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内容摘要:

工业 ( 5)电讯事业: 1870S 美国贝尔电话, 1890S 意大利马可 尼无线电报 影响 ( 1)生产力极大发展 第 11 页 共 36 页 ( 2)新的工业部门兴起(电力、电器、化工、石油、汽车),重工业成为主导 ( 3)大企业时代到来(垄断组织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原因:生产和资本集中;代表企业 P43 ( 4) 19C 末 20C 初,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种形成方式: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条件: 1)政治保障: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 2)先决条件:科学理论出现 重大突破 3)物质条件:二战后资义世界相对稳定,资义经济快速发展 4)技术条件:科技的发展 5)推动因素:社会的需要(二战) 成就: 1)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特点: 1)科技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高度综合 4)科学技术社会化(阿波罗登月计划) 影响: 1)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促进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4)促进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经济进一步全球化 5)各国竞争手段发生大变,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增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决策 6)对军事战略、政治格局,国际文化、艺术、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学生要发奋学习创新。 中国: 1940S 1979 年 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综合国力。 第 12 页 共 36 页 第 10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传统结构: 1)自然经济: ① 农业:自耕农(男耕:种植业 +家畜饲养业) 小农经济 ② 手工业: A家庭手工业(女织) B官营手工业(满足官府需要,不进入市场) 2)商品经济: ① 农业:明朝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 ② 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③ 商业:商代出现职业商人,春秋出现私商 结构变 化 1)转折点:鸦片战争 1840 2)原因: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870) 3)表现: ① 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②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 产生近代工业:外资工业 1840S,洋务企业 1860S,民族工业 1870S 4)影响: ① 社会结构变化:买办、工人、资级产生 ② 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和工业化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背景: 1) 1865 年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 补充: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③ 弊端:效率低、洋人挟技居奇 ④ 对比官办手工业: A机器 手工 B雇佣 征役制、雇募制, C 部分成本核算 不计成本 2)民用工业: ① “求富 ”, 1870S—1890S ② 成就: A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 B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矿, 1881 C 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 D 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③ 作用:分洋利,促进民族工业的产生 3)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4)发展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 评价: 1)性质:清政府(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其统治 2)消极:只学习技术,不学习制度,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失败 3)积极:分洋利,促进民族工业产生,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第 13 页 共 36 页 第 11 课 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 概念: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所办的企业。 背景: 1)外资企业的刺激(其侵略分解自然经济 ,扩大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2)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 3)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4)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开始产生资芽,但是没有成长到产生近代工业的程度 产生: 1870S,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分布: 1)地区:沿海沿长江 —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原料充足 2)行业:轻工业 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落后,列强占领矿山 慢因: 1)列强:资金、技术和特权优势,压制民族工业 2 )清政府:重税,敲诈勒索,阻碍 3)民族工业: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政府 特点: 1)民族工业: ① 夹缝中生存,发展缓慢, ②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 2)民族资级: ① 革命性 ② 妥协性,软弱性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甲午战后: 1)状况:初步发展 2)原因: 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 列强的侵略加深 3)影响:资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95 公车上书, 1898 戊戌变法 20 世纪初:1)状况:较快发展 2)原因: ① 1901《辛丑条约》,新政, 1903 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 实 业救国的热潮(张謇 “ 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 ,荣宗敬,荣德生) ③ 收回利权运动 三、民国初期( 1912—1919 前后)的短暂春天 状况: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进入 “黄金时期 ” 原因: 1)民国建立,提高民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 2)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3)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民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 表现: 1)行业发展: ① 轻工业(纺织业、面 粉业、卷烟业)发展迅速 ② 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实业家:范旭东,化学工业代表人物 四、民族工业萧条(大约 1919—1927) 原因: 1)一战后不久,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跌价竞争) 2)军阀混战,国民革命(政局不稳) 认识: 1)民族工业最严重的阻碍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独立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2)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乏资金、技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发达) 3)国家统一,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五、民族工业更快发展( 1927—1937) 原因: 1)政局: 192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928 年基本统一 2)政策:推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 不利因素: 1) 1931 九一八日本侵略,战乱; 2)外国资本压制; 3)官僚资本剥削 【讲解】什么是官僚资本。 第 14 页 共 36 页 经济。 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19 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 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 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需要记忆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官僚资本的背景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推行的是 “经济统制 ”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攫取财富,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侵蚀。 六、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在沦陷区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日本侵华的目的:经济掠夺 劫夺工矿企业,霸占民营企业, 把占领区 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以服务于侵略战争 2)政策:适地适产主义(目的是将沦陷区完全纳入日本的经济体系中) 具体分为: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华北、华中 P51 3)措施: ① 实行严格的物资管制制度,低价收购(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② 掠夺工矿企业,霸占民营企业(方式: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③ 控制和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④ 掠夺大量劳动力 4)影响: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国统区:民族资本萎缩 1)原因: ① 官僚资本的剥削, ② 美英等外国资本的压 制 中共根据地:采用三三制原则,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