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相同。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解决食品安全 和“三农”问题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能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要想保证食品安全,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行农业高度集约化经营,应是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战略性选择之一。 同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的战略性任务。 (一)是确保食物安全的战略选择 食物安全是新世纪全球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却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我国食品生产能力和需求状况 年度 粮食(万吨) 油料(万吨) 肉类(万吨) 水产品(万吨) 2020 43050 2900 6586 4564 2020(预测) 55000 3400 7200 5000 2020(预测) 63000 4400 8000 6000 然而,作为食物核心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产幅度已经明显降低。 据预测, 2020 年世界年均谷物增长率将降到 %,而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设施农业,可以使一作区变为二作区,增加复种指数。 同时,也可以通过无土栽培等措施使不毛之地变为可耕种土地,从而增加耕种面积。 因此,从确保我国食物安全角度,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国 的战略选择。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是本世纪头 20年重点和难点之一。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向农业和农村大量投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外,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重要措施。 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主要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 有关专家预测,靠这些措施,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未来近 20 年中,仅能向其他行业转移 20%左右。 而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很难使农民收入翻两番,更难全面实现小康。 因此需要在农业内部进行 产业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和高投入、高产出创汇型集约化的农业产业。 设施农业符合这种农业生产的要求。 据调查,每亩日光温室可获产值 ~ 万元,是大田作物的 25~ 70 倍,是露地蔬菜的 10~ 20 倍。 这样,日光温室生产可比大田作物多安排就业几十倍,设施花卉生产的产值和效益更高。 因此,发展设施农业生产,使一部分农民在较少的土地上生产出高效益的产品,让出大量土地给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使种植粮食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达到解决“三农”的目的。 (三)是弥补农业资源短缺的有力措施 1.弥补水资源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 占有量 2300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4,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按现状用水量统计,全国中等干旱年缺水 358 亿 m3,其中农业灌溉缺水 300 亿 m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达 2020万 hm2 以上,全国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达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 50%以上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 20%左右。 据有关专家预计,我国 2020 年农业缺水在 1000~ 1200 亿 m3。 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只有是发展节水农业。 而设施农业可以实现环境的人工优化控制,从而实现资源的高 效利用。 据测算,我国设施农业灌溉节水空间应在 50%以上。 同时设施农业可以为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提供基础条件,还可以借助设施农业的高效益为农业节水提供投资可能。 因此发展设施农业是弥补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2.弥补耕地资源短缺 我国是耕地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未来 20 年耕地面积仍然会不断减少。 我国耕地目前状况及未来推测 年度 耕地净减面积(较 2020年) (万公顷) 总面积 (亿公顷) 人均面积 (公顷) 总缺口 (万公顷) 2020 2020 2020 867 1500 2020 1052 25002800 解决耕地不足的措施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可生产食物的一切资源。 采用设施农业生产,增加播种指数、生产期,并利用不可耕作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3.弥补能源相对短缺 我国还是一个能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设施农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如利用太阳能的温室效应,利用生物能的“四位一体”等。 因此,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弥补 农业能源投入不足的状况。 (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领域 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形成的农业产业。 因此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优势产业;也是最容易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产业。 五、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一)目前专业的发展类型 目前设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有农业院校,也有工科院校,但以农业院校为主。 现有农业院校的师资分散在园艺学科、农业工程学科、资源环境学科、动物学科等。 尽管各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考虑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但由于本学科的主要依托学科是园艺学,所以在设置课程时侧重设施园艺的栽培管理和设施环境控制,设施养殖、设施水产以及农业设施的设计建造等方面的课程比重较小。 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如河海大学,在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时则突出各自在工学方面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时则侧重于农业设施的设计、建筑、农业环境的控制 及自动化管理等,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经营管理等课程是这类学校应加强的环节。 目前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分为农、工两类,每所学校各有其办学特色及特殊的生产服务对象,因此,在现阶段确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培养模式既不现实也不实用。 目前可以考虑从两条主线走。 1.农学学位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数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植物生产大类,毕业生授予农学学位。 该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设在园艺学院,专业以设施园艺栽培、环境调控、温室设计与建造为突破口,依托园艺学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生命科学、农业水土工 程、动物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优势,重点培养能在设施的环境调控、生产管理、设计与建造、园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等方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程与设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学偏重于设施环境、设施栽培、设施工程、园区规划设计。 毕业后能在科教、产业、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现代设施与观光农业的科研与教学、工程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2.工科学位型 河海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设在水利水电工程学院,专业虽属于植物生产专业大类,但按工学门类培养,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 该校设施农业 科学与工程专业设在农业水利工程系,以设施农业工程研发、水肥调控技术为突破口,依托农业水土工程的学科优势,与水利相结合。 与其它院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相比,教学偏重于宏观工程的设计与规划、设施生产的管理,重点培养能在设施农业建筑建筑与环境控制、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设施栽培灌排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 毕业生在农业、水利水电、城乡建设部门的规划、设计单位及企业从事工厂化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建筑与环境、节水技术、农村水利的规划设计;可在农业、环保、城乡规划、水利水电部门从事 设施农业生产性开发、经营及灌排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可在高等院校、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办学成功与否要看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如何。 据分析,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部门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等,人才需求类型有专业技术人才、教学科研人才和领导管理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市场需要,在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时,要明确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通才” 能全面掌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能驾驭设施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专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设施农业生产的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对其他学科只有基本的了解。 “通才”适合在设施农业的领导管理岗位上工作,根据目前情况看,这类岗位是毕业生较满意的选择,但岗位数量有限,很容易达到饱和。 “专才”适合到设施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上工作,是企业和科研单位急需的人才,但就目前来看,毕业生对这类岗位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等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招生分配上受社会旧观念的影响,轻视农业,不愿下基层工作的社会偏见,严重 制约专业的发展;二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对人才的需求量大。 正确处理设施农业与工程专业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和专业服务面,明晰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办好专业的前提条件。 六、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