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20xx83)内容摘要:

三国楷书(钟繇) 8 高一历史必修 3 知识点整理( 8/6/2020) 汉字起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画符号 代表: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符号; 汉字成熟 ——商代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 商周时期 ——“金文 ” 丰富和发展 ——春秋战国:广泛和频繁、混乱(一字多形) 统一文字 —— 秦朝 ( 1)原因: ① 异体杂出、一字多形。 ② 国家统一,加强统治的需要。 ( 2)表现:秦始皇推 行 “书同文字 ”,统一全国文字:小篆。 ( 3)影响: ① 文字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政令的推行。 汉字先后顺序: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二、书艺历程 书法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表现 ① 魏晋以前的自发 阶段:秦 小篆 ——汉 隶书。 ② 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 ——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 ——“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 《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 ③ 隋唐达到新高峰: 代表 ——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 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 ——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四大家。 他们追求个性 ,有意无法。 ⑤ 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 篆刻艺术: ① 常用汉字篆体入印称篆刻; ② 秦汉时期: A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小篆);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汉隶); B秦汉时期篆刻艺术标志时期(鼎盛时期); 9 高一历史必修 3 知识点整理( 8/6/2020) 第 8 课 笔墨丹青 ——绘画艺术 一、绘画艺术 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特点: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代表作:集体舞蹈图 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魏晋南北朝:文人画出现 特点:凸显个性; “以形写神 ” 代表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隋唐:人物画、山水画 、花鸟画 原因: ①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② 在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 特点:雍容华贵 代 表 ——唐代 “画圣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被誉为 “吴带当风 ”。 宋代: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 明清:画僧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 二、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时代背景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题材 ——市井生活 特点 ——写实 代表作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巾画 绘画艺术的发展:南北朝:宗教画; 唐宋:人物、山水; 明清:花鸟 三、中国书画独特风格: ①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注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 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 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0 高一历史必修 3 知识点整理( 8/6/2020) 第 9 课 诗歌与小说 —文学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诗经》: 特点:句式灵活;浪漫主义; 代表:屈原 ——《离骚》 汉赋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唐诗 ( 1)原因: ① 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② 科举制度的确立; ③ 前代诗歌成就。 宋词 ( 1)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表达感情,可配乐演奏。 11 高一历史必修 3 知识点整理( 8/6/2020) ( 2)代表: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婉约派 ——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乐》。 元曲 ( 1)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三、明清小说 原因: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成就: ①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 “三言 ”“二拍 ”: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 10 课 梨园春秋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一、戏剧起源: ① 萌芽 ——“傩戏 ”:古人用 “傩 ”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驱逐恶魔,祈求神佑。 傩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②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③ 唐代:宫廷设立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 ——“梨园 ”,表演歌舞戏; ④ 宋代:出现许多的喧闹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 ——瓦舍; 二、开始形成 ——宋代南戏 南戏,流行于浙江的温州一带,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三、成熟 ——元杂剧和昆曲 元杂剧: 元代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 昆曲: 明中叶到清中期盛行。 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百戏之祖 ”。 代表作有汤显祖的 《牡丹亭》。 12 高一历史必修 3 知识点整理( 8/6/2020) 四、高峰 — 形成原因:(了解) ①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 ② 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③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到京城献艺; ④ 广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⑤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⑥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⑦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京剧的形成(了解) ①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 道光年间: “京剧 ”形成。 ③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第一个繁盛时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