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内容摘要:
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 ② 国家政局不稳 ,经济连年滑坡 ,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 政治 ③ ___________运动愈演愈烈 . (1)1991年 ,“ _______” 事件后 ,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质变 .与此同时 ,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 (2)12月 21日 ,俄罗斯等 11国领导人签署《 ________ _____》 ,苏联完全解体 . 民族分裂 八一九 阿拉木图宣言 图文探究 “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 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 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 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 ,一直到剥光为止 .”这段文字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 提示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要点轻巧突破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较 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 (1)相同点 :① 背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③ 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 ,但最终失败 .④ 失败的主要原因 :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即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 . (2)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方面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1)指导思想 :① 不同点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放弃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 .② 相同点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 (2)内容: ① 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② 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革。 (3)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苏联解体。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相关推荐
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 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制国家。 国家元首是“德意志皇帝”。 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 主要内容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 巩固国家统一,资产阶级帝制国家建立。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历史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第四节 一、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 目 具 体 内 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通过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 压缩产量、稳定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调整 农业政策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兴
‧屈原贾生列传 》 中的解释: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是遭受的意思。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 《 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 中的说法: “ 离,别也。 骚,愁也。 ” 将 “ 离骚 ” 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 《 离骚 》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前 179— 前 117)字长卿,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出现了 “ 黄金时代 ” (2)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世纪 70年代美国经济 “ 滞胀 ” 局面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3. 20世纪 60年代,英国制定了 《 旅游发展法 》 ,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 20%的补助。 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 ①
农耕 耕作方式的演变: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男耕女织 ” 式的个体家庭农耕 (自耕农经济) 对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 1)优点: 自给自足 生活稳定 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 2)缺点: ① 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 承受风险能力差,十分脆弱 ③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化。 黄河流域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时指出: “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指出,叶剑英委员长的谈话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我国在解放台湾问题的决策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试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武力解放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①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