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内容摘要:

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计算机的信息资料是我们的真正财富,但在目前构建网络化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的问题。 只重视买信息处理设备,忽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 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 学校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在不同时期建立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之间互相独立,有些数据不能通信交流,为今后校园网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隐患。 目前,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科研网已初实验课题成果汇编论文集 13 具规模,连接了 1000 多所高校,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但中国教育科研网主要是为高校教育科研服务的,它可以为学校提供 Inter 的接入服务,但缺乏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资源,而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些学 校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中包括文件法规、宏观决策信息、教育组织活动信息、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各类教育软件资料库、优秀教案、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交流、专家论坛、教师论坛、网上观摩课、网上图书等。 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可包括:各科教师答疑、各科学习材料、复习指导、名校练习题、学习习作交流、学习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 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项目研究的形式组织学生进 行“网上学习”项目。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改善教育效能,特别是用 Inter 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益和价值,将网络化教育引入课堂教学。 只有强化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强化各种资源建设,才有助教育走向世界,帮助学生获得服务社会的真正本领和对未来的适应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同时也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进行革新:一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使之走上未来轨道,二是开设新的未来课程,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均可通过网络化教育来达到,利用网络上许多新的知识来充实原有知识。 同时改革现有教学课件的模式,教学课件不能是书本知识的图形化,而应注重启发式教育,要开发交互式、智能化的教学课件,系统开放,尽量做成基于网络的课件,这样便于各地加强交流。 现有各校对多媒体课件投入很多力量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能形成系统,由于开发平台不一致,造成交流困难、信息不通,以至造成重复开发,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由此可见网络建设的重要,进行网络化教育试行的重要。 课程未来化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着眼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以加强这些课程的未来倾向,提高 他们的未来价值,也就是说现有课程不能光向学生讲授前人的成果和已成定论的知识,或让学生沿前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而应当尽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介绍本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这些新课题。 站在科学的前沿,产生对科学未来的丰富想像,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吸引学生参加到创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的行列,这些目标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 Inter 来实现。 在加强未来化课程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强化师资培训工作,使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帮助教师更进一步把握学科教育目的和本质,借助电脑网络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来充实教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来培训教师,掌握网上教育的方法,使师生在网络的教学环境中教学相长。 实验课题成果汇编论文集 14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 瞿德富 【摘要】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以幻灯、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走向课堂,走进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实行教学变革,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 这种变革包括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多个层面。 现代信息 技术下语文教学的变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为目的,全面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变革 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而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来越宽。 它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共享,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 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为语文教学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实乃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以“本”为本,唯教师是从。 而现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课本为例子,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 要实施语文教学变革,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延伸、拓展;同时,也应该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包括学校与家庭,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课堂掌握的技能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等。 1、变单一语文科为多学科渗透: 语文科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 学科的相互作用会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达到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科 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例、鲜活的景物、鲜活的哲理,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其中的章章节节,也应视为这类文章的典范。 为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认识,魏书生先生曾多次让学生写作文及命题日记,都围绕相关学科加以渗透。 如《谈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谈压强》、《谈浮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等,既加深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又如,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分析认识沙漠化的危实验课题成果汇编论文集 15 害时, 教师可联系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自然科学及环保教学;可由治理沙漠联系到如何治理沙尘暴,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对策,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社会和生产实践。 2、变单一课堂为课内外沟通: 任何课本都有其时限性,面临着信息时代的“人生有涯而学无涯”的矛盾,教学生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仅以课本为本,课堂教学应成为指引学生窥视课外读物和社会生活的窗口。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本作为引 导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积累更多知识的引子,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中学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 所以阅读科技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后,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几个别称,背诵跟月亮有关的诗句。 “玉兔、婵娟、蟾 宫„„”同学们兴致盎然,“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余句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同学们朗朗诵出,情绪高昂。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问学生: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圆了登上月球之梦呢。 这样就很自然跟1967年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个事实联系起来。 最后还投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让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 经过这一系列内容的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比较透彻、深刻,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教 材中的小说、戏剧等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的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改编,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操作排演。 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刘国正先生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 教学中注意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 他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以及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重新认识后,明确提出了四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 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验课题成果汇编论文集 16 的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格局。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练兵场。 校园中的“德、智、体、美、劳”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校园之声广播”、“春之声读书报告会”、“青春的旋律文艺晚会”、书画展览、演讲比赛、新年贺词等,每一项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到总结的过程,都渗透着语文学习的丰富的内涵。 在这些语文学习活动中,语文教师不置身事外,学生便会融入课文之中,学生所获也必多多。 社会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回归。 “语文是生存在社 会之中的,社会生活既是语文素材最大的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 ”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刘国正先生强调:“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 ”走向社会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自我认知关系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教学《统筹方法》后,以“今天我当家”或“今天我当经理”为内容,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安排一 家人或一班人工作。 学习“语言要得体”时,可以设置了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社会实践的语言训练。 如向陌生人问路、到医院探望病人、给别人解决纠纷等。 学生在这些场景中不仅学会了运用语言,而且锻炼了交际能力。 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描写本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 ,用大自然的美来感染学生;学习了记叙英雄模范或伟人传记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先进人物,用手中的笔为他们树碑立传,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学习记叙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文章后,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方言俚语、传统文化,培养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处处留心皆学问。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生活就有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 到处可以学习语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标语„„各种活生生的语文信息走近学生;唐诗宋词、历史巨篇的生活画面、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使语文园地呈现出一篇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教学手段的转变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 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实验课题成果汇编论文集 17 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 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 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 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 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 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 ,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 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 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 MTV 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 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