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勘察技术要求内容摘要:
的抗滑力( KN/m); Ni― 第 i计算 条块 滑体在 滑动面 上 的法向分力( KN/m); Ti― 第 i计算 条块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 kN/m),当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 Ti应取负值; θi― 第 i计算 条块底面倾角( 176。 ); θi― 第 i计算 条块 滑面上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 176。 ); Ci― 第 i计算 条块 滑面上 的 粘结强度标准值 ( KPa); Li― 第 i计算 条块滑动面长度( m); ψi― 第 i计算 条块 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 第 i+1 计算 条块 时的传递系数 ; Pwi― 第 i计算条块所受的动水压力( KPa),作用方向倾角为 αi( 176。 ) ,动水压力作用角度取为计算滑块底面倾角 θi 和地下水面倾角 αi 的平均值; γw― 水的重度 ( KN/m3) ; V i― 第 i计算条块岩土体的水下体积( m 3/m); Q i― 水平地震力( KN); kH― 地震水平系数:烈度为 7度时 kH= ;烈度为 8度时 kH= ;烈度为 9 度时 kH= ; Cz― 地震 综合影响系数,取 ; ηi― 地震加速度分布系数,对崩塌、滑坡体取 ; 2 当滑动面为圆弧时, 综合考虑工况 工况 工况 3 的稳定系数 Fs 计算公式如下: 7 11niis niiRFT …… ( 9) ta ni i i i iR N c L …… ( 10) sin c os( ) c osi i i W i i i i iT G P Q ……( 11) c os sin( ) sini i i W i i i i iN G P Q …… ( 12) 1s in ( )2w i w i i iPV …… ( 13) i H Z i iQ k C G ……( 14) 式中各字母变量的含义同前。 3 当滑动面为单一平面 ( 平面滑动)时,综合考虑工况 工况 工况 3 的稳定系数 Fs的计算为上述公式 9~ 14,但取 条块数为 1。 4 对于岩质滑坡,滑动面 一般 为 层面或外倾 软弱 结构面,稳定系数 Fs 的计算公式同公式 公式 10,且条块数为 1,其中: 1 1 1 1 1 1sin c os c osT G V Q …… ( 15) 1 1 1 1 1 1c o s sin sinN G V Q U ……( 16) 212 wwVh …… ( 17) 12 wwU Lh …… ( 18) 式中 : V― 滑体(岩体)后缘裂缝静水压力( KN/m); U― 沿滑面的扬压力( KN/m); hw― 裂隙充水高度( m),取裂隙深度的 1/2~ 2/3; 根据滑坡稳定性验算结果,采用 表 2 评价滑坡的 整体 稳定性 : 表 2 滑坡稳定性 安全 系数 一级 二级 三级 平面滑动法 折线 滑动法 圆弧 滑动法 滑 坡 级 别 稳 定 系 数 计 算 方 法 8 当滑坡稳定系数 计算值 Fs 小于表中的 规定 值时,滑坡的 整体 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必须要对滑坡进行治理,以保证滑坡今后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对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极严重的滑坡,其稳定性评价系数应适当提高。 动态监测 对滑坡灾害区的动态监测包括灾害发生的阶段和治理后的稳定阶段。 动态监 测可以 提供滑坡 灾害发生阶段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作为灾害治理措施和设计方案的依据,并验证稳定性评价的结果。 动态监测包括: 1 滑坡及其各部分地面变形,水平、垂直位移,裂隙延伸变化、速度及移动方向; 2 地面建筑物变形 特征 ,开裂 状况 、破坏后果和位移量大小; 3 已有支挡结构及相应工程设施承受的压力及位移; 4 滑坡体内地下水露头、水位、流向的观测 等。 防治工程要点 在稳定性评价基础上,执行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先治坡,后建 设 的防治原则。 结合滑坡灾害特性采取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的措施,合理有效地整治滑坡,避免灾害再度发生。 滑坡防治工程应考虑滑坡类型、成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稳定性、工程重要性、坡上建(构)筑物和施工影响等因素,分析滑坡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展趋势及危害性,对于滑坡的主滑地段可采取挖方卸荷、 排水 注 浆 等 应急 辅助措施 , 对抗滑地段可 选取抗滑支挡、堆方反压 等 有效治理 措施。 滑坡防治方案除满足滑坡整治要求外,尚应考虑支护结构与相邻建(构)筑物基础关系,并满足 已有 建筑功能 要求。 当滑坡灾害治理的抗滑支挡结构需提供滑坡下滑推力时,可按传递系数法由下列公式计算: 11i i i t i iE E T R …… ( 19) 式中 : Ei、 Ei1― 分别为第 i 条块、第 i1 条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kN/m),当 Ei、 Ei1为负值时取0; γt―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一般取 ~。 Ti、 Ri― 变量的含义同前。 一般情况下, 工程滑坡 的滑坡推力安全系数 取 γt=,而对于自然滑坡,包括 新滑坡、古滑坡, 根据滑坡的类型、对滑坡 的 研究程度、工况条件的判断及稳定现状 、破坏后果严重性和整治难度 ,由滑坡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工程重要性等因素 综合 确定 ,也可由 附录 D 确定。 当对滑坡进行了深入研究、工况条件的判断接近实际、滑坡 自身 较为稳定时,可适当降低滑坡推力安全系数的取值。 5崩塌 ― 危岩体 一般规定 在崩塌 ― 危岩体灾害区中 , 对已发生的崩塌体和危岩同时展开调查,对尚未发生的应着重对其状态和 是否 稳定 进行 调查,并预测 崩塌 危岩 的 规模 及 形成堆积体 、 落石危害的范围。 崩塌 ― 危岩体 灾害区勘察需查明危岩 的 分布及产生崩塌的条件、危岩规模、类型、稳定性等,确定 崩塌 危岩危害的范围,对灾害区做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根据崩塌产生的机制提出防治建议。 9 勘察技术要求 崩塌 ― 危岩体灾害一般多由不稳岩体的塌滑、倾倒或坠落引起。 崩塌 ― 危岩体可根据其规模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以下三类: 1 Ⅰ 类:崩塌 ― 危岩体落石方量大于 5000m3,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2 Ⅱ 类:崩塌 ― 危岩体介于 I 类和 Ⅲ 类之间。 3 Ⅲ 类: 山体较平缓 , 岩层单一,风化程度轻微,岩体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 等。 崩塌 ―危岩体落 石方量小于 500m3,破坏力小,易于处理。 崩塌 ― 危岩体勘察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比例尺宜采用 1:500~ 1:1000,在顺崩塌方向的纵断面上,比例尺宜采用 1:200。 其内容主要为: 1 调查崩塌、危岩的特征、类型、分布范围及崩塌危岩体的大小 、崩落方向 和 发展过程。 2 查明灾害区的斜坡 地貌 、坡度 、 山体危石分布情况及坡脚 塌落的规模。 3 查明斜坡的地层构造 、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 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程度、产状、组合关系 ,延展 、 贯穿情况 和 闭合 、 填充 等 情况 ,以及危岩体节理密度、卸荷裂隙发育宽度 等。 4 搜集当地气象、水文及地震资料 ,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对崩塌落石的影响。 5 综合 分析崩塌危岩发生的 各种 内、外原因。 在灾害区,对有覆盖层的地段布置适量的探井进一步查明地层、地质构造及节理裂隙发育程度 , 同时利用探井 采 取 岩 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为崩塌体的稳定性 验算 提供计算参数。 当遇较大规模崩塌危岩体时, 应布设适量的勘探剖面。 勘探线按其活动中心,贯穿崖顶、锥顶、岩堆前缘弧顶布置 纵向剖面 ,或按垂直地形等高线走向布置 横向剖面。 勘探线间距不 宜大于 50m,每个崩塌体至少有 1 条勘探线。 勘探线上布置勘探点 的 钻探孔深宜钻至崩塌体以下 5m,查明岩土软弱夹层、含腐植物夹层和地下水等资料。 岩石峭壁一般采用地层岩性描述、节理统计方法,可不布置勘探点。 根据 崩塌 危岩的破坏型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提供相关图件,标明 崩塌 危岩 的 分布、大小和数量。 运用工程物探技术,查明 崩塌 ― 危岩体 厚度和平面分布,辅助对 灾害区 的评价和 整治。 凡与崩塌、危岩 灾害 发生联系的滑坡、泥石流,按第 4 章 及第 6 章 的要求进行勘察和评价。 稳定性 评价 对已发生灾 害或存在崩塌隐患的、即将发生的崩塌危岩体,应进行稳定性 评价和 验算,确定崩塌危岩体的稳定状况,为选择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运用工程类比法,对已发生 危岩崩塌 区或稳定山体所表征的斜坡坡度、岩体构造、不稳结构面特征及客观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比,根据 崩塌 ― 危岩体 目前的状况,判断产生 危岩崩塌 的可能性及其破坏力。 对已发生崩塌体的稳定状况可 用 下式初步决定: tgKtg …… ( 20) 式中 : α― 崩塌体滑移面倾角( 176。 ); θ― 崩塌体内摩擦角( 176。 )。 当 崩塌体 以碎石为主时 θ 取 30176。 ~ 40176。 ,当 崩塌体 以 粘性 土为主时 θ取 10176。 ~ 25176。 对滑移式崩塌危岩体,其抗 滑动 稳定性系数可按第 条 中 第 4 款 的要求计算。 对一般倾倒式崩塌危岩体,其抗倾覆稳定性系数按下式计算: 10 032wWaK h hfQ … ( 21) 20202w hf …… ( 22) HZQ k C G …… ( 23) 式中 : W― 崩塌危岩体重力( KN); a ― 崩塌危岩体倾倒前外侧下端处至重力延长线的垂直距离,可取崩塌危岩体宽度的二分之一( m); h0― 水位高,暴雨时取岩体高度( m); h― 岩体高度( m); fw― 静水压力( KN); Q― 水平地震力( KN)。 对已发生 坠落 的 危岩 体,视其 坠落 区的地质条件及 崩塌 范围的大小、平面展布,采取适当的计算模式 验算 其稳定状况。 在稳定性验算的基础上,结合勘察技术工作, 评价 崩塌危岩体的稳定趋势并指出是否需进一步监测和采取应急措施预案的必要性。 监 测 和预报 当判定灾害区崩塌体或危 岩 的稳定性 及发展趋势 的同 时,宜对张裂缝进行监测 ,以便对崩塌危岩的变形类型、发展速度进行判断,为崩塌危岩的预测预报和制定正确的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对潜在崩 塌 体和张开性裂隙 的危 岩 进行长期监测时,可以在岩体主要部位设置伸缩仪 ,记录其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 , 绘制时间与水平位移、时间与垂直位移关系曲线。 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对 其 变形、发展速度作出判断和预报。 对有较大危害的大型 危岩 ,结合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滚落方向、途径、危害范围等作出预报。 适宜 性评价 及防治工程要点 经对崩塌 ― 危岩体灾害区及稳定区的山体形态、斜坡坡度、岩体构造、结构面分布、产状、闭合及填充情况的调查对比,分析山体的稳定性、危石的分布,判断产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及其破坏力。 适宜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Ⅰ 类灾害区不应作为各类建筑物的建筑场地,各类线路工程应绕避,确无绕避可能时,必须采取切实可靠的 治理 措施。 2 Ⅱ 类灾害区,当坡脚与拟建建筑物之间不能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时,必须对可能崩塌的岩体进行加固处理。 必须通过的线路工程,应采取防护措施。 3 Ⅲ 类灾害区作为建筑场地时,应以全部清除不稳定岩块为原则,对稳定性稍差的岩块应采取加固措施。 崩塌 ― 危岩体灾害的治理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必须采取安全可靠的防治治理措施,其方案以 覆盖 遮挡、支撑加固、 抗滑锚固、 灌浆 勾缝、护面排水、刷坡 卸载 等 为主。 11 6 泥石流 一般规定 对 泥石流灾害勘察一般通过收集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气象等方面的情况,判断灾害发生区及其上游的沟谷所。贵州省地质灾害勘察技术要求
相关推荐
995《碳钢焊条》碳钢焊条(用“J”表示)GB/T5118——1995《碳钢焊条》低合金高强钢焊条(用“J”表示)钼和铬耐热钢焊条(用“R”表示)低温钢焊条(用“W”表示)GB/T983——1995《不锈钢焊条》不锈钢焊条(用“G”或“A”表示)表2牌号焊缝金属抗拉强度等级
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依法重新组织招标。 重新招标后,投标人仍少于 3 个或者所有投标被否决的,属于必须审批或核准的工程建设项目,经原审批或核准部门批准后不再进行招标。 评标和决标过程保密 15 开标后至招标人公布中标结果之前,有关投标文件的检查、澄清、评比和决标等信息对与本过程无关的投标人及其他人员保密。 投标人不应 对招标人或有关人员施加影响和试图获取评标信息,违者可能导致被取消中标资格。
3。 25 衬板的种类 25 衬板的作用以及一般衬板所选用的材料 26 衬板的安装 26 隔仓板的选型设计 27 隔仓板的作用 27 隔仓板的类型 27 隔仓蓖板及蓖孔的排列 28 传动接管的设计及强度校核 30 5 研磨体的确定 32 研磨体的种类及作用 32 研磨体的运动分析 33 研磨体运动基本方程式 34 研磨体级配 34 研磨体填充率及 其选择 35 研磨体级配的原则 35
抹灰已包括在定额内,不另行计算。 如设计要求加浆勾缝时,套用勾缝定额,原浆勾缝所含工料不予扣除。 烟囱的混凝土集灰斗(包括:分隔墙、水平隔墙、梁、柱)、轻质混凝土填充砌块及混凝土地面,按有关章节规定计算,套 用相应定额。 砖烟囱、烟道及其砖内衬,如设计要求采用楔形砖时,其数量按设计规定计算,套用相应定额项目。 砖烟囱砌体内采用钢筋加固时,其钢筋用量按设计规定计算,套用相应定额。
二、应急响应 防物体打击事故发生,项目部成立义务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生产负责人及安全员,各专业:工长为组员,主要负责紧急事故发生时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或处理,外包队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协助生产负责人做相关辅助工作。 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 120”,向上级有关部门或医院打电话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