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内容摘要:
做。 迁都洛阳 改革的内容 政治、经济改革 • 自学 115页思考: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哪一些 ? 想一想: 北魏原来的都城 (平城) ,面临哪些困境。 悲平城, 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 荒松无罢风。 —— 《 悲平城 》 纥于山头 (今山西大同市) 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 北魏歌谣 • ① 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 (作为保守者的角度) •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 (作为改革者的角度) •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1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 : 原因: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 )于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 《 魏书.高祖记 》 (译 :孝文帝在公元 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 ) 胡服 汉服 《 孝文帝出行图 》。 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 孤 刘 步六狐 陆 贺 楼 楼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 ‘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语言: 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b2 = 1 ,25a2 -8116 b2 = 1 , 令 m =1a2 , n =1b2 . 则方程组可化为 32 m - 9 n = 1 ,25 m -8116n = 1 , 解得 m =116,n =19.即 a2= 16 ,b2= 9. ∴ 所求方程为y216-x29= 1. 利用定义求方程 利用定义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 首先找出两个定点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两地经度相差 15176。 ,地方时相差 1小时 两地经度相差 1176。 ,地方时相差 分钟 4 对有些国家来说,是否只在一个时区之内。 法定时: 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对区时进行调整后的时刻。 例: 北京时间 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刻 算时差 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0176。 例: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填入表中。 从表格的每一组数据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交流与讨论 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数值不一定相同,所以应注明是由哪种物质表示的。 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他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为定值,不能表示反应速率。 实验时可通过测量体系中某一物质的相关性质(如体积、颜色、浓度)变化,再进行换算。 归纳与小结 在恒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