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灌区抗旱措施建设施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9 5/8— 10/8 30 灌溉 水利用系数 项目区实施前,各乡渠道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见表 34;项目实施后,通过西湖支渠渠道防渗措施建设,西湖镇渠系水利用系数由 提高到 ,灌溉水利用系数由 提高到。 项目建设后灌溉水利用系数详见表35。 水利用系数表(建设前) 表 34 项目区 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 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 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 奎屯河灌区 九间楼乡 皇宫镇 夹河子乡 西湖镇 头台乡 八十四户乡 城镇 水利用系数表(建设后) 表 35 项目区 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 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 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 奎屯河灌区 九间楼乡 喷灌 皇宫镇 喷灌 夹河子乡 喷灌 西湖镇 地面灌 喷灌 头台乡 喷灌 八十四户乡 喷灌 城镇 喷灌 除西湖镇外,其它乡、镇地面灌水利用系数与建设前相同。 灌溉需水量 实施项目前农业需水量为 108 m3,灌溉面积 万亩,平均毛灌溉定额 /亩,详见表 36。 项目实施后农业需水量 108m3,灌溉面积 万亩,平均毛灌溉定额 /亩。 详见表 37。 项目实施后作物灌溉需水量降低 108 m3。 详见表 33 3 39。 灌溉工程可供水量 由于奎屯河新龙口上游山体滑坡,造成河道被垮塌体堵挡,形成自然雍水坝。 经专家论证,洪水期来临时,产生溃坝性洪水已成定局,至时,奎屯河新龙口及其至老龙口之间 23 公里输水干渠将被毁,奎屯河引水枢纽工程将遭受巨大损失,引水量水平将倒退到 1973 年新龙口修建前水平。 根据兵团农七师水利部门1973 年奎屯河老龙口引水量资料,结合兵地 1976 年分水协议,预测 2001 年 奎屯河逐旬引水量详见表 16。 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灌溉工程可供水量主要来自奎屯河河水、井水、泉水及雪水。 其中利用奎屯河河水 108m3,利用井水 108m3,利用泉水 108 万 m3,详见表 310。 项目实施后,通过实施新建机井工程、渠道防渗工程、喷灌工程,使项目区水利工程供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发生变化,增节水量达 108m3,其中利用井水增加 108 万 m3。 详见表 311。 水土平衡分析 项目建设前水土平衡分析 在项目实施 前农业需水量 万 m3,灌溉可供水量中奎屯河引水量 万 m3,实际可利用量 万 m3,泉水量 万 m3,井水利用量 万 m3,缺水 万 m3。 详见表 312。 项目建设后水土平衡分析 在项目实施后农业需水量 万 m3,灌溉可供水量中奎屯河引水量 万 m3,实际可利用量 万 m3,泉水量 万 m3,井水利用量 万 m3,仍缺水 万 m3。 详见表 313。 抗 旱措施分析 经过项目建设前后水土平衡分析显示,实施以渠道防渗、新 建机井、喷灌为主的抗旱措施项目后,项目区作物灌溉缺水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 万 m3 的缺水量,主要缺水期在 4 月、5 月中下旬、 6 月中下旬、 7 月中下旬、 8 月上中旬以及 11 月上旬,作物仍处在严重的不充分灌溉状态下。 某 市水利部门计划采取在奎屯河河道新增临时引水口、通过喇嘛沟干渠从四棵树河调水等措施,尽可能地缓解项目区旱情。 另外,水利部门在项目区内大力宣传推广耕作保墒技术、旱地龙药物喷洒等农业节水措施,使旱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4 工程方案 总体布局及建设内容 项目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以机电井和渠道防渗建设为主 ,配合购置小型喷灌机、旱地龙,增加河道临时引水口以及通过喇嘛沟干渠从四棵树河调水等措施进行抗旱。 机电井建设 项目区地下水丰富,打机电井见效快,拟在项目区打机电井20 眼,其中九间楼乡 4 眼、皇宫镇 4 眼、夹河子乡 2 眼、西湖镇 3 眼、头台乡 2 眼、八十四户乡 4 眼、 某 镇 1 眼。 渠道防渗建设 渠道防渗建设计划对西湖镇引水土渠进行改建,工程主要是解决原引水土渠渗漏以及两岸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 渠 长 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 8 座。 喷灌工程建设 采用高新节水技术,降低灌水定额,节约用水,计划购置小型喷灌机 485 台,其中九间楼乡 85 台、皇宫镇 85 台、夹河子乡50 台、西湖镇 85 台、头台乡 85 台、八十四户乡 85 台、 某 镇 10台。 工程总体布局及规划详见表 41。 水利工程规划表 表 41 项目乡 灌溉 面积 机组式喷灌 新增防渗渠道(公里) 新增机井 面积 (万亩 ) 喷灌机(套) 总长度 防渗 长度 其中斗渠以上渠道 总数(眼 ) 配套井数 (万亩 ) 总长 度 已防渗 长度 防渗率 % 九间楼乡 85 4 4 皇宫镇 85 4 4 夹河子乡 50 2 2 西湖镇 85 100 3 3 头台乡 85 2 2 八十四户乡 85 4 4 城镇 10 1 1 合计 485 100 20 20 技术方案选择 机电井建设 奎屯河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含水层的埋藏分布 奎屯河由于受独山子背斜隆起影响,形成二次冲洪积扇。 第一次从出山口算起到独山子隆起,形成南山与独山子背斜隆起之间的山前拗陷带。 独山子隆起以北为第二次冲洪积扇。 自此冲洪积水流迅速扩展,致使平面上呈一个扇形倾斜面,到乌伊公路处扇宽已达 25— 30 公里。 由于水流的散流,水流所挟颗粒也迅速变细,到八十四户乡光明大队,夹河子乡五队一线形成溢出带,在转湾湖、大湾水库一带与冲积平原衔接。 根据钻孔资料及所编制的水文地质剖面图和水化学类型图分析可知: 在 某 镇 某 饭店 —— 八十四户乡政府南 —— 八十四户分水闸以南为单一结构的潜水含水层埋深区。 潜水埋深一般大于 30m,含水层厚度大于 50m,含水层为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洪堆积物。 岩性颗粒较粗,为砂砾石、卵石并夹有漂砾,透水性强,补给来源为地表径流和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 往北至八十四户乡光明大队,夹河子乡一带为高互沉积带,上部 20— 40m 为潜水含水层,潜水埋藏在 5— 20m,厚度 10—30m,为全新统冲洪积物。 岩性为砂砾石、亚砂土。 埋藏在 50m以下为承压含水层, 150m 深度范围内可见二、三层承压水,含水厚度 30— 50m,单位涌水量为 — l/s。 该区域规划建设10 眼机电井。 再往北为冲洪积扇溢出带和冲积平原,为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积物,广泛埋藏着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埋深约 1— 5m,厚度20— 60m,岩性颗粒较细,多为亚砂土、亚粘土。 在 170m 可见3— 4 层承压自流含水层,各层厚度在 10— 20m,岩性为砂砾石。 该区域规划 建设 10 眼机电井。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根据一九九八年新疆水文水资源局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 市地下水水资源评价报告》的结果,奎屯河地下水总补给量为 108m3,可开采量为 108 m3,现已开采 108 m3,其中自流井开采量为 108m3 左右,农用机电井开采量为 108m3。 地下水排泄条件 :奎屯河冲洪积扇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自南向北由粗变细 ,由单层变为多层 ,在溢出带变为交互沉积 ,使水位抬高,潜水溢出成沼泽和泉水。 地下水的排泄仍以潜水蒸发和泉水溢出为主 ,还有部分地下水以侧向径流排泄到下游。 总之 ,奎屯河灌区地下补给丰富,但无效蒸发排泄也较大 ,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下游大面积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 因此 ,为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水资源 ,缓解旱情 ,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开发地下水资源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机电井建设典型设计 根据奎屯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 ,拟选马场湖、夹河子地下水溢出带以南做为第一开采区 ,拟布井 10 眼 ,开孔孔径 700mm,设计井 深 150m 左右 ,下入 377 6mm 直缝钢管 ,设计滤水管 40m,沉淀管 5m,设计流量 230m3/h。 拟选奎屯河冲洪积扇溢出带和冲积平原的皇宫镇作为第二开采区 , 拟布井 10 眼 ,开孔孔径 700mm,设计井深 160m 左右 ,下入 325 5mm 直缝钢管 ,设计滤水管 35m,沉淀管 5m,设计流量 160m3/h。 设计单井工作历时平均为 5 个月 ,每天工作 18 小时 .第一开采区单井出水量为 230m3/h,每年 10 眼井提水 620 104m3;第二开采区单井出水量为 160m3/h,每年 10眼井提水 400 104 m3, 20 眼井每年提水 1021 104m3。 建设工程量具体见表 51。 机 电 井 建 设 工 程 量 汇 总 表 表 42 序 号 材料名称 型 号 及 规 模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凿孔 216。 700 M 3200/3000 2 实管 216。 377/ M 2600/2400 3 滤水管 216。 377 M 800 4 潜水电泵 300QJ230— 40 台 10 5 变压器 63KVA 台 20 6 配电箱 台 20 7 红土 乌市西山 吨 1200 8 滤料 ≤ 8mm M3 1200 9 钢材 216。 16216。 14 吨 3. 25 10 水泥 吨 54 11 砖 块 100000 渠道防渗建设 渠道工程建设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 渠线位于天山北坡洪积冲积扇缘乌伊公路以北的倾斜平原上,地表覆盖层为黄色粘土,属中湿陷性冻胀类土。 覆盖厚度由南向北为 2080m,在渠线 6+025 处属于泉水溢出带边缘。 但此次项目计划实施的渠线部分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只有农田灌溉水有提高基础含水量的作用。 地势由南向北分为三级阶地,地面坡度较大,平 均在 10%左右。 建筑材料 渠道工程建筑所用砂卵石料,均可由 15 公里以外的奎屯河生产、供应,水泥可由 某 市水泥厂供应,运距 30 公里。 交通及电力条件 从 某 市城镇通过乌伊公路可到达西湖支干渠所在的东风干渠分水闸,平行于西湖支干渠线可由乌伊公路至西湖镇的公路通 行,交通条件较好 ,渠道沿线的村都有农网连通,沿渠道工地用电需自备发电机。 渠道工程设计 防渗类型选择 原西湖支干渠为土渠或天然沟壑,输水时间长,渗漏损失达50%,并且水土流失 十分严重,此次改建采用砼全防渗型式,将减小损失水量用于抗旱,并消除水土流失现象。 渠道设计流量的确定 西湖支干渠控制总面积 10 万亩, 2000 年为现状年,灌溉面积 万亩。 引水水源来自奎屯河东风干渠, 2020 年为设计水平年,灌溉面积 6 万亩,远期 2020 年将达到 8 万亩。 在满足现状、保证设计和控制远期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同时考虑到给马场湖水库输水,经分析计算,灌区毛灌水率为 时 ,确定引水流量为 5m3/s。 渠线选择 渠线从东风干渠二期工程 4+100 处开始,在原 土渠以西自南向北平行于原西湖引水土渠,渠线基本垂直等高线布置,自然地面平均坡降 10%左右,沿途通过一家地村、马场湖村、马场湖水库、长海子村到甘家庄子村和大庄子村,次此实施渠线长, 末端汇入原灌溉渠道中至西湖镇总长为 13 公里,可满足控制西湖镇规划灌溉面积 10 万亩要求。 渠道纵断面设计 渠道纵坡基本上按自然地形坡降选择,可满输水及灌溉高程要求,避免渠道大挖、填土方量。 渠道最小坡降 4‰,最大坡降40‰,渠线大部分坡降在 10‰ 15‰左右,渠道控制流速小于6m/s。 渠道横断面的设计 横断面尺寸确定 渠道横断面尺寸采用梯形,底宽为 ,边坡 1:,采用砼防渗 ,糙率系数取 ,经水力计算 ,渠道水深在 之间 ,渠深安全超高取。 渠道右提顶宽 3 米,左提宽 8 米,可兼做检。河灌区抗旱措施建设施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