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共81页内容摘要:
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 ( 3)商业繁荣 (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第 4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 1)诞生于隋朝: ①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 2)完善于唐朝: ①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 武则天开设 殿试 ,增设 武举。 ③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 3) 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 4)八上 鼎盛于明清: 1905 年,清政 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的影响 ( 1) 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 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 , 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 2) 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 5 课 和同为一家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 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 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 二、表现: 遣唐使 及唐对日本的 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唐对日本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 班田收授法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 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 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 唐招提寺, 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古代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千里迢迢,不畏艰难,矢志不移,辛勤讲学,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意义: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 地位,中国人被世界称为“唐人”。 四、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第 7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赵州桥 隋朝 李春 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七百多年。 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诗的繁荣 ( 1)原因: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 2)表现: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 3) 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成就 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品 备注 李白 盛唐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诗史”“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第 8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 两人被后人合称“颜筋柳骨”。 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 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座落在今 甘肃西部,是隋唐艺术成就的全面集中体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 注 辽 契丹族 10 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北宋 汉族 960 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 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族 12 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 年 赵构 临安 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岳飞 组织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 郾城 大败金军,但权臣秦桧却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P56— 59 表现: 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 1) 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 2) 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 3) 商业方面:宋代商业 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 市舶司。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 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④南宋时,完成转移; ⑤ 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 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④ 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第 11 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 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 (“杜甫朱门„„路有„„”) 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 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第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 1206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 成吉思汗 ,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 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 1271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 元世祖。 忽必烈的统治 ( 1)政治: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设立宣政院,管辖 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行省制度的创立 (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 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 4)主要内容: ①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 ② 其它地方设立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 ;③ 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 5)影响: ① 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 ②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 ③ 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 ★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 1) 主要原因: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2) 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 汉族人外迁 ,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②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 , 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③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 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回族。 (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 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 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 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 ④ 民族融合的作用 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5)启示 : ① 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 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③ 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 13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5 世纪,欧州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 ,制成“司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州,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 14 世纪火药和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第 14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编年体的通史 巨著,按年代顺序,叙 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词人 生活时代 风 格 苏轼 北宋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两宋之交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 辛弃疾 南宋 悲叹山河分裂 《清明上河图》 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 汴河 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5 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 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 1) P8889 改革行政机构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 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 2)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 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 3) 加强文化专制。 沿。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共81页
相关推荐
持进场设备材料报验制度;坚持工序检查报验制度;坚持“严格 监理、热情服务、监帮结合”的工作方针。 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措施 ( 1)建立健全、专业配备齐全的项目监理机构,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 质量监督制度和质量沟通制度,落实质量控制的责任; ( 2)积极改善生产、管理环境,确定项目管理各方协调联络方式和渠 道,主动与质监部门沟通联络,完善质量报表和质量管理控制制度; (
成型并且成本低、效率高。 1) 齿轮 齿轮要求精度等级为 8 级,查阅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齿面粗糙度为 ,采用滚齿机进行:粗 半精滚来加工,以达到加工要求。 2) 键槽 键槽精度要求为 ,通常采用粗 半精 精插削即可达到精度要求。 3) 两端面 两端面精度要求均为 ,所以都采用粗 半精车即可达到要求精度。 4) 孔 用 Φ30 的麻花钻钻出后再用内圆车刀加工即可。 5) 减重槽 用 Φ20
广场 东北湖公园旅游景区 上集镇南湖公园旅游景区 天放村抗日斗争纪念碑 纪念馆 大兴鲜族新村 阁山旅游开发区 向阳水库旅游景区 游金斗湾旅游区 白马石景区 海北天主教堂 海伦大峡谷森林公园 剪纸艺术 馆 红灯记文化广场 )、 绥化 — 兰西 2日游 ( 绥化市博物馆 蟠龙湖风景区 北星朝鲜族民俗村 红光寺 河口烈士纪 念碑 饮马沟山庄 东林寺 兰西南山风景区 王子坟 兰西黄崖子民俗文化展览馆
稳定、农民增收 螺 、农业增效,为此县委 锌 、县人大、县政府和县 砾 农委高度重视全县农资 歌 管理工作。 在车辆和经 掐 费上给于大力支持。 试 服务群众是根本目的 悠。 我县在开展农业综合 虚 执法的过程中,始终坚 谣 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藤 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的 浓 出发点和归宿。 一方面 蕴 为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 贸 的经营环境,及时帮助 淤 经营者解决经营中的实 遗 际困难
份以班组为 单元的微信 群已经落实 到位)及时 提炼和推广 “ 特色支部 ”好做法、 好经验, 把工作落到 实处。 四、了 解员工思想 动态。 以班 组为单元, 通过党员、 班组长与员 工利用微信 、电话交流 、座谈、家 访等方式方 法,及时了 解员工思想 动态,并记 录好谈话内 容。 第四篇 :《党支部 活动策划方 案 5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