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atrone零件工程图设计实例内容摘要:
步骤 设计所应用功能 说 明 完 成 结 果 1 【新建文档】 新建文档,创建图纸 2 【生成视图】 通过生成视图功能 创建轴侧视图和主视图 3 【对称线】 【生成视图】 通过生成视图功能 创建剖视图 4 【对称线】 【生成视图】 通过生成视图功能 创建剖面图 第 5章 Cimatron 16 步骤 设计所应用功能 说 明 完 成 结 果 5 【对称线】 【中心线】 通过对称线和中心线功能创建定位中心线 6 【尺寸标注】 通过尺寸标注功 能 标注尺寸 本节通过实例操作,重点介绍了移出剖面图的创建方法以及设置尺寸标注 的内容。 读者应该 熟练 剖视图的创建,重点掌握移出剖面图的创建方法及尺寸标注。 电饭煲按钮工程图 设计 实操 通过表 52 所示的基本设计步骤,读者应该对该制品工程图的设计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本范例的设计过程。 一、 新建文档,创建图纸 1. 在 【标准】工具条中 单击【新建文档】 按钮,弹出【新建文档】对话框。 接着 在 该 对话框中,选择【绘图】 模组。 然后 单击 按钮,进入Cimatron 模组 界面。 2. 在 【特征树】窗口 中 双击 【 sheet1】 选项 ,出现 【 NONE】选项。 接着 双击【 NONE】 选项,弹出【图框设置】对话框。 然后在图 框 下拉列表框中 选择【 A4_H_ANSI】选项 ,如图 551 所示。 最后 单击【应用 /关闭】 按钮创建A4_H_ANSI图框 , 如图 552所示。 电饭煲按钮工程图设计 17 图 551 选择 A4_H_ANSI图框 图 552 创建 A4_H_ANSI 图框 3. 选择图框黑粗实线,然后在【颜色笔】工具条中单击【线宽】 按钮,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 2PXL选项 , 修改 A4_H_ANSI图框 结果 如图 553 所示。 图 553 修改 A4_H_ANSI图框 结果 二、 创建轴侧视 图和主视图 1. 在【 图 纸 】工具条中单击【生成视图】 按钮 ,弹出【生成视图】对话框。 在该对话框中单击【打开文件】 按钮,接着在弹出的【 Cimatron E 浏览器】对话框中选择附盘文件“ \操作范例 \Char05\电饭煲按钮 .elt”。 然后单击按钮选择零件。 2. 在 【生成视图】 对话框中单击 【 M视角】 按钮,弹出【 M视图】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择【 M视图 2】选项并在图纸左边单击鼠标左键确定视图位置。 接着再选择视图,并在【生成视图】对话框中单击【 简单视图投影类型】 按钮右边的 【下三角】 按钮, 然后 再选择【轴侧图】 按 钮。 第 5章 Cimatron 18 最后在【 位置 】 下拉 列表中选择【 无 】选项 ,如图 554所示。 图 554 设置【生成视图】对话框选项 3. 在图纸空间右上角位置单击鼠标左键 确定轴侧图 的放置位置,最后 单击鼠标中键创建轴侧图 并在【模型树】窗口中删除 【 M视角 2】视图 , 结果 如图 555所示。 图 555 创建轴侧图 结果 4. 选择上一步创建的轴测图, 在【生成视图】对话框中设置选项 ,如图 556 所示。 接着 在图纸空间内单击鼠标左键,确定主视图的放置位置。 然后单击鼠标中键 创建主视图 , 如图 557 所示。 最后 单击【 应用 /关闭】 按钮,退出【生成视图】对话框。 为了在创建视图的时候不显示多余的曲面轮廓线,本实例采用了先创建【 M视角】视图的方式创建视图。 电饭煲按钮工程图设计 19 图 556 设置【生成视图】对话框选项 图 557 创建主视图 三、 创建剖视图 1. 在【符号】工具条中单击【对称线】 按钮,弹出【对称线】对话框。 接着在主视图中选择两条对称边,并拖动对称线 的 两 个 原点调整 对称线的长度,如图 558 所示。 然后 单击鼠标中键创建对称线, 并 单击【应用 /关闭】 按钮,退出对称线的创建。 图 558 选择两对称边并 调整 对称线 长度 2. 在【符号 】工具条中单击【剖视线】 按钮,弹出【截面线】对话框。 接着分别选择对称线 的 端点 1 和端点 2 作为参考点 , 如图 559 所示。 然后在【截面线】对话框中设置选项,如图 560 所示。 最后 单击鼠标中键,创建 AA 截面线。 图 559 选择对称线的端点 1和端点 2 图 560 设置【 截面线】对话框 选项 3. 选择点 1 和点 2 作为参考点 ,如图 561 所示。 接着单击鼠标中键 创建 BB 截面线, 然后 单击【关闭】 按钮,退出剖视线的创建。 端点 2 端点 1 直线 1 直线 2 第 5章 Cimatron 20 图 561 选择 参考点 4. 在【图纸】工具条中单击【生成视图】 按钮 ,并在主视图上 选择 AA 剖视线。 接着在主视图的上方单击鼠标左键,确定全剖视图位置。 在【 生成视图 】对话 框中设置 选项,如图 562 所示。 最后 单击鼠标中键创建 AA 全剖视图,如图 563所示。 图 562 设置 【 生成视图 】对话框 选项 图 563 创建 AA全剖视图 5. 在主视图 上 选择 BB 剖视线, 接着 在主视图的下方单击鼠标左键,确定全剖视图位置, 在【 生成视图 】对话框中设置 选项,如图 564 所示。 然后 在【生成视图】对话框中单击【视图属性】按钮,在弹出的【视图属性】对话框中取消 对 【切线可见】选项的勾选,并单击【应用】 按钮 退出设置, 如图 565所示。 最后 单击鼠标中键创建 BB剖视图, 并单击【应用 /关闭】 按钮,退出【生成视 图】对话框, 如图 566所示。 选择对称线端点要注意顺序,如果从左到右选择对称线端点,投影方向向下;相反则向上。 若所创建剖面线的投影方向与用户需要的投影方向相反时,可以通过单击箭头尾端的端点,即可改变投影方向。 点 1 点 2 电饭煲按钮工程图设计 21 图 564 设置 【 生成视图 】对话框 选项 图 565 取消 对 【切线可见】选项的勾选 图 566 创建 BB剖视图 四、 创建剖面图 1. 在 【 特征树 】窗口 中选择 AA 全剖视图并 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激活视图】选项。 (注:在绘图区内 AA 剖视图周围变成黄色,此时可编辑轴侧图中的图素。 )接着 在【草图编辑器】工具条中单击【对称】 按钮,绘制对称线并 约束两 条对称 线垂直,如图 567 所示。 然后 在图纸范围内,单击鼠标右键 并在快捷菜单中 选择【激活图纸】选项,回到图纸编辑 界面。 剖面图与 剖视图的区别在于剖面图只投影零件的断面形状,而剖视图则将零件在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后,除了投影断面形状以外,还要投影零件留下部分。 第 5章 Cimatron 22 图 567 绘制对称线 2. 在【符号 】工具条中单击【剖视线】 按钮, 接着 分别选择对称线 的 端点 1和端点 2,如图 568所示。 然后 单击鼠标中键,创建 CC截面线。 图 568 选择对称线端点 1和端点 2 3. 在【图纸】工具条中单击【生。cimatrone零件工程图设计实例
相关推荐
艺用的电流、电压等仪 表应按本手册 “ 设备 和检验与试验控制 ” 中的计量控制部分校准,并应完好,保证在周检期内。 相关程序文件 1)焊接控制程序 2)文件与 记录 控制程序 3) 材料、零部件 制程序 德信诚 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9 检验控制 总则 通过 对车用气瓶安装 的 检验 与试验 控制环节 和控制点实施组织、协调、检查、督促一系列质量活动,确保产品质量。
................................. $ 5,945 Selling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 ................................... 2,400 Operating ine......................................................... $ 3,545
............................... 6,000 Total units accounted for ........................................... 38,000 6–8 A B C D Completed ......................... 18,000a 22,000c 40,000d 50,000f
砼直至成桩结束 提钻至孔口外,移机 检查标高及质量情况 养 护 长螺旋钻孔压灌砼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方法 【 裕园广场 A/B/C座 】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 施工方案 4 按施工图放好桩位后,桩机就位; 桩机就位,通过钻机上两个线坠调整钻杆与地面垂直度,确保垂 直度偏差不大于 1%; 商品砼 C20,控制坍落度 1824cm,用砼泵输送到钻机施工作业面压灌; 钻杆达到设计深度后
移动视频方案 (15)能够设 置视频文件存储目录、是否自动录像、界面语言等参数; (16)能够进行声音监听(可定制); (17)支持对视频文件的暂停、变速、步进等播放控制,并支持播放过程中的抓图; (18)编辑和保存相关的设备信息(设备名称、 UIM卡号码、 UIM卡编号等); (19)支持 C/S工作方式,客户端可以通过服务器转发方式来进行远程视频监控; (20)支持
当结构或构件被测部位只有两个相邻表面可供检测时,可采用角测方法测量混凝土中声速。 每个测区布置 3 个测点,换能器布置如图 所示。 房地产 E 网 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实用资料库 布置超声角测点时,换能器中心与构件边缘的距离 l1 、 l2 不宜小于 200mm。 角测时超声测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式中 li — 角测第 i 个测点的超声测距 (mm); l1i 、 l2i — 角测第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