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理论及其管理评审案例5个doc)iso基本知识-管理案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求》。 承包商要根据这两个模式编制 “ 质量保证手册 ” ,并有效实施。 政府要对照文件逐步检查、评定实施情况。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第二方质量体系审核的雏形。 这种办法促使承包商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随着上述质量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各国的认证机构在进行产品质量认证的时候,逐渐增加了对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的内容 ,进一步推动了质量保证活动的发展。 到了 70 年代后期,英国一家认证机构 BSI(英国标准协会)首先开展了单独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业务,使质量保证活动由第二方审核发展到第三方认证,受到了各 方面的欢迎,更加推动了质量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 通过三年的实践, BSI 认为,这种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适应面广,灵活性大,有向国际社会推广的价值。 于是,在 1979 年向 ISO 提交了一项建议。 ISO根据 BSI 的建议,当年即决定在 ISO 的认证委员会的 “ 质量保证工作组 ” 的基础上成立 “ 质量保证委员会 ”。 1980 年, ISO 正式批准成立了 “ 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 (即 TC176)着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了前述 “ISO9000 族 ” 标准的诞生,健全了单独的质量体系认证的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原有质量认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又导 致了一大批新的专门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诞生。 自从 1987 年 ISO9000 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质量管理,适应质量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 ISO9000 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 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 ISO9000 国际标准,约有 40 个质量体系认可机构,认可了约 300 家质量体系认证机构, 20 多万家企业拿到了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第一个国际多边承认协议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也于 1998 年 1 月 22日和 1998 年 1 月 24 日先后在中国广州诞生。 一套国际标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被这么多国家采用,影响如此广泛,这是在国际标准化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已经被公认为 “ISO9000 现象 ”。 推行 ISO9000 的作用 1. 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负责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机构认可的权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 这样,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质量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 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当顾客得知供方按照国际标准实行管理,拿到了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并且有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和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企业是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乃至优秀产品的信得过的企业,从而放心地与企业订立供销合同,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可以说,在这两方面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2. 获得了国际贸易 “ 通行证 ” ,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设置了种种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其中非关税壁垒主要是技 术壁垒,技术壁垒中,又主要是产品质量认证和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壁垒。 特别是,在 “ 世界贸易组织 ” 内,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排除了关税壁垒,只能设置技术壁垒,所以,获得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 “ 入世 ” 以后,失去了区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严格界限,所有贸易都有可能遭遇上述技术壁垒,应该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及早防范。 ) 3. 节省了第二方审核的。iso9000理论及其管理评审案例5个doc)iso基本知识-管理案例(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