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2) 顶、底板结构止水带的下侧混凝土应振实,将止水带压紧后方可继续灌注混凝土; (3) 边墙处止水带必须固定牢固,内外侧混凝土应均匀、水平灌注,保持止水带位置正确、平直、无卷曲现象。 12 8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随时观测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9 混凝土 终凝后应及时养护,垫层混凝土养护期不得少于 7d,结构混凝土养护期不得少于14d。 10 混凝土抗压、抗渗试件应在灌注地点制作,同一配合比的留置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抗压强度试件: 1) 垫层混凝土每灌注一次留置一 组 ; 2) 每段结构 (不应大于 30m 长 )的底板、中边墙及顶板,车站主体各留置 4 组,区间及附属建筑物结构各留置 2组 ; 3) 混凝土柱结构,每灌注 10 根留置一组,一次灌注不足 10根者,也应留置一组; 4) 如需要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其留置组数可根据需要确定。 (2) 抗渗压力试件 : 每段结构 (不应大于 30m),车站留置 2组。 区间及附属建筑物各留置一组。 结构外防水 1 结构底板先贴卷材防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保护墙砌在混凝土垫层上,永久保护墙用 1: 3 水泥砂浆砌筑,临时保护墙用 1: 3白灰砂浆砌筑,并各用与砌筑相同的砂浆抹一层找平层 ; (2) 卷材先铺平面,后铺立面,交接处应交叉搭接 ; (3) 卷材从平面折向立面铺贴时,与永久保护墙粘贴应严密,与临时保护墙应临时贴附于该墙 上。 2 结构边顶后贴卷材防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铺贴前应先将接茬部位各层卷材揭开,并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如有局部损伤应修补; (2) 卷材应采用错茬相接,卷材铺贴宜先边墙后顶板,先转角,后大面。 3 在施工条件受到限制,边墙与底板防水层同时铺贴时,边墙顶部应留置临时保护墙,或采取防止损坏卷材留茬的措施。 13 4 暗 挖 区间 工程施工 一般规定 本章适用于暗挖法修建隧道结构的施工。 暗挖施工应充分利用围岩自承作用,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结构 并适时闭合,当开挖面围岩稳定时间不能满足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应采取预加固措施。 工程开工前,应核对地质资料,调查沿线地下管线、构筑物及地面建筑物基础等,并制定保护措施。 隧道开挖面必须保持在无水条件下施工。 采用降水施工时,应按本规范第 7章有关规 定执行。 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必须事先编制爆破方案,报城市主管部门批准,并 经公安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随道施工中,应对地面、地层和支护结构的动态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信息。 竖井 竖井应根据现场条件,宜利用通风道、车站出入口、单独或在隧道顶部设置。 竖井结构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可采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或逆筑法等结构形式,并按相应的标准施工。 竖井尺寸应根据施工设备、土石方及材料运输、施工人员出入隧道和排水的需要确定。 当竖井利用永久结构时,其尺寸尚应满足设计要求。 竖井与通道、通道与正洞连接处,应采取加固措施。 竖井应设防雨棚,井口周围应设防汛墙和栏杆。 竖井提升运输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升架必须经过计算,使用中应经常检查、维修和保养。 2 提升设备不得超负荷作业,运输速度应符合设备技术要求。 3 竖井上下应设联络信号。 地层超前支护及加固 (I) 超 前 导 管 及 管 棚 超前导管或管棚应进行设计,其参数可按表。 14 表 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支护形式 适用地层 钢管直径 (mm) 钢 管长度( m) 钢管钻设注浆孔的间距 (mm) 钢管沿拱的环向布置间距 (mm) 钢管沿的环向外侧角 沿隧道纵向的两排钢管搭接长度( m) 每根长 总长度 导管 土层 40~50 3~5 3~5 100~150 300~500 5176。 ~15176。 1 管棚 土层或不稳定岩体 80~180 4~5 10~40 100~150 300~500 不大于 3176。 注: 1 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2 导管如锤击打入时,尾部应补强,前端应加工成尖锥形。 3 管 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 150mm, 管长 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管制。 导管和管棚安装前应将工作面封闭严密、牢固,清理干净,并测放出钻设位置后方可施工。 导管采用钻孔施工时,其孔眼深度应大于导管长度 ; 采用锤击或钻机顶入时,其顶入长度不应小于 管长的 90%。 管棚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钻孔的外插角允许偏差为 5‰ ; 2 钻孔应由高孔位向低孔位进行; 3 钻孔孔径应比钢管直径大 30~40mm; 4 遇卡钻、坍孔时应注浆后重钻; 5 钻孔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钢管,其接长时连接必须牢固。 导管和管棚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或水泥砂浆,其水泥浆的水灰比为 ~1,水泥砂浆 配合比为 1:~3; 2 注浆浆液必须充满钢管及周围的空隙并密实,其注浆量和压力应根据试验确定。 ( Ⅱ ) 注浆加固 注浆施工,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劈裂注浆法;在粘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隧道注浆,如条件允许宜在地面进行,否则, 可在洞内沿周边超前预注浆,或导洞后对隧道周边进行径向注浆。 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 具有良好的可注性。 2 固结后收缩小,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一定强度、抗渗、耐久和稳定性,当地下水有侵蚀作用时,应采用耐侵蚀性的材料。 3 无毒并对环境污染小。 4 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预注浆和高压喷射注浆宜采用水泥浆,粘土水泥浆或化学浆液。 2 壁后回填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石灰、粘土、粉煤灰等水 泥浆液。 3 注浆浆液配合比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注浆孔距应经计算确定;壁后回填注浆孔应在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预留 (埋 ),其间距宜为 2~5m;高 压喷射注浆的喷射孔距宜为 ~2m。 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 注浆结束后应检查其效果,不合格者应补浆。 注浆浆液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开挖。 注浆施工期间应对地下水取样检查,如有污染应采取措施。 注浆过程中浆液不得溢出地面及超出有效注浆范围。 地面注浆结束后,注浆孔应封填密实。 光面与预裂爆破 隧道钻爆开挖,在硬岩中宜采用光面爆破,软岩中宜采用预裂爆破。 分布开挖时,可采用预留光面层的光面爆破。 爆破前应进行爆破设计,并根据爆破效果及时修正有关参数。 爆破参数应依照浅孔、密布、弱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表 ,并必须经现场试爆后确定。 表 爆破参数值 爆破类别 岩石 种类 岩石单轴和抗压强度( MPa) 周边眼间距 E(mm) 周边眼抵抗线 W(mm) 周边眼密集系数E/W 周边眼至内 排崩落眼间 距( mm) 装药集中 度 q(g/m) 光面爆破 硬岩 ﹥ 60 550~700 600~800 ~ _ 300~350 中硬岩 30~60 450~650 600~800 ~ _ 200~300 软岩 ﹤ 30 350~500 450~600 ~ _ 70~120 16 预裂爆破 硬岩 ﹥ 60 400~500 _ _ 400 300~400 中硬岩 30~60 400~450 _ _ 400 200~250 软岩 ﹤ 30 350~400 _ _ 350 70~120 预留 光面层的爆破 硬岩 ﹥ 60 600~700 700~800 ~ _ 200~300 中硬岩 30~60 400~500 500~600 ~ _ 100~150 软岩 ﹤ 30 400~500 500~600 ~ _ 70~120 炮眼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炮眼深度应控制在 1~。 2 掏槽炮眼应采用直眼,特殊情况采用斜眼时,如岩层层理或节理明显,则斜眼与其应成一定角度并宜垂直。 3 周边炮眼应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 4 辅助炮眼应均 匀交错布置在周边与掏槽炮眼之间。 5 周边炮眼与辅助炮眼的眼底应在同一垂直面上,掏槽炮眼加深 100mm。 炮眼钻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掏槽炮眼的眼口、眼底间距允许偏差均为 50mm。 2 辅助炮眼眼口排距、行距允许偏差均为 100mm。 3 周边炮眼间距允许偏差为 50mm,外斜率不应大于孔深 3%~5%, 眼底不应超过开挖轮廓线 100mm。 4 周边炮眼至内圈炮眼的排距允许偏差为 50mm。 5 除掏槽炮眼外,其他炮眼应在同一垂直面上。 6 钻孔完毕检查验收合格并做好记录 后方可装药。 炮眼装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炮眼装药前应清理干净。 2 炸药宜采用低密度,低炸速、低猛度或高爆力炸药。 3 药卷宜采用小直径连续或间接装药结构。 在软岩中,可采用空气柱反向装药结构。 硬岩的眼底可装一节加强药卷。 4 起爆方式采用毫秒雷管、导爆索或导爆管,如雷管分段毫秒差小,则周边眼应与内圈眼的雷管跳段使用。 周边眼根据地质条件分段起爆。 17 5 装药完毕,炮眼堵塞长度不宜小于 20mm,当采用预裂爆破时,应从药包顶端起堵塞,不得只堵眼口。 爆破后 应对开挖断面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开挖断面不得欠挖,允许超挖值应符合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规定。 2 爆破眼的眼痕率:硬岩应大于 80%,中硬岩应大于 70%,软岩应大于 50%,并在轮廓面上均匀分布。 3 两炮眼衔接台阶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 150mm。 4 爆破岩面最大块度不应大于 300mm。 隧道开挖 (Ⅰ ) 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方法应根据地质,覆盖层厚度、结构断面及地面环境条件等,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选用。 全断面法有稳定岩体中应采用光面 或预裂爆破成型后施工仰拱,并按设计做初期支护结构或直接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台阶法应根据地质和开挖断面跨度等可采用长、短和超短台阶施工,下台阶应在拱部初期支护结构基本稳定后开挖,在土层和 不稳定岩体中的下台阶,应先施工边墙初期支护结构后方可开挖中间土 体,并适时施工仰拱。 中隔壁法应采用台阶法先分部施工拱部初期支护结构后再分部施工下台阶及仰拱。 上下台阶的左右洞体施工时,前后错开距离不应小于 15m。 单侧壁导洞法施工,其导洞应结合边墙设置,跨度不宜大于 ,洞顶宜至起 拱线。 施工时应先完成导洞后再施工上下台阶及仰拱。 双侧壁导洞法施工,其导洞跨度不宜大于 ,施工时,左右导洞前后错开距离不应小于 15m。 并在导洞施工完后方可按台阶法施工上下台阶及仰拱。 双侧壁边桩导洞法施工,其导洞断面尺寸应满足边桩施工要求。 施工应先完成边桩再开挖上台阶,并做好拱部初期支护结构后,方可按逆筑法施工下台阶至封底。 环形留核心土法施工,应先开挖上台阶的环形拱部,并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结构后再开挖核心土。 核心土应留坡度,并不得出现反坡。 上台阶施工完后,应 按台阶法施工下台阶及仰拱。 双侧壁及梁柱导洞法施工,其侧壁 导 洞 设置应符合本规 范第 规定, 梁柱导洞断面尺寸应满足梁柱施工要求。 施工 时,相邻洞前后错开距离不应小于 15m,并先开挖侧壁导洞和柱洞,施工完梁柱做好拱部初期支护结构后方可按台阶法施工下台阶及仰拱。 双侧壁桩、梁、柱导洞法施工,其导洞断面尺寸应满足桩、梁柱施工要求,如隧道设 18 置底梁时,则上、下导洞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面内。 施工应先开挖导洞,做好桩、梁柱结构,上台阶拱部初期支护结构完成后,方可按逆筑法施工下台阶至封底。 (Ⅱ )开挖 隧道开挖前应制定防坍塌方案,备好抢险物资,并在现场堆 放 整齐。 隧道在稳定岩体中可先开挖后支护,支护结构距开挖面宜为 5~10m;在土层和不稳定岩体中,初期支护的挖、支、喷三环节必须紧跟,当开挖面稳定时间满足不了初期支护施工时,应采取超前支护或注浆加固措施。 隧道开挖循环进尺,在土层和不稳定岩体中为 ~;在稳定岩体中为 1~。 隧道应按设计尺寸严格控制开挖断面,不得久挖,其允许超挖值应符合表 定。 表 隧道允许超挖值( mm) 隧道开挖部位 岩层分类 爆破岩层 土质和不需爆破岩层 硬岩 中硬岩 软岩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拱部 100 200 150 250 150 250 100 150 边墙及仰拱 100 150 100 150 100 150 100 150 注:超挖或小规模坍方处理时,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回填,并做好回填注浆。 两条平行隧道。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相关推荐
艺; 晾虮场途溶膀某周墩卉膀桊肄坷 .................................................................... 79 5) 施工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 偷鸩臀绾洎骋零椁枷姿律餍峄夙 ............................................. 79 6) 施工进度计划。 瘼揄磁垦骇郑侈悸娇纽拂韵封栲
监理规划 19 4. 督促承包单位做好三级安全交底工作。 5. 督促施工承包单位进行安全自查工作;参加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检查。 6. 安全巡查 ,每天不少于一次。 ,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7. 开展安全大检查 ,每半个月对
承载力为 300KPa, 此处地表为黄褐色卵砾石夹土层厚度大于 4m,承载力为 350KPa,满足设计要求。 、基础砼 施工 基础采用 C25砼浇筑,模板在使用前应先清理打磨、涂脱模剂,板缝间用海绵胶条 或双面胶粘贴,以防止浇筑时出现漏浆,做到模板接缝严密,表面平整,支撑牢固。 钢筋的规格、间距、数量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为保证钢筋加工及安装质量,接头采用搭接双面焊时,焊缝长度不小于 5d(
沟排水。 明沟排水施工时,排水井应布置在沟槽范围内以外,其间距不大于 150m,且在公路弯道或地势较低处的沟槽处设置。 ( 4)管道基础施工 a 砂石垫层施工 钢筋混凝土管当基槽土质较 好时地下水位低于基槽时,可取消砂砾石垫层, 砂石垫层所需材料,采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石、卵石和碎石。 铺砂前将槽内的浮土清除,捣实方法采用抽振法,待垫层淋水达到饱和状态后,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
检查记录 陕 ZKZ040605 C4020 21 通风、空调系统风量检测记录 陕 ZKZ040606 C4021 22 送、回风口空气参数测试记录 陕 ZKZ040607 C4022 23 单向流洁净室系统调试记录 陕 ZKZ040608 C4023 ( 5)电梯工程(包括安全和功能检验) 1 电梯进场检验记录 陕 ZKZ050201 C5001 2 电梯土建交接检验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