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下:第八章--第十四章内容摘要:

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176。 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的计算公式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 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为 2 )3( nn。 考点二、平行四边形 ( 3~10 分)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 ABCD”表示,如平行四边形 ABCD 记作“ □ 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 ABCD”。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1)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 的线段以对角线的交点为中点,并且这两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2)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3)定理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020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下) 13 ( 4)定理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定理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平行四边形 =底边长高 =ah 考点三、矩形 ( 3~10 分) 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矩形的性质 (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矩形的判定 (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2)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定理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的面积 S 矩形 =长宽 =ab 考点四、菱形 ( 3~10 分) 菱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 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 (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020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下) 14 (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的判定 (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2)定理 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3)定理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面积 S 菱形 =底边长高 =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考点五、正方形 ( 3~10 分) 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 质 (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4 条对称轴 (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 (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 ,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2020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下) 15 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 a,对角线长为 b S 正方形 =222 ba  考点六、梯形 ( 3~10 分) 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 一般梯形 梯形 直角梯形 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梯形的判定 (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 (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 等腰梯形的判定 (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020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下) 16 (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梯形的面积 ( 1)如图, DEABCDSA B C D  )(21梯形 (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 BACABD SS   ; ② BOCAOD SS   ; ③ BCDADC SS  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第十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 3~5 分)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 C=90176。  ∠ A+∠ B=90176。 在直角三角形中, 30176。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A=30176。 可表示如下:  BC=21 AB ∠ C=90176。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ACB=90176。 可表示如下:  CD=21 AB=BD=AD D 为 AB 的中点 2020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下) 17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222 cba  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 ACB=90176。 BDADCD 2  ABADAC 2 CD⊥ AB ABBDBC 2 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 3~5 分)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 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222 cba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 3~8 分) 如图,在△ ABC 中,∠ C=90176。 ①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正弦,记为 sinA,即casin  斜边的对边AA ②锐角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余弦,记为 cosA,即cbc os  斜边的邻边AA ③锐角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 ∠ A 的正切,记为 tanA,即bata n  的邻边的对边AAA ④锐角 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 A 的余切,记为 cotA,即abc ot  的对边的邻边AAA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020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下) 18 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 A 的锐角三角函数 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0176。 30176。 45176。 60176。 90176。 sinα 0 21 22 23 1 cosα 1 23 22 21 0 tanα 0 33 1 3 不存在 cotα 不存在 3 1 33 0 各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 1)互余关系 sinA=cos(90176。 — A), cosA=sin(90176。 — A) tanA=cot(90176。 — A), cotA=tan(90176。 — A) ( 2)平方关系 1cossin 22  AA ( 3)倒数关系 tanA tan(90176。 — A)=1 ( 4)弦切关系 tanA= AAcossin 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当角度在 0176。 ~90176。 之间变化时, ( 1)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 2)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