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万吨柠檬酸的工艺设计内容摘要:
- NH3 C NC- CH2 OH NC- CH2 COOH C HOOC- CH2 OH HOOC- CH2 COOH + HCN - 2HCl + 4H2O - NH3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5 氮源和营养盐,将培养基液在 45~50℃ 下送入发酵室内装入浅底的铝盘或不锈钢盘中,干孢子接入黑曲霉干孢,发酵;过滤掉菌丝后将发酵液中和、酸解、净化、浓缩、结晶等后处理而得柠檬酸。 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投产快,操作简单,能耗低;原料粗放,产酸浓度高等优点。 但也有占地面积大,劳动强度高,发酵时间长,菌体生成量影响产酸率等缺点。 ② 固体发酵法也属浅盘发酵法的一种, 是将固体原料与曲霉菌丝体混合,经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原料中的可发酵成分转化为柠檬酸。 此法虽然较落后,但可利用薯渣等固体原料进行发酵,发酵后的残渣仍可作为饲料。 采用固体发酵所用仪器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简便,原料粗放,发酵时间短,但其占地面积大,劳动强度大,产酸率及提取率低,副产物多。 因为该法有一些优点,故有存在的价值。 ③ 深层发酵法和表面发酵的基本原理相似,只是发酵过程发生在密闭的大型发酵罐内,菌体的生长分散在整个液体介质内。 深层发酵的关键设备是发酵罐。 发酵罐通常由罐体、搅拌、冷却装置和空气分布器等组成。 配制好的发酵原料经灭菌、冷却后,将培养的优育菌种先接种于种子罐,再转移至发酵罐。 发酵期间罐内始终通入无菌空气,以增加培养基内的溶解氧,注意控制发酵温度、 pH、通气量及搅拌速度,维持菌体的生长。 该方法的优点是:发酵体系为均一的液体,传热传质良好;设备占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大;发酵速率高,时间短;产酸率高,菌体生成量小,原材料消耗低;便于机械化操作;发酵副产物少,产品得率高,产品质量高等,从而使其成为当今世界生产柠檬酸的最主要的方法。 ④ 石油烃(正构烷烃)发酵法采用解脂覆膜孢酵母为菌种,以石油为原料发酵生产柠檬酸 是基于分解长链烷烃的能力,先通过一端氧化产生长链脂肪酸,诱发子链打开,借 β氧化或 ω氧化作用成为短链脂肪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柠檬酸,反应历程如下: C16H34 + + H2O → C 16H32O2 + 2H2 C16H32O2 + 16H2O + ATP → 8C 2H4O2 + 14H2 + AMP + 2Pi 3C2H4O2 + H2O → C 6H8O7 + 3H2 我国柠檬酸工业的发展历程 菌种选育屡结硕果 优良的菌种对柠檬酸发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在菌种选 育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近二十年来不断有新的菌种面世,使我国的柠檬酸发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6 对总糖转化率最高已达 %。 20 世纪 70 年代,上海工微所以酒精生产上所用的固体曲菌种宇佐美曲霉为出发菌,经 60Coγ射线及氮芥诱变处理,以薯干为原料进行柠檬酸菌种筛选,获得我国第一代柠檬酸生产菌 ——宇佐美曲霉 N558, N558 产酸水平 6~ 7%,转化率 70~80%,周期 120 小时。 采用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之中添加 10%柠檬酸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野生黑曲霉 628,经 60Coγ射线 8~ 10 万伦辐射之后,通过常规的变 色平板即在平板之中加入 %的溴酚蓝,采用比较显色圈和菌落的直径等方法,选育出了黑曲霉 D353,此菌种发酵产酸 8~ 9%,转化率 80~ 90%,周期 96~ 120 小时。 朱享政等为了将 3008 用于葡萄糖母液发酵,又进行了连续诱变,即用硫酸二乙酯( EDS)处理后再经 Co60γ射线辐照,根据柠檬酸高产菌株不产孢子和菌球较小的经验,筛选出了 Co827 菌种。 Co827 是我国柠檬酸发酵史上最重要的菌种之一,一直沿用至今,发酵产酸 13%~ 14%,转化率 95%以上,发酵周期 64 小时。 因地制宜调整原料结构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原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薯类:甘薯、木薯、马铃薯、甘薯干、木薯干、马铃薯干、薯渣 谷类:玉米、小麦或小麦面粉、大米 淀粉:各种谷类、薯类等加工成的淀粉 糖类:蔗糖、甜菜糖及其糖蜜,由淀粉水解而得到的各种单糖、双糖 装备情况大为改观 设备趋于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 最大的喷环式好氧发酵罐的容积已达400m3,各种形式的带式过滤机已广泛应用,多效蒸发、连续结晶设备已实现国产化。 工艺控制水平大幅提高,多数工厂已建立了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完善的计量网络。 提取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钙盐提取法,劳动强度大,消耗大量的化学品,并产生大量的硫酸钙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收率低,影响产品质量,形成巨大的成本开支,制约了柠檬酸行业的发展。 取代钙盐法的柠檬酸提取新工艺已取得初步成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秦涛等研究成功了连续色谱离交工艺, 1998 年在安徽皁阳制药厂建成了2020 吨 /年生产线。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7 2 总体工艺方案 引言 目前,在国内外柠檬酸生产技术路线中液体深层发酵、钙盐提取技术仍是柠檬酸工业生产中的主导工艺路线。 随着生物工程及其下游技术的发展,精料、高糖发酵正成为柠檬酸发酵工 艺的发展趋势,萃取工艺及色谱 (树脂 )分离技术也在柠檬酸提取精制工艺中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就目前柠檬酸发酵技术情况看,以玉米为原料的柠檬酸精料发酵已在国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玉米原料经初步的脱胚后,磨粉液化制成发酵精料,使后续产品回收率提高近 5 个百分点,同时为精料高糖发酵打下了较好的开发基础。 另一方面,玉米处理的糖渣及胚芽等副产品收入又降低了玉米原料的成本。 在本设计中,原料处理及发酵工艺的确定,既要结合当地原料特性,也要考虑甲方已有的技术实力,使其生产技术路线不仅适应以薯干为原料的生产需要,也满足 以玉米作为精制原料生产的要求。 因而采用了玉米干法脱胚粉碎或薯干直接粉碎调浆、液化 (玉米液化浆 )压滤、低压连续喷射灭菌,液体深层发酵的工艺路线。 在提取精制工艺方面,溶媒法生产工艺因其生产技术、溶媒回收、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及产品的市场接受关念等多方因素,一直未形成大的工业生产方式,而色谱 (树脂 )分离技术却有一定发展。 从 MESSO 公司与美国 ASTU 公司对中国柠檬酸工程的技术报价资料看,利用 Reillex HP 树脂,采用 ISEP 连续法分离柠檬酸,在产品达标的情况下,具有生产成本低、三废排放少、生产过程简化 等优势,但该装置对醪液中的残糖、胶体、蛋白质等有机杂质及阴阳离子等有一定限制,对柠檬酸发酵醪液特性及预处理工艺有较高要求,其 “可操作性必需通过现场使用原始发酵醪液试验后,方可得到证实。 ” 由于上述原因,并结合本设计多方面的具体情况,本着工艺合理先进的原则 ,在本工程提取工艺中仍确定采用钙盐提取的总体工艺方案。 且在中和工艺上 ,结合原料特点、水资源状况、污水排量及产品收率等情况 ,在考虑机械输送、负压除尘、螺旋无级变频投料的前提下选用干法中和工艺。 在后续工序上则以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离交纯化、蒸发结晶、分离 干燥为其基本工艺过程。 在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方面,以经济可靠为原则,利用医用抗生素大型发酵系统微机控制技术,结合行业特点,重点对发酵温度、 PH 值、罐压、通风量及机械运行状况实施微机监控管理;对蒸发结晶系统的蒸汽流量、罐温、罐压 (真空度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8 物料回流量等实行自动控制,从而使工程整体技术装备从硬件到软件,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在本设计中, “工艺合理、成熟,设备先进、适用,投资成本低 ”是我们确定生产技术方案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确定本设计在原料处理以后的工艺流程如 图 21 所 示。 图 21 柠檬酸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由 图 21 可 见,其生产工艺的基本过程是: ——在接收糖浆后,根据糖浆组成作适当的处理或配制,配成发酵原料,进行连续杀菌并冷却后,进入发酵罐加入菌种及净化压缩空气进行发酵; ——发酵液经升温、过滤处理后,进入中和罐加 CaCO3 中和处理; ——再经过过滤洗涤,得到柠檬酸钙固体,送入酸解罐,再加 H2SO4 酸解,并加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9 入活性炭脱色; ——然后,通过带式过滤机过滤、酸解过滤,除去 CaSO4 及废炭; ——酸解过滤液经离子交换处理后,进行蒸发、浓缩, 再进行结晶; ——结晶后,用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对得到的湿柠檬酸晶体进行干燥与筛选,最后得到成品的柠檬酸。 原料及其处理 原料 目前,国内外生产柠檬酸的基本原料分为两类:淀粉类与糖蜜类。 关于淀粉类原料,过去,我国长期仅仅使用各种薯干,如:马铃薯、甘薯、木薯等,技术比较成熟。 此次 1 万吨/年柠檬酸项目的工艺设计拟以薯干作为主要原料。 原料的处理 在本设计中,对原料的基本处理工艺方法是:采用薯干直接粉碎调浆、液化、 (玉米液化浆 )压滤。 结合一些实际条件,原料的处理由备料 车间来完成。 ①原料的运输与贮存 薯干原料,由汽车运至厂区,经过计量后,按包装形式的不同 (袋装或散装 ),暂存于平仓中。 存于平仓中的薯 干 ,采 用平仓散装 (或者袋装 )贮存输送设备,输送到备料车间内。 ②原料的处理 根据发酵的要求,对两种不同的原料分别处理: ——对薯干原料,采用直接粉碎、磨粉、调浆、液化、连续灭菌的处理方法; 以薯干原料生产时,根据我国薯干粗料的特征,发酵工艺要求将薯干从平仓运至备料车间,经过磁选装置除去原料中含铁杂质,以保护设备。 然后进入粗粉碎机,将薯干先轧成 1—3cm大小的小块,以提 高磨粉机的效率,便于物料的输送。 粗碎后,由斗式提升机提送至中间粉仓,由粉仓落入磨粉机粉碎,粉碎后进入粉仓再经计量送至配料罐。 配料罐内加水调浆,同时加入一淀粉酶升温液化。 液化完成后送至连消装置连续灭菌,再送至发酵车间。 发酵及醪液处理工艺 工艺与工程 根据总体工艺技术路线,采用好气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柠檬酸,成熟醪经处理过滤后,为后续工艺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洁醪液。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10 设计由发酵车间来完成发酵工艺,压滤车间完成醪液处理工艺。 流程简介 发酵及醪液处理工艺流程,见图 22。 图 22 柠檬酸液体深层发酵及醪液过滤工艺流程 现在结合图 22,对发酵及醪液处理工艺的基本过程作一简介。 发酵工序 由备料车间提供的经连续灭菌并冷却的料液,通过灭菌管道泵入已空消灭菌待料的发酵罐 (或种子罐 ),通过差压法或零磅火焰倒种法,接入已培养好的柠檬酸菌种,在通风、搅拌情况下,进行发酵或培养。 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对罐温、罐压、通风量、搅拌转速等实行连续记录监控,并定期检测原糖消耗情况、菌种生长状态、 ph值、泡沫等变化情况。 根据发酵的工艺特性要求,及时调整控制发酵工艺过程,以获得最 佳工艺产酸率或种罐菌种活力,一般经 65 小时 (种罐约 28 小时 )培养,大罐在残糖指标、产酸情况达到放罐条件即可放罐:种罐菌种活力及菌群数量达标后,即可移种。 在发酵或培种过程的定期检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染菌等,应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处理,对中、前期染菌,可加大种量形成主菌群生长优势,或及时罐实消,补入适当营养源重新接种发酵;后期时可加强监控,提前放罐;对倒罐等应予灭菌排放处理,并认真查找原因,进一步强化灭菌操作中的各个环节。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11 醪液处理工序 柠檬酸发酵完成后,应即时进行热处理,以灭活发酵 ,絮凝蛋白、提高收率,本工艺中为提高设备利用率,增设醪液贮罐,通过热交换器,及时将醪液加热至 80℃后进入醪液热贮罐,再经泵压入过滤机,除掉固形物及菌体残渣,将清醪液泵入下道工序。 粗提与精制工艺 工艺与工程 根据总体工艺方案,确定本工序的生产方法为:钙盐干法提取工艺,即柠檬酸清醪液经 CaCO3,干法中和、带式过滤机过滤、浓硫酸酸解、离交纯化、连续蒸发结晶、离心干燥工艺。 这些工艺合起来统称为粗提与精制工艺。 提取工段所要完成的工艺是:中和及其过滤,酸解及其过滤; 精制工段所要完 成的工艺是:离子交换、脱色、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年产1万吨柠檬酸的工艺设计
相关推荐
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12 工程概况 周边环境 XXXX 有限公司位于濮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西南部,距濮阳市中心约 5km。 厂区西边 1km 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东边与化工厂紧临,北边 2km 为濮阳世锦植物园,南边 3km 为濮阳污水处理厂,厂区四周没有居民区。 详见附图 1 工 程厂址位置及城市规划图。 总图及平面布置 新建工程位于厂区中北部,厂区的西南角为化机浆车间
湿法制粒时的质量: m=*。 ⑧ 故造粒时需要的水以及粘合剂的总质量为: m=2020kg ⑨ 需要原辅料的总质量为: **=1248kg。 计算结果(以日产量为准) 见下图 1200 1224. 原料 湿法制粒 烘干 整粒 、 总混 充填 、抛光 内包 外包 成品 1200 损耗 水汽 损耗 损耗 5 损耗 5 辅料水 2020 损耗 13 11 2020年感冒清系列药品开始在我国市场逐渐出现
性质 项目 质量 指标 型号 LS811 S2 化学组成 %(重): Al2O3 ≥ 93 Fe3O3 < Na2O < SiO2 < < 灼减 物理性质: 外观 Φ 4~6mm 球状 Φ 4~6mm 球状 比表面积 米 2/克 ≥ 230 237 孔容 毫升 /克 ≥ 强度 牛顿 /粒(侧压) ≥ 98 > 堆积密度 克 /毫升 ~ 磨损率 %(重) ≤ Al2O3 晶体 rAl2O3 少量
还有一种由 Himont 公司开发的球形载体催化剂,这类催化剂除了具有第四代催化剂相类似的聚合活性和立体定向能力外,特别突出的是它能直接生成 1~ 5mm 的聚丙烯树脂颗粒,可以不经造粒而直接供后加工使用,为开发无造粒工序的聚丙烯工艺创造了条件。 第五代催化剂 80 年代初的后半期, Montell 公司发现了一种新的给电子体 1, 3-二醚类化合物。 在催化剂合成中采用这种给电子体化合物
由于采用了高活性的催化荆,可不脱灰不脱无规物,因而使不造粒工艺的实 现成为可能。 Novolen 工艺 Novolen 工艺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气相聚丙烯工艺之一,早在 1969 年第一套工业化装置就开始生产。 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BASF 对本身的丙烯聚合工艺和设备进行了不断革新和完善,同时把催化剂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 BASF 的催化剂体系是以改型的齐格勒一纳塔体系为基础。
比重,比表面积(细度),颗粒组成,标准稠度,强度及水 泥体积的安定性等。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 水泥标号 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7577) 备 注 抗压强度 ( kgf/cm2) 3d 160 7d 250 28d 425 抗折强度 ( kgf/cm2) 3d 34 7d 46 28d 64 凝结时间 初凝( min) > 45 终凝 ( h) < 12 比重 ~ 容重(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