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内容摘要:
2.前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其实质是否认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 3.斯大林认为经济发展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 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 4.国民经济的计划必须建立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计划本身不是规律,但是,计划和规律并不是对立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 ★ 练习题: • 1.斯大林指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 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他还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同时还扩展到生产方面。 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 ” •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答案: • ( 1)斯大林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 第一,斯大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 • 第二,斯大林还看到,价值规律是客观的,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但认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存在两种不同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 ( 2)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但他认为苏联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它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 这就造成了忽视商品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实践中产生了瞎指挥、限制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斯大林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他进一步提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 •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第三框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的理论探索 • 一、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探索) • 情境一: P69探究 • 提出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上,我国的态度先后有何变化。 •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 1953年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2.为了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总结了当时苏联和我国的经验,发表了 《 论十大关系 》 的讲话。 这个讲话,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围绕着“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个基本方针,提出了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十大矛盾。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 情境二: P70探究 • 提出问题:毛泽东在 《 论十大关系 》 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 ( 1)在 《 论十大关系 》 中,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 情境三: P70探究 • 提出问题: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思考当前国内外有哪些积极因素。 • ( 2)国内外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 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 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三、协调比例关系 • 情境四: P71探究 • 提出问题: A。 想一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 B.促进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对国家有什么意义。 • C.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国防建设有什么影响。 • 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 (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 2)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 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 情境五: P72探究 • 提出问题: A。 毛泽东要求如何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 B.你如何理解“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 学生讨论、发言: • 教师归纳: • 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 ( 1)在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提出必须三者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 ( 2)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五、向外国学习(正确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 情境六: P73探究 • 提出问题: 联系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说明向外国学习的益处、对外国经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 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六、 《 论十大关系 》 的重要意义 • 1. 《 论十大关系 》 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2. 《 论十大关系 》 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七、正确评价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探索 • 剖析:(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一,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全面铺开,客观上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要求; •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基本完成,但是基本上照抄苏联模式,斯大林逝世后, 1956年苏共 20大比较集中地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对中国的探索起了某些解放思想的作用; • 第三,新中国在 1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自己发现了一些苏联模式的弊端; • 第四,国际上西方对华封锁有所放松,中国的和平政策初见成效,为国内和平建设提供了保证。 • ( 2)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任务,形成了以 《 论十大关系 》 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 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是这些积极成果的杰出代表。 • ( 3)如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那样,第二次结合也充满艰辛和曲折。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如何规划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我们党一度在这两大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挫折。 • ( 4)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①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探索中所形成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及那些独到的、创造性的思考,都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财富,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③这一探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能启迪。 为。高二政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相关推荐
一位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法国友人准备在这里投资。 各方人员被热情诚挚地迎进会议室,每个人面前都端端正正摆放着专供记录用的纸和笔,还有赠送的整套输装资料。 一位青年接待员面带微笑开始讲解,他一身朝气,头发梳理得很仔细,鲜亮的领带配着浅色西装,给人端庄大方且充满活力的好感。 这位接待员很有计划地运用录像、图片和模型,对开发区的规划全貌进行熟练的介绍,讲解结束
明了三种权力之间相互制衡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 今天运转起来非常不灵 ” 指的是三个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简要回顾 合作探究学习 1.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立法权 所属机关 受制约表现 总统的制约 法院的制约 国会 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发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还有立法倡议权 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 行政权 所属 机关 受制约表现 国会的制约 法院的制约 总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皮匠们 ‚ 审时度势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 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 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 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 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欧阳询书法欣赏 _书法名家名作 _名作 ...)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基础知识巩固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 A 文化理论 B想象力和创造力 C社会实践 D 传统文化 C 6月 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