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土地复垦方案范本内容摘要:

黄灰色粉质土、砂质土等,厚约 0~。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呈零星分布。 构造:矿区扬子准地台区黔北隆起遵义断拱松坎向斜北西翼区中段,区内地层走向北东至南西,倾向南东,倾角 54~ 59176。 , 平均 56176。 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变化不大,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地表未发现断层及次一级褶曲。 结合邻区及区域构造特征,本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 地下水类型:根据区内地下水赋存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将 矿 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类。 (2) 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9 A、 碳酸盐岩岩溶水 主要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1m)、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 P3c) 和三叠系 下统夜郎组 玉龙山段( T1y2)。 含水岩组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等,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溶侵裂隙及岩溶管道中,含水不均一。 据 1: 20 万桐 梓 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 径流 模数一般为 ~ Km2,一般泉水量在 ~ 10 L/S,富水性中等至丰富。 B、 基岩裂隙水 包括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三叠系沙堡湾段( T1y1)。 含水岩组的岩性为砂岩、页岩等,地下水主要运移在基岩的节理裂隙中,据 1: 20 万 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 径流 模数一般为 ~ Km2,泉水量在 ~ L/S,富水性十分贫乏。 C、 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岩组主要为残积、坡积及冲积物,仅含微弱孔隙水,富水性贫乏。 (3) 地下水补给、 径流 与排泄 矿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区集中在每年的雨季。 在非岩溶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地表 径流 强烈,其补给方式通过裂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并通过间裂隙 径流 以泉的形式向低洼处或沟谷排泄。 而在岩溶区,由于溶沟、溶槽发育,降水通过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注入地下,通过岩溶管道汇集和 径流 ,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于低洼地带。 矿区 工程 地质条件 含煤地层的上覆岩有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碳酸盐岩主要为长兴组、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岩体普遍较完整,多为块状,岩石致密、坚硬,属坚硬类型,抗压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岩体稳定性中等~良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不良之处是这类岩石岩溶发育较强烈,巷道掘进时应防止高地压、岩爆、掉块、跨塌、涌水、突泥等。 碎屑岩主要为沙堡湾段及九级滩段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多为薄层状,层理特征多为均匀层理、交错层理或水平层理,以泥质胶结为主,泥质含量较高,靠近地表岩石容易遭受风化、剥蚀而形成残积土,地下深部则岩石较完整。 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可划分为坚硬岩组、半坚硬岩组、软弱岩组及松散岩组四类。 坚硬岩组:主要包括中~微风化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 半坚 硬岩组:主要包括中~微风化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夜郎组沙堡湾段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细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 10 软弱岩组:主要包括强风化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夜郎组沙堡湾段 粉砂质泥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碎屑岩、煤层等,以及胶结程度中等、 好的断层破碎带。 松散岩组:主要包括第四系碎屑岩残积、坡积土。 岩体稳定性中等~良,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夜郎组地层及茅口组地层出露 地段山高坡陡,在长期的日晒雨淋作用下,沿岩层节理或裂隙岩层失稳,容易发生崩塌、错落,致使道路堵塞、建筑物遭受损坏。 五、土壤 项目区 土壤分布 主要为地带性 黄壤。 矿区内黄壤 质地 比较粘重, 土层较厚 ,表土灰棕色,向下由 暗红 棕色逐渐过渡为淡红棕色 ,底部是淡紫色石灰岩母质层。 由于项目区的黄壤是地带性的分布的,所以旱地的分布也是地带性的不是成片的分布于项目区内。 此外 , 项目区内有碳酸盐岩发育的石灰土。 土壤剖面 照片如下 : 各工业场地的土壤情况介绍如下: 、 北主井 与副井 工业场地占用地 均 为旱地,土类 均 为黄壤, 土层厚度 分别在 米 、 米和 米 左右。 场地 周围农作物 主要 有玉米、 油菜 , 产量分别为 340 kg/亩和 110kg/亩。 南工业场地占用地为天然草地,土质一般 , 土层厚度 约为 米。 六、植被 项目区植被覆盖率 大约为 21% , 主要树种有 柏树 、 杉树 和 青杠;林下生长的灌丛中有女贞、蕨、山茶等;此外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另有烤烟、油菜、辣椒等经济作物。 植被照片如下: 社会经济状况: 2020 年 3 月对 、 和 进行调查, 从当地村委会 获知 2020 年 总人口3543 人,农业人口 3543 人,其 中劳动力 1250 人,人均耕地 亩,人均收入 2564 元; 2020 年 总人口 2543 人,农业人口 2543 人,其中劳动力 1120 人,人均耕地 亩, 11 人均收入 2100 元; 2020 年 总人口 2243 人,农业人口 2243 人,其中劳动力 1350人,人均耕地 亩,人均收入 1864 元。 因 人多地少,为增加经济收入, 部分村民在 外地打工, 部分在 周边 矿山工作。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涉及土地属 、 、 集体所有,结合 1: 10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H48118(63) H48130(7))统计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详见表 22。 表 2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一级 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合计 比例 ( %) 农 用 地 耕地 旱地 望天田 林地 灌木林地 有林地 牧草地 天然草地 / 其它农用地 农村道路 小计 建设 用地 居民点及独 立工矿用地 农村居民点 / 交通运输用地 公路用地 / / 小计 / 未利 用地 未利用土地 裸岩石砾地 / / 其它土地 河流水面 / / 小计 / 合计 由表可知, 项目区耕地面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 其中旱地的面 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旱地主要种植的作物为玉米和油菜,产量分别为 340 千克 /亩 , 110 千克 /亩 ,林地面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林地以柏树树种为主,其次还有构树、毛竹等树木分布;木瓜河穿过项目区, 但 因工业场地地处山坡上,不能自然引水上山灌溉, 水源全部来自天然降雨,所以项目区水源不稳定,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内灌排设施也不完善,只有少量的沟渠,无相应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四个工业场地附近都有道路 经 过,交通较为方便。 12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资源 赋存形式与分布状况 据《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020 年 11 月) 整合后矿权范围内总资源量 713万吨。 包括保有资源量 554 万吨,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486 万吨,开采消耗资源量(即采空区的资源储量)( 111b) 158 万吨;预测的资源量( 334) 68 万吨。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组成。 含煤地层龙潭组厚 米,含煤平均总厚 米,含煤系数 %;组内可采煤层 2 层( C C5),厚度平均 米,可采系数 %。 现将 C C5 煤层分述如下: C1 煤层 : 位于龙潭组底部,下距茅口组顶界 米 , 煤层厚 米 , 平均 米,煤层厚度较稳定,结构单一,局部煤层变薄,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C5 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上距长兴组底界 米 , 煤层厚 米 , 平均 米,厚度较稳定,结构单一,顶板为泥质灰岩、底板为泥岩。 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生产工艺流程 矿区范围内地形高 差起伏较大,根据其煤层埋藏条件,不具备露天开采条件,设计采用地下开采。 采用平硐、斜井单水平开拓方式,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工作面采用人工爆破落煤,支护方式采用厢木进行支护 ,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煤炭运输采用人工装入矿车,经过运输巷、运输石门,然后至斜井井底车场,再使用地面绞车提升到地面储煤场,通过汽车外运。 该井田煤层开采顺序是先采 C5 煤层,然后 C1 煤层。 全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 +447米水平、+ 400 米水平),两个双翼采区(南采区、北采区),南采区利用 南工业 场地进行上山开采,北采区利用 北工业 场地 和 工业 场地 进行上山开采 , 详见附图 2(整合) 矿产资源赋存分布及开采工艺流程图。 13 项目对土地可能造成破坏的环节、顺序及方式 属于一般生产项目, 土地 的 破坏区域主要是工业 场地 和采空区导致的地面塌陷区,破坏 方式 分 别 为 压占和塌陷破坏。 建设初期 , 由于工业 场地 需要建设,部分沟洼及坡地需要挖方大量土壤整平,因此受到挖损破坏,附属设施的建设 以及新修的进场道路 也将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同时对土地造成压占破坏。 生产期间,工业 场地 内煤和矸石对土地的长期压占,生产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长期碾压地表,因此其破坏方式 为压占破坏,直至闭坑。 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能会导致地表塌陷,引发地质裂缝等灾害,破坏土地原有地貌、动植物生存环境、地表水等。 14 3 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土地复垦必要性分析 已破坏土地现状 已破坏土地为矿区内的四个工业场地,即 、 北主井、 北副井以及 南工业场地,矿区没有因采煤导致的滑坡、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 现场踏勘时,利用卷尺、工业场地内各设施的相对位置以及周围的地形状况绘出踏勘草图,再将 1: 10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 [H48118(63), H48130(7)]、井上井下对照图等比例缩放重叠,找准井口及场地的位置和方向,在破坏预测图上 标出矿区范围,然后将工业 场地位置和具体布局反映在平面图上 , 最终确定出项目区内土地破坏类型及面积,详见表 31。 表 31 项目区已破坏土地现状分析表 项目名称 破坏现状 面积(公顷) 破坏地类 比例( %) 破坏方式 工业场 地 储煤场 旱地 压占 排矸场 建筑物 附属设施 小计 / 北主井工业场地 储煤场 旱地 压占 排矸场 建筑物 附属设施 小计 / 北副井工业场地 弃渣场 旱地 压占 建筑物 附属设施 小计 / 南工业场地 储煤场 天然草地 压占 排矸场 建筑物 附属设施 小计 / 合计 / / 项目区已破坏土地总面积为 公顷,旱地 公顷,天然草地 公顷。 、 北主井、副井工业场地 破坏前地类 均 为旱地,面积 分别为 公顷 、 15 公顷和 公顷。 根据 现场踏勘 , 3 个 工业场地内土层厚度 依次在 米、 米 与 米左右,各工业场地 周围 均有耕地分布 ,土 质较好 , 种植 的农作物 以玉米 和油菜 为主。 南工业场地破坏前为天然草地,面积 公顷,现场踏勘时, 井处于停产中,等技改完成后再投入生产,场地内土层较薄,厚度约 米,砾石含量较高。 拟破坏土地预测 一、工业场地拟破坏 根据《 开发利用方案》资料可知, 由 和 煤矿整合而成, 其中 由 、副井和 3 个工业场地组成。 整合后, 北主井和副井作为 北 主井与副井使用, 南工业场地作为 南主井使用。 只有一个工业场地, 整合后 作为 风井 工业 场地继续使用。 整合后现有工业场地的设施及面积能满足生产需要,利用现 有工业场地,不再新增建设面积,因此拟破坏的区域全部为塌陷破坏区。 二、地面塌陷区预测 本方案塌陷预测方法采用“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 +移动角”进行预测,即:塌陷治理区=上覆岩层厚度小于导水裂隙高度范围+移动角影响范围-禁采区。 地质调查分析 矿区范围内 含煤地层 为 龙潭组 (P3l), 厚 , 含煤平均总厚 , 含煤系数%。 组内 可采 煤层 2 层 (C C5), 厚度平均 , 可采系数 %。 可采煤层 C C5 具体情况见 章节。 在贵州地区,一般认为当区域开采矿层上覆岩 层厚度小于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时会发生塌陷。 矿区 扬子准地台区黔北隆起遵义断拱 松坎向斜北西翼区中段 , 区内地层 走向北 东至南西 ,倾向 南东 ,倾角 54176。 — 59176。 , 平均 56176。 , 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变化不大,煤层产状与地层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