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断句和翻译复习内容摘要:

在 也夫 夷以近 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 人之所罕至 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 (王安石 《 游褒禅山记 》 ) •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 12处标点,有 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 游者众 ” 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 非常之观 ” 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 (2)实词标志: •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 曰 ”“ 云 ”为标志。 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如: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 王曰:“ 否。 ” (庞葱曰: )“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 王曰: “ 寡人疑之矣。 ”“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 王曰: “ 寡人信之矣。 ” • (《 战国策 魏策二 》 ) • 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 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成为 ——王曰: “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 就错了。 • 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 • “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 • 要是加上标点,便是: “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 ‘ 解否。 ’ 曰 ‘ 解 ’ ,则录之; ‘ 不解 ’ ,则又复易之。 ” 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叙述的语气,因此在老妪答话的 “ 曰 ” 字下,不必加冒号。 “ 解 ”“ 不解 ” 后,不必在引号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 • ② 一般动词作标志 •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 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 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 ③ 人名、物名作标志。 •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如: • 孟子 曰: “ 不仁 者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 孺子 歌曰: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 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 足。 ’ 孔子曰: ‘ 小子 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 夫 人必自侮,然后 人 侮之; 家 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 必自伐,而后 人 伐之。 太甲 曰:‘ 天 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 (《 孟子 离娄章句上 》 ) •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 《 赤壁之战 》 中, “ 初,鲁肃闻刘表卒 ” ,先用全称,以下 “ 肃径迎之 ”“ 肃宣权旨 ” 就不再提姓了。 • (3)修辞标志: • ①以 “ 顶真 ” 确定句读 •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 具告 沛公 , 沛 公大惊。 ”“ 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 相如 奉璧奏秦王 , 秦王 大喜,传以示美人及 左右 , 左右 皆呼万岁。 ”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 ② 以 “ 排偶 ” 确定句读 •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 例如, 《 庖丁解牛 》 中 “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 ,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等。 • 再如,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又如,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这一段文字之中,“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是对偶;“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是排比; “ 内 ”“ 外 ” 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 ③ 以 “ 反复 ” 确定句读 •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反复多次, 《 庄暴见孟子 》 也有大段反复。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 (4)句式标志: •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由于不能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 如: •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 (《 列子 汤问 》 ) • 如果标点成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 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 就不对。 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 为什么会错呢。 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 (“ 于秦青 ” )常常放在动词谓语 (“ 讴 ” )之后。 应标点成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 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如 „„ 何;奈 „„ 何;若 „„ 何;得无 „„ 乎;不亦 „„ 乎;无乃 „„ 乎;况 „„ 乎;何以 „„ 为;与其 „„ 孰若 „„ ;以 „„ 为 „„ )。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 • 1.用 “ /”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 _冀 _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