⑤ 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 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成的格局。 ⑥ 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 市、盐市和北市。 ⑦ 处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 置,而不同于曹邺城的棋盘式格局。 ⑧ 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 6、唐长安(隋大兴) ① 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 兴修建。 ②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 ③ 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 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 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 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 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 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④ 里坊制 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沙 堤 —— 长安街道虽然宽,但全市吐露,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 里坊制 —— 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 7、北宋东京:(开封) ①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② 中国古代都城局部的转折点 ③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 ④ 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重城墙,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三重水系(五仗河、汴河、蔡河) ⑤ 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⑥ 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沿街为市,沿巷 作居,开敞式街巷布局 ⑦ 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 ⑧ 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 8、明清北京城:(元大都) ◆ 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 ①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② 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 ③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 西山昌平泉水 —— 海子、金水河 —— 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 —— 漕运可直达皇城 ④ 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 ⑤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⑥ 突出都 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⑦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 明清北京城: ① 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 5里,南进 1 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 ② 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③ 在城 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 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 ④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 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 ⑤ 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 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 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9、明南京: ① 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 —— 城东 居民和商业区 —— 城南 军事区 —— 城西北 ② 注重城墙建设, 四重城墙,外墙围合极其自然的形态城门共 13 座,都设有瓮城,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 南宋平江府:(苏州) ① 双棋盘格式水路交通网络 ② 双层护城河 第三章 宫 殿 ◆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 商代为开创宫殿形制的时期 一、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四阶段: ①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② 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③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④ 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 “三朝五门” —— 东汉郑玄注《礼记 ?玉藻》曰:“天 子诸侯皆三朝”。 又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阁入”,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有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 “左祖右社” —— 明初宫殿比拟古制,在宫城之前东西 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 “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 “右者”地道之尊,故立国社王宫之右 二、 古代宫殿形制演变: ? 早 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 ? 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 西 汉:宫殿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 ? 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 ? 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结束 ? 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 ? 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 ? 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 ? 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室 三、实 例: 1、唐大明宫:(东内) ◆ 成就和特点: ① 选址良好: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式爽皑,俯临全城。 具有良好的风水意境和景观视线 ② 规模宏大: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 紫禁城。20xx-20xx年中古历史笔记
相关推荐
人,而是一只凶猛的狼。 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他训练的是长跑运动员,每天的第一课就是从家里跑过来。 有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而他家也不是离得最远。 教练甚至都对他说过让他改行去干别的。 但突然有一天,他比其他人早到了 20分钟。 教练知道他离家的时间,教练粗估了一下,惊奇的发现,这个队员今天的速度几乎可以超过世界纪录。 这个队员气喘吁吁地描述着他今天的遭遇:他在离开家不久穿过五公里的野
工程,全长 ,路基宽 12m,路范文最新推荐 15 / 36 面宽 9m,沥青砼路面,二级公路标准,到 6 月 30 日止,工程全部完工,完成工程量 400 万元。 市茅圣 公路一期工程,全长 km,路基宽 ,路面宽 5m,沥青砼路面,三级公路标准,工程已于 12 月中旬全部结束,完成工程量 850 万元。 有机农业园改造工程(水稳基层)完成工程量 105 万元。 农村公路及扶贫路 7km
n = 103n J mol1 n 因为 Δ H=Δ H1+Δ H2= 0 n 所以 +( 103n J mol1)=0 n n = mol n Δ S =Δ S1+Δ S2= Cpln(T2/T1)+Δ H2/T2 n = 1 mol J K1 mol1 ln( K/ K) n +( mol 103 J mol1)/ K n = 102 J K1 第三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二、微观状态和宏观状态
周年征文活动,并获得多名奖项。 踊跃参加爱心捐款活动,坚持开展 “ 心桥工程 ” 结对帮扶工作,做好困难职工的慰问和夏季慰问工作,扎实推进软环境工作,将软环境考核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兑现的依据。 四、做好信访和稳定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妥善地解决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忧事、难事
动等各项工作任务。 三、大力开展部门党风廉政建设 范文最新推荐 21 一年 来,工会党支部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干部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我支部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全体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以宗旨教育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廉政勤政、洁身自爱的自觉性,强化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15. 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括号内)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氯化铝( AlCl3) B. 氧化镁( MgO) C. 硫酸铁( FeSO4) D. 氧化钠( Na2O) 16.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开发安全高效的自来水消毒剂。 ClO2就是开发出的一种。 下列对 ClO2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ClO2是一种混合物 B. ClO2是一种氧化物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