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内容摘要:

壁之战 》 )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 谓语+于 ……” 式。 用介词“ 于 ” 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见+谓语 ” 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 屈原列传 》 ) 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 “ 见+谓语+于 ” 的形式。 如: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受+谓语 ” 式。 如:有罪受贰。 ( 《 左传 哀公六年 》 ) “受 ” 字,含有 “ 被 ” 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 “ 于 ” ,主动者没有引出。 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 “ 受+谓语+于 ” 的形式。 如: “ 受制于人。 ” “ 为+动词 ” 式。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 “ 为 ” ,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为 …… 所 ……” 式。 用 “ 为 ” 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 “ 所 ” ,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六国论 》 ) “ 为 ” 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 “ …… 为所 ……” 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 鸿门宴 》 ) “ 被+动词 ” 式。 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 《 永遇乐 》 )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 《 屈原列传 》 ) 三、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臵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我们分别陈述: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臵于动词前。 如: ( 1)古之人不余欺也。 ( 《 石钟山记 》 ) (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论语 》 ) ( 3)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 《 涉江 》 ) 动词宾语提前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大王来何操。 ( 《 鸿门宴 》 ) 沛公安在。 ( 《 鸿门宴 》 )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唯(惟) …… 是 ……” 或 “ 唯(惟) …… 之 ……” 等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如成语 “ 唯利是图 ” 、 “ 唯才是举 ” 等,就是这种格式。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介词 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介词的宾语一般要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 以 ” 的宾语前臵。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句、谓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介词短语后臵句 等,请同学们自学。 文言翻译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要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二要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翻译时应当做到 “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 翻译的基本要求 ① 要一一对应。 信 ——不走样 (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②要重视句式。 达 ——无语病 (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③要揣摩语气。 (对原文的语气进行重点理解) ④要贯通文意。 雅 ——有文采 (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信 ” 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 达 ” 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 雅 ” 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 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吉句中带修辞瑰坟的说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查一遍,看看有无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具体方法 适用范围 示 例 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2)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 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2)噫吁戏,危乎高哉。 (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留 增 删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 1)古之人不余欺也。 (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 ( 1)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 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 3)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调 对 换 翻译的具体方法 (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 ( 《 岳阳楼记 》 ) 具体解说 (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 “ 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 ( 《 促织 》 ) “ 顿 ” 是 “ 立刻 ” 、 “ 马上 ” 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 “ 感到 ” 、“ 觉得 ”。 ( 3)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 “ 夫战勇气也。 ” ( 《 曹刿论战 》 ) “ 夫 ” 发语词。 翻译时应删去。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 ( 《 论积贮疏 》 ) “ 之 ”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 “ 岁征民间 ” 中 “ 岁 ” 应换成 “ 年 ”。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 中 “ 而 ” 、 “ 翁 ” 、 “ 汝 ” 应分别换成“ 你 ” 、 “ 爹 ” 、 “ 你 ”。 ( 5)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臵、定语后臵、宾语前臵、介宾结构后臵等)。 例如: “ 甚矣,汝之不惠。 ” 可调成 “ 汝之不惠甚矣 ” 的形式。 “ 蚓无爪牙之利 ” 可调成 “ 蚓无利爪牙 ” 的形式。 (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 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 “ 顾念蓄恶物终无所用 ”。 “ 顾 ” 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 b看; c探问; d拜访; 、顾念; f考虑。 、只是; 、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 g项最恰当。 (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 8)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 “ 得无 …… 乎。 ” 译为 “ 恐怕 …… 吧 ” 、 “ 莫非 …… 吧 ”。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 9)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 秋毫不敢有所近。 ”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 强化训练 〗 202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