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内容摘要:
认为 《 诗 》《 书 》《 礼 》《 乐 》 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 C。 首先要弄清楚,关于“经”,原文有两个含义:原文第 1段说“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这里所说的“经”是“经典”之“经”;原文又说“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这里所说的“经”又是“经纬”之“经”。 而“经纬”之“经”和“经典”之“经”之间则又是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现在来看 C项,原文第 1段说“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可以理解为,清代今文经学派主张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是跟孔子亲定有关,但是原文并没有说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与‘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所以 C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关于 A项,应该说本义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所以说“‘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并没有错,原文又有“现在一提到”、“庄重严肃”、“实际上”、“只是”等字样,可见原文确实含有“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语气,因此 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关于 B项,在纺织时确实是必须先设置经线,然后纬线才可以附着上去,所以“经”确实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而“经典”之“经”也是由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类于纺织上的经线,所以被命名为“经”,原文也说“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 ……” ,可见 B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最后, D项等于是原文第 1段最后一句话的复述,其中对古文“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的翻译也正确,所以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答案 ]C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代, 《 孝经 》 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 左传 》《 公羊传 》《 榖梁传 》 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 急就篇 》 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 《 论语 》 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点拨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 B项。 众所周知,古代书籍的入经有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较早有所谓“四书五经”,最后有“十三经”的说法。 原文说“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而“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 》 则用六寸的简来写”,这说明在汉人的眼里, 《 左传 》 等相比之下并不是重要的。 由此可知, B项说“尽管很重要”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关于 A项,原文又说“ 《 孝经 》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对照前文,这里“低了一等”应该是指在重要性方面的级别低了一等,所以A项说 《 孝经 》 “等级较低”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原文说,经书采用二尺四寸的竹简,又说“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由此可见 C项前半部分的表述是符合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原文又说“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的 《 论语 》 “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这就是说,读经书确实很有庄重感,不过很累,由此可见 C项后半部分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至于 D项,关于 《 急就篇 》 的表述基本上是原文的复述,而关于 《 论语 》 ,原文有“ 《 论语 》 就不同了”、“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等叙述,可见 《 论语 》 确实是“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因此 D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答案 ]B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 《 论语 》 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 《 论语 》 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 《 论语 》 ”来看,一直到唐代,《 论语 》 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点拨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本题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 C项。 先看 A,原文的表述是:“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这一表述当然不能倒过来说成“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比如汉代的法律文献显然应该是最受重视的,但是并未被称为“经”。 原文还说:“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大都”一语也表明并非所有重要的文献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而不用二尺四寸的竹简当然不是经书,所以 A项“并非”云云是推断正确的。 关于 B项,原文说:“ 《 论语 》 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 论语 》 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并非孔子所作”一语,暗含着 《 论语 》 未能入经、采用“袖珍本”形式的原因;原文下面又说“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也是”一语指出 《 论语 》 未被当做经书的另一个原因。 由此可见, 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而从历史记载看, 《 论语 》 也确实到唐代才入经。 关于 D项,原文第 4段已指明 《 论语 》 是汉代的小学教科书,而唐代杜甫诗“小儿学问止 《 论语 》 ,大儿结束学商旅”,意谓某夔州人小儿子求学只读到 《 论语 》 就停止了,大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儿子则整治行装学习经商,可见确实直到唐代 《 论语 》 仍然是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D项的推断是正确的。 至于 C项,虽然原文有袖珍本“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更‘人性化’了”的说法,但这是从阅读的姿势上来说的,阅读袖珍本比起阅读二尺四寸的大书来确实是不够庄重的,是“人性化”的。 但是阅读姿势的不够庄重、是“人性化”的,不能推断出所阅读的书“本来是庄重的”这一结论。 由此可见, C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 当然,从版式来说,当初汉代规定经书必须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也确实是因为经书的庄重严肃,这正如今天许多重要的书籍要用硬封面一样,而 《 论语 》 之所以未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也正是因为在汉人的眼里它不是庄重严肃的。 另外,从原文第 4段对 《 论语 》 的介绍如“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等,也可以看出 《 论语 》 是谈不上庄重严肃的。 [答案 ]C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四、 (2020年高考全国卷 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 (图 1~ 3), 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 (图 4~ 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 《 契文举例 》所依据的刘鹗 《 铁云藏龟 》 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 《 殷墟书契考释 》 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 《 说文解字 》 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 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 7~ 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雏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 史记 殷本纪 》 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 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 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 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 《 说文解字 》 “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 《 甲骨文解谜 》 )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 《 说文解字 》 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 D。 先看 A项,原文说:“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 …… 另一种 ……” 对照插图, A项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再看 B项,原文说罗振玉“把 《 说文解字 》 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从上下文看,罗氏对比的当然是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所以 B项的理解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再看 C项,原文说甲骨文“王”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 ……” ,“也有人说 ……” ,这些指的都是“王”字的形体构造,所以 C项前半部分的理解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原文又说吴其昌“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见吴氏解决的确实是甲骨文“王”字的形体构造问题,所以 C项后半部分的理解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或者也可以这样解释,吴氏所谓的“本义”是指“王”这个字的本义,而不是“王”这个词的本义,不过字的本义仍然跟字形构造有关。 最后 D项,原文说人们“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王”,可见 D项“人们采用 ……表示军事首领”的说法正确,但是原文只说斧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并没有说古代只有“军事首领才能拥有斧钺”,斧钺是古人重要的劳动工具和武器,不可能只限于军事首领使用,所以 D项的前半部分理解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而且原文也不是依靠这一点来得出“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这一结论的。 [答案 ]D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 预测演练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 《 说文解字 》 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点拨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 B。 关于 A项,原文先是说,罗振玉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而“戴帽子”的“王”字的异体表现为省掉最上面一画的形式,“亦‘王’字”,然后说“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显然这里“所载诸文”是承前文说的,是指载有“王”字的诸多文章或句子,因此 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关于 B项,原文说,。高三语文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高三英语高考作文复习
Make changes about the details and bine them We often have a birthday party . We invite some friends to share the happiness with us together. We can get many beautiful birthday presents from our
高一语文写景要抓住特征
凝碧的波痕 规律 环境位置+描写的对象+比喻、拟人 对象 作者 角度 描 写 荷叶荷花 孙犁 人民战争 那一望无边的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临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 荷花淀 》 宗 璞 生机勃勃 那是满地的新荷,团团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初春的杨柳嫩柳枝儿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