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 题。 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 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 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 ① 背景: 1831 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 ‖现象。 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 电力能源的开发: 1867 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 ―发明大王 ‖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 1000 多项。 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 影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 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 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 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 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 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单元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一、诗歌、小说和戏剧 (一)( 18 世纪)浪漫主义 特点: ① 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 ② 崇尚民主自由 背景: ① 18 世纪后半叶到 19 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②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 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 ① 英国拜伦:《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 为 ―讽刺现代社会积弊 ‖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 ―拜伦式英雄 ‖。 ② 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 德国海涅:《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影响: ①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 有力地 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 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 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二)( 18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特点: ① 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② 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③ 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④ 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⑤ 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背景: ① 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② 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 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③ 文学 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 代表作: ① 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 ―书记员 ―):《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 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③ 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④ 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 19 世纪中叶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背景: 19 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俄罗斯高尔基:《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 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背景: ① 19 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 人类在 20 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③ 面对世界大 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 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代表作: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二、音乐与美术 19 世纪以来的音乐流派: (一)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 德国贝多芬: ① 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② 创作背景:启蒙与革命 ——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 ③ 作品特点: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 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 ④ 主要贡献: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 ;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⑤ 乐坛影响: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 ;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19C) 产生背景: ① 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戒律不满; 19 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启发;工业革命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② 主观:画家的观察和实践,他们主张户外写生。 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 其代表作:《 日出 印象 》 《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印象派音乐: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 前奏曲》 影响: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孕育了 20 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兴起 美术: 后印象派:法国塞尚 ― 现代绘画之父 ‖;法国高更 现代派:荷兰凡高 ― 扑向太阳的画家 ‖; 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音乐:现代音乐( 20C):派别众多,各式各样,风格独特 三、电视和电影 (一)电影 19C 末 背景:(物质、技术基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科技与生产力发展 重要人物: 法国卢米埃尔兄 弟发明电影 ( 世界电影发明日 ) 美国格里菲斯 (导演 ) ―现代电影之父 ‖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 美国卓别林 (演员 ) ―喜剧大师 ‖ (二)电视 20C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 重要人物:英国贝尔德 1926 年发明电视 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功能: ① 传播资讯 ② 开展远程将于的重要手段 ③ 娱乐 ④ 展示世界各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影响: ① 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② 使人 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③ 成为经济支柱之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时间线索: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19C 五六十年代洋务派 ―中体西用 ‖。 早期维新思想 →19C90N :维新思想 →1905 年:孙中山 ―三民主义 ‖ →1915 年: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 1918 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4 年:新三民主义 →1925 年:毛泽东思想→20C80N :邓小平理论 → 世纪之交: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020 年:科 学发展观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 (鸦片战争 )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 /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 ,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思想: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表达了时代主题 ) 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 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西学更加广泛 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 ‖、 ―求富 ‖(巩固清政府统治) 论战:顽固派 vs 洋务派 实践:洋务运动 结果: 19 世纪 90 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 ―中体西用 ‖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 ——抵抗派和洋务派 :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 ,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 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 张:最初持 ―中体西用 ‖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 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① 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宣传民权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 与顽固派论战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 ―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践:戊戌 变法,百日维新 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 ) 背景: ① (外部因素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 (直接原因 )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 (经济基础 )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 标志: 陈独秀 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 ②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 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 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 旗帜: ―民主 ‖―科学 ‖(德先生、赛先生) ⑥ 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a. 提倡民主 ――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 反对愚昧、迷信 :陈独秀《敬告青年》; b. 提倡新道德 ―― 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 :‖打倒孔家店 ‖、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 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