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总结费用全免(一共有内容摘要:

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 Δ I/I和 Δ U/U)。 ( 1)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 a、 b两种常用的接法: a叫 限流接法 , b叫 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 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 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 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 ;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 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 2) 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 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 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V A V A a b R R 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 两点的电势高低,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 3)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因为小电珠(即小灯泡)的电阻较小( 10Ω左右)所以应该选用安培表外接法。 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压的升高,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 UI曲线不是直线。 为了反映这一变化过程, 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由零逐渐增大到额定电压。 所以 滑动变阻器必须选用分压接法。 在上面实物图中应该选用右面的那个图,开始时滑动触头应该位于左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 由实验数据作出的 IU 曲线如右,说明灯丝的电 阻随U/V I/A O (b) ( a) 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就说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用 UI曲线,则曲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 若选用的是标有“ ”的小灯泡,电流表应选用 ;电压表开始时应选用 03V 量程,当电压调到接近 3V 时,再改用 015V量程。 11. 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⑴、用图 (a)测定电流表内阻 rg,方法是:先断开 S2,闭合 S1,调节 R,使电流表满偏;然后闭合 S2,调节 R/,使电流表达到半满偏。 当 R比 R /大很多时,可以认为 rg=R/。 ( 当 R比R/大很多时,调节 R/基本上不改变电路的总电阻,可认 为总电流不变 ,因此当电流表半满偏时,通过 R/的电流也是满偏电流的一半,两个分路的电阻相等)。 实际上, S2闭合后,总电阻略有减小,总电流略有增大,当电流表半满偏时,通过 R/的 电流比通过电流表的电流稍大,即 R/比 rg稍小,因此此步测量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rg的测量值偏小。 其中 R不必读数,可以用电位器, R/需要读数,所以必须用电阻箱。 根据 rg、 Ig和扩大后的量程,计算出需要给电流表串联的电阻 R1的值。 ⑵、用 (b)图把改装的电压表和标准电压表进行校对。 校对要每 ,所以 电压要从零开始 逐渐增大,因此必须选用分压电路。 百分误差的计算: 如果当改装电压表示数为 U时,标准电压表示数为 U / ,则这时的百分误差为 |UU / | / U /。 如果校对时发现改装电压表的示数总是偏大,则应该适当增大 R1的阻值 (使表头的分压减小一些 ),然后再次重新进行校对。 被测电阻丝的电阻较小,所以选用电流表外接法;本实验不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可选用限流电路。 因此选用上面左图的电路。 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该在右端。 本实验通过的电流不宜太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电阻丝发热后电阻率发生 明显变化。 13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U+Ir,本实验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示数比通过电源的实际电流小,所以 本实验的系 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 为了减小这个系统 误差, 电阻 R 的取值应该小一些,所选用的电压 表的内阻应该大一些。 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多做几次实验 ,多取几组数据,然后利用 UI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将点描好后,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而且在直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等。 这条直线代表的 UI关系的误差是很小的。 它在 U轴上 的截距就是电动势 E(对应的 I=0),它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内阻 r。 (特别要注意:有时纵坐标的起始点不是 0, 求内阻的一般式应该是 r=|Δ U/Δ I |)。 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 (选用使用过一段时间的 1 号电池) 设定黑箱上有三个接点,两个接点间最多只能接一个元件;黑箱内所接的元件不超过两个。 测量步骤和判定: ⑴用直流电压挡测量, A、 B、 C 三点间均无电压;说明箱内无电源。 ⑵用欧姆挡测量, A、 C间正、反接阻值不变,说明 A、 C间有一个电阻。 ⑶用欧姆挡测量,黑表笔接 A 红表笔接 B时测得的阻值较小,反接时测得的阻值较大,说明箱内有一个二极管,可能在 AB 间,也可能在 BC间,如右图中V A R S U/V I/A o 两种可能。 ⑷用欧姆挡测量,黑表笔接 C红表笔接 B测得阻值比黑表笔 A红表笔接 B时测得的阻值大,说明二极管在 AB 间。 所以黑箱内的两个元件的接法肯定是右图中的上图。 四、重要的演示实验 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 油膜面积的测量:油 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 1cm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积的数值 S(以 cm2为单位)。 由 d=V/S 算出油膜的厚度,即分子直径的大小。 2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两个相同的小车并排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线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分别放有不同质量的砝码。 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F 的大小可以认为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大小。 小车后端也系有细线,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线,控制两辆小车同时 开始运动和结束运动。 由于两个小车初速度都是零,运动时间又相同, s= 21 at2∝ a,只要测出两小车位移 s 之比就等于它们的加速度 a 之比。 实验结果是:当小车质量相同时, a∝ F,当拉力 F相等时, a∝ 1/m。 实验中用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 G 的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 F 的大小,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系统误差。 怎样减小这个系统误差。 左下图是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示意图。 其中固定在 T 形架上的小平面镜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把 Tm1 m2 F1 F2 形架的微小转动放大到 能够精确测量的程度。 设小平面镜到刻度尺的距离为 L, T 形架两端固定的两个小球中心相距为 l,设放置两个大球 m/ 后,刻度尺上的反射光点向左移动了Δ x,那么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小球向大球移动了多少。 ? 对同一个单摆,如果两次拉出木板得到的图形分别如 a、 b 所示,说明两次拉木板的速度之比为 3∶ 2。 对摆长不同的单摆, 如果两次拉木板速度相同,说明摆的 周期之比为3∶ 2,摆长之比为 9∶ 4。 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就分别右两个凸起状态 1和 2在绳上相向传播。 它们在相遇后,彼此穿过,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 观察一下:在它们相遇过程中,绳上质点的最大位移出现在什么位置。 每个点都有可能达到这个位移吗。 在同一根绳子上,各种频率的波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a b 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抽去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变得均匀一致。 扩散现象也证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一下:设环境温度不 变。 在扩散过程中,瓶中气体将吸热还是放热。 这个实验也证明扩散现象有方向性。 7. 绝热过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用打气筒向容器中打气到一定压强,稳定后读出灵敏温度计的读数。 打开卡子,气体迅速冲开胶塞,温度将会明显降低。 ( Δ U=Q+W,作用时间极短,来不及热交换,是绝热过程,因此 Q=0,而 W为负,所以 Δ U必然为负,即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迅速向下压活塞,玻璃气缸内的硝化棉会燃烧起来 (Δ U=Q+W,也是绝热过程, Q=0,W 为正,所以 Δ U 为正, 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因此被点燃 )。 这就是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静电计是测量电势差的仪器。 指针偏转角度越大,金属外壳和上方金属小球间的电势差越大。 在本实验中,静电计指针和 A板等电势,静电计金属壳和 B板等电势,因此指针偏转角越大表示 A、 B两极板间的电压越高。 本实验中,极板带电量不变。 三个图依次表示:正对面积减小时电压增大;板间距离增大时电压增大;插入电介质时电压减小。 由UUQC 1??知,这三种情况下电容分别减小、减小、增大。 因此可以确定 C和 S、 d、 ε 的关系是dSC ??。 思考:如何测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 圆柱形铁芯的作用是在磁铁两极和铁芯间生成均匀地辐向分布的磁场。 不管线圈转到什么角度,线圈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线圈受到的安培力矩的大小只跟电流大小成正比。 线圈绕在铝框上,线圈的两端分别和两个螺旋弹簧相接,被测电流由这两个弹簧流入线圈。 铝框可以起到电磁阻尼的作用。 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