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上海市实验学校内容摘要:
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通过完成“读图学史”栏目,掌握从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学习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 认识到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 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共同 发 ,并相互吸收,以便在全球意识下多元化文化发展。 1 课时 10 灿烂的文学艺术 知道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坛地 位;知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艺术;知道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技巧。 理解大唐呈现灿烂文学艺术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唐诗的阅读以及书画作品的欣赏,汲取信息,进而初步掌握解读文学艺术作品的角度与方法。 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欣赏灿烂的文学艺术,体会文艺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认同大唐给后人与世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1 课时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宋朝的建立及制度创设 知道陈桥驿兵变,宋朝建立;宋朝长期与辽、西夏和金等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的文官体制;宋朝科举考试的制度、规则及内容。 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 重文轻武 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客观地评价北宋初年的文官体制。 1 课时 北宋中期的改革 知道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三冗(即冗官、冗兵 、冗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措施;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及历史地位。 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初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理解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对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通过学习体悟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改革要成功必须得到权力支持,改革的措施必须符合民意。 1 课时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知道辽、西夏、金、南宋建立,以及蒙古崛起、元朝建立的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战与和的过程 ,归纳宋与辽和西夏议和的原因和意义;掌握南宋与金交战的史实,知道绍兴和议的原因;知道“榷场”的概况及其存在的意义。 通过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形势图,了解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并对历史地图进行对比;初步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对澶渊之盟作出客观评价,理解长久和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正确认识战争性质,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坚持正义的精神。 1 课时 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经 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养成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1 课时 11 概况、主要商品及其影响。 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而 增强民族自豪感。 辉煌的科学技术 知道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发明与传播;苏颂和韩公廉与水运仪象台;贾宪与 贾宪三角 ;秦九韶与 大衍求一术 ;李冶与 天元术 ;沈括与《梦溪笔谈》;掌握宋代主要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解释宋代科技辉煌的原因时,通过多维度史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对前人观点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注重从宋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出发理解此问题,从而感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通过学习宋代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1 课时 元朝的统一 知道元灭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统一;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知道采用汉人汉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经济;知道加强对边疆地 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 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汲取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 课时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知道明朝建立的概况;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作用;知道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知道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内阁制度的概况;理解加强皇权、整顿吏治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 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完成阅读谚语 ,初步掌握从谚语中得出历史信息的方法;回顾比较历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和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出中央集权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课文,查阅史,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时代特征的不同视角,分析明 朝皇权强化的全面性与特殊性。 认识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识到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明白绝对的专制绝对的腐败的道理。 2 课时 12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知道明王朝在其后期所遭遇的内忧与外患;知道后金的崛起;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概况;知道清军入关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知道由农民起义军余部与明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对清军的抵抗。 通过对明末社会状况史料(练习与测评 1)的解读,分析明王朝所遭遇的 内外压力,以及对王朝崩溃的原因进行归纳与分类;通过对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与清军入关后的各自策略比较以及联系与测评相关内容 ,学会思考清王朝统治政策的特点,理解面对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制约作用。 在中国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的时代背景中去感受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对家天下之专制制度的批判与所蕴含的强烈民族责任意识。 1 课时 康乾盛世(上 ) 知道康乾盛世的基本概况;掌握清朝前期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掌握清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基本策略,以及清初疆域奠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通过解读军机处的相关文献、图片史料,初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信息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清初疆域四至的地图及阅读课文内容,学会讲述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并认识这一概况所反映的策略;通 过探究教师所提供的材料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两个层面去看待康乾盛世,学会 综合辩证 地 分析问题 、评价历史现象。 通过学习清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基本策略,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1 课时 康乾盛世(下) 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种植广泛的农业作物名称;了解这些作物产量的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的关系;知道家庭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了解商业发展促使了城市的繁荣;知道标志性城市;归纳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共同特征;知道这一时期两大重大文化工程;知道清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了解文字狱 . 通过对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状况的资料的解读,从中提取相关内容,并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这一时期经济状况的见解和看法。 能够在对康乾盛世时期文化现象的小组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其他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能够使用正确的材 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体会到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繁盛,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的繁荣。 同时,意识到封建盛世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 课时 13 明清对外贸易 知道明朝从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 完成 文献选读 、 读图学史 等栏目,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讨论分析 明清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 , 提高 阅读 史料 汲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认 识到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1 课时 早期的西学东渐 知道和理解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在欧商来华贸易的同时,由传教士带入的异质文化和科学技术也相继流入中国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在交流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碰撞。 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 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合的方法。 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学会理解东西方文 明交融是一种进步的趋势,两者之间的碰撞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1 课时 17—— 19 世纪外国世界近代史(第四分册) 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说明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知道 1 16 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理解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联系;理解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让学生通过解读“探索与争鸣”中提供的材料,学习从采集表层信息,到分析归纳发现深层信息从而形成观点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学习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 形成对历史现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辩证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价值倾向。 1 课时 民族国家的形成 知道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 15 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 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 及 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通过分析 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1 课时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知道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学习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必要性 (主对历史作情感和理智的价值评判,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初步形成历史1 课时 14 变 理解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双重影响。 绘制双向细目表,梳理历史信息;阅读地图,了解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观需要)和可能性(客观条件) 不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的方法。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习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意识和全球观念。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知道“文艺复兴”的概念和性质。 知道文艺复兴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理解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上海市实验学校
相关推荐
结合 班级中思想基础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学生。 通常表现为精力旺盛而又学不进去,思想活跃而又任性好动,对班集体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有一定影响。 在教育转化这部分学生时,我从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关心他、了解他,努力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如在班级活动中,象打扫卫生、主动抬水,拾到东西主动上缴,积极参加校运会入场式等等,都及时表扬,使这些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极少获得 表扬,久而久之
德里 ; 加尔各答 是麻纺织工业中 心和 钢铁 工业中心; 孟买 是棉纺织工业中心; 班加罗尔 是印度的 “ 硅谷 ”。 第四节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 亚、欧 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 北温 带,以 温带大陆性 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 长而寒冷 ,夏季 短而温暖。 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 平原和高原 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 东欧
综合力学性尤其是塑韧性,不象铁素体不锈钢那样对脆性敏感。 2)除耐应力腐蚀性能外,其他耐局部腐蚀性能都优于铁素体不锈钢。 3)冷加工工艺性能和冷成型性能远优于铁素体不锈钢。 4)焊接性能也远优于铁素体不锈钢,一般焊前不需预热,焊后不需热处理。 5)应用范围较铁素体不锈钢宽。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7 2 SAF2205 双相钢接头的基本要求及达到要求的措施
5)邻里团结; 1什么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的指导思想。 P50 答: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所给的 ㎡和 ㎡都是带有迷惑性,实际无用。 正确答案就是 ㎡ . [ ] mm. a、 60 b、 90 c、 120 d、 180 答案: c 分析:梁和板搁置在墙上,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搁置长度。 板的搁置长度不小于 120mm,梁在墙上的搁置长度与梁高有关 [ ] 的材料,作为饰面装修构造类 型的命名。 a、基层 b、结构构件 c、骨架 d、最外表面 答案: d 分析
行了学习,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老职工予以讲解,让每个试车人员熟悉和掌握各项试车步骤。 事故 应急 处理预案已经制定并落实。 为能 预防和及时 、 有效处理 试车过程中 的突发事件 ,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组织各个试车人员,预案中涉及的应急救援体系领导和 实施救援 人员进行了学习, 通过 学习使 各 相关 人员熟悉了 应急 救援程序,明确了职责和分工。 (五) 保 运工作 保运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