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城市道路工程_图文内容摘要:

值的 6 倍。 反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 m 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 km/h 计)数值的 2 倍。 当设计速度小于 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下表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m) 600 480 360 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m) 200 160 120 圆曲线半径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当地形条件受限制 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 当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1600 1000 600 400 300 150 70 设超高最小半径( m) 一般值 650 400 300 200 150 85 40 极限值 400 250 150 100 70 40 20 圆曲线半径计算和设计速度、路拱横坡或超高横坡、横向力系数有关,其中横向力系数μ值选用是 关键,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横向力系数μ一般不宜超过。 在设计咨询过程中,对于超高值设置的合理性,可通过计算相应的横向力系数μ值是否合适来复核。 (式 4) 式中: R曲线半径( m); V设计速度( km/h); μ 横向力系数,取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横向摩阻系数; i横向横坡度或超高横坡 度,以小数表示,反超高时用负值。 平曲线长度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当圆曲线按规定需设置超高时,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超高缓和段长度。 缓和曲线最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85 70 50 45 35 25 20 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一般值 260 210 150 130 110 80 60 极限值 170 140 100 85 70 50 40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85 70 50 40 35 25 20 超高与加宽 当圆曲线半径 R小于下表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1600 1000 600 400 300 150 70 设超高最小半径( m) 一般值 650 400 300 200 150 85 40 极限值 400 250 150 100 70 40 20 最大超高横坡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设计速度( km/h) 100,80 60, 50 40, 30, 20 最大超高横坡度( %) 6 4 2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视距 视距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 指标之一,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及安全距离组成。 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道路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下表的规定值(这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2)当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应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3)货车比例较高的道路,应验算货车的停车视距。 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需验算停车视距。 验算时,物高为 ;眼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在桥下凹形 竖曲线时为。 平曲线内侧的边坡、挡墙、树木、声屏障、防眩设施等构筑物均不应妨碍视线,可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清除。 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停车视距( m) 160 110 70 60 40 30 20 控制因素度。 竖曲线分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 、道路净空、沿街建筑物散水高程、地下管线覆土要求、沿线地面排水要求、防洪排涝等因素的控制,需综合考虑各控制条件进行纵断面设计。 3. 山地城市道路还需考虑土石方平衡,以合理确定路面设计高程。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 ( m) 一般值 10000 4500 1800 1350 600 400 150 极限值 6500 3000 1200 900 400 250 100 凹形竖曲线 ( m) 一般值 4500 2700 1500 1050 700 400 150 极限值 3000 1800 1000 700 450 250 100 竖曲线长度( m) 一般值 210 170 120 100 90 60 50 极限值 85 70 50 40 35 25 20 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也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宜大于或等于 100m。 坡度 ★ 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度直接影响行车速度、行车安全、行驶质量、运输成本以及道路建设投资等问题,它与车辆的行驶性能有密切关系。 因此应对最大纵坡度进行限制。 ★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度主要是考虑自行车爬坡能力,一般不大于 %,困难时不应大于 %。 ★道路设置最小纵坡度是保证排水顺畅和防止管道淤塞,从而防止路面积水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规定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不应小于 %;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 %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 机动车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最大纵坡 ( %) 一般值 3 4 5 6 7 8 极限值 4 5 6 7 8 ★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最大合成坡度应按规定限制,以保障行车安全。 设计速度( km/h) 20 最大合成坡度( %) 注:积雪或冰冻地区道路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 % 坡长 ★机动车道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且应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当机动车道纵坡大 于最大坡度的一般值时,其最大坡长应进行限制。 两限制坡长之间应设置不大于 3%的纵坡缓和段。 机动车道最小坡长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最小坡长( m) 250 200 150 130 110 85 60 机动车道最大坡长(限制长大纵坡)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纵坡 ( %) 4 5 6 7 6 7 7 8 最大坡长( m) 700 600 400 350 30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 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 %;当非机动车道纵坡大于≥ %时,其最大坡长应进行限制。 纵坡( %) 最大坡长( m) 自行车 150 200 300 三轮车 100 150 平纵线形组合原则上应考虑“平纵相互对应、且平包纵”。 1) “相互对应、且平包纵”即要求平曲线稍长于且能包含住竖曲线。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2020m、竖曲线半径小于 15000m 时,平、竖曲线的相互对应对线形组合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平、 竖曲线半径的增大,其影响逐渐减小;当平曲线半径大于 6000m、竖曲线半径大于 25000m 时,对线形的影响显得就不很敏感了。 因此,是否必须考虑使用“平包纵”,可根据平曲线、竖曲线半径的大小灵活确定。 城市道路由于限制条件多,对于低等级道路或纵坡度特别小的道路不必强求平纵线形的相互对应。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位置组合图 道路线形设计应协调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之间的组合,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与地形地物和周边环境相适应,满足行车安全、排水通畅等要求。 并同时处理好与桥隧、沿线设施的配合。 这也是我们进行工程咨询需审查的重点内容。 交叉口设计 目 录 执行主要规范 道路交叉口设计主要执行的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 CJJ 1522020)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2020)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 193202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 GB 506472020)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 CJJ 1292020) 交叉口定义 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形式。 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相冲突的交通流按先后次序交替运行的平面交叉口。 是指主、次道路相交,用交通标志来组织分配相冲突交通 流的通行时间,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必须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的一类交叉口。 让行标志交叉口有两种:用停车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停车让行交叉口;用减速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减速让行交叉口。 是指没有任何管制措施、各类各向交通流按交通法规定的先后次序通行的平面交叉口。 是指位于特大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