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内容摘要:

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他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染上了。 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 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 潜伏性: 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 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一下子就爆炸 开来,对系统进行破坏。 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 潜伏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指,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等载体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 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 染外不做什么破坏。 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数据文件做加密、封锁键盘以及使系统死锁等。 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 破坏性: 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可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 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伏,少做动作。 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 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 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 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 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第二章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防范 目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