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工程自评报告内容摘要:
应在电缆拐弯、接头、交叉、进出建筑物等设置明显方位标桩,直线段每隔 100m 设标志桩,标志桩可以采用 C15钢筋混凝土制作,并且标有 “下有电缆 ”字样。 标志桩露出地面以 15cm为宜。 (三) 电缆敷设的技术要求 电缆的线路路径上有可能使电缆受到机械损伤、化学作用、振动、热影响、虫鼠等的危害地段,应采取保护措施。 电缆的埋深应符合下列要求: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 1m,只有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埋浅些,但应采取保护措施(如加套管)。 电缆之间、电 缆与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的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之间的最小净距 项 目 平行净距( mm) 交叉净距( mm) 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 500 500 电缆与地下管道间 500 500 电缆与油管道、可燃气体管道间 500 500 热力管道 有保温层 1000 300 无保温层 2020 500 电缆穿越马路、道口、与其他管道交叉及建筑物基础时,穿碳素波纹管 DN100保护,线管埋深不小于 1m,管的两端伸出道路路基边 2m,伸出排水沟。 电缆从地下或电缆沟引出地面时应加装保护管,保护管的长度不得小于 ,并应采取抱箍固定,固定点不得小于 2处;电缆上杆应加装固定支架,支架间距不得大于 2m。 电缆敷设前、后均应用 500V 兆欧表进行绝缘电阻测量,阻值不得小于 10 兆欧。 电缆安装时应从上端引出,不应在支架上及地面拖拉; 电缆在灯杆两侧预留量不小于 ; 电缆头的制作应保持清洁和干燥; 在电缆接口处应挂电缆牌,电缆牌的内容应有编号,电缆规格型号,起点终点; : 低压照明接地采用 TNS 接地系 统,配电箱做人工重复接地,除有内设专用接地保护线的灯具外,其他灯具的金属外壳、灯杆、控制箱、保护钢管均要与 PE 线焊接,钢凯电缆金属外皮也应接地,接地电阻小于 4欧姆 工艺流程 接地体 → 支架 → 引下线明敷 → 避雷带。 一般要求 接地体的埋设深度:其顶部不应小于 ,长度不应小于 ,相互间距一般不小于 5m。 接地体埋设位置距建筑物不宜小于。 接地极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焊接处焊缝应饱满并有足够机械强度,镀锌扁钢间采用搭接焊时,焊接长度不小于其宽度的 2倍,三面施焊。 接地体安装 ⑴ .先加工好一端为尖头形状的角钢接地极( 50*50*2500),沟挖好后,立即安装接地极和接地扁钢。 一般用手锤将接地体垂直打入土中,将扁钢置于沟内与接地极焊接,扁钢应侧放不可放平,扁钢与角钢接地极连接的位置距接地极最高点约 100mm。 ⑵ .接地极连接完后,应及时请质检和有关部门进行隐检,并测量接地电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分层夯实。 质量标准 保证项目: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基本项目:避雷带及防雷引下线位置正确,固定牢靠,防腐良好。 固定点间距均匀,焊接连接的焊缝平整、饱满。 防雷 引下线的保护管固定牢靠。 接地装置位置正确、连接牢固,埋设深度距地面不小于。 C、 允许偏差项目:搭接长度扁钢 ≥2b,圆钢 ≥6D,圆钢和扁钢 ≥6D。 其中 b为扁钢宽度,D为圆钢直径。 (柜)安装 宜在现场条件具备时到货,取消库存和二次搬运等中间环节。 施工程序: 配电箱(柜)安装 (施工程序如以下框图 ) 操作工艺 开箱检查 按照设备清单、施工图纸及设备技术资料,核对设备本体及。路灯工程自评报告
相关推荐
用于基层时,其颗粒组成与塑性指数应符合表 22 规定的级配和塑性指数的要求。 ( 3)级配砂砾作基层与底基层时,集料的压碎值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级和高速公路的底基层和基层 不大于 30% 碎石 碎石中的扁平、细长颗粒总含量不应超过 20%,其中不应有土块及植物根茎等,用作路面基层、底基层的级配碎石,其颗粒组成应满足下列规定的要求,级配碎石作基层、底基 层时,集料的压碎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技术管理、装备及同类或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第三节 编制原则 本施工方案编制的原则是“经济、合理、优质、高效”,特别是针对本工程施工关键工序及重要部位,本方案力求施工工艺先进,质量与工期控制措施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达到的投资、质量、工期标准与我公司投标承诺保持一致,同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主要包含以下各个方面: 一、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特点,围绕工程重点,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二
渡段 碾压 涵洞 两侧过渡段碾压应 对称施工。 碾压时采取从两侧向中心的顺序,纵向进退式碾压,先静压一遍,再弱振碾压两遍,再强振碾压一遍。 碾压行始速度开始时用慢速(宜为 2— 3km/h) ,最大速度不超过4 km/ 2m,与行轮迹重叠 — ,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 3 m,以保证无漏压,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靠近涵洞的部位在纵向碾压后,压路机改为平行涵洞背壁面进行横向碾压。
人员的教育、培训、经历与技能选派到适宜的岗位以满足岗位需求; c)适用时,根据现有人员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具备 获得所需的能力 d)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 e)对全公司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使员工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并为实现公司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而努力; f)综合部建立员工档案,并保留员工教育、技能、经验与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