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内容摘要:

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这种“美人芳草 ”式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比 兴 象 征 诗作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移情技法的运用 第 三 课 积累生字词 公 姥 伶 俜 腰 襦 葳蕤 聘 礼 拊 掌 否 泰 赍 钱 踯躅 冥 冥 晻 晻 仕 宦 摧 藏 磐 石 自 缢 槌 床 箜篌 纨绔 (袴 ) 鲑 珍 窈窕 mŭ pīng r wēiru237。 p236。 n fŭ pĭ jī zh237。 zh m237。 ng yăn hu224。 n z224。 ng p225。 n y236。 chu237。 kōngh243。 u w225。 nk249。 xi233。 yǎotiǎo了解文学常识 《 孔雀东南飞 》 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 最早 的一首 长篇 叙事诗 ,也是古乐府 民歌 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民歌 《 木兰诗 》 并称 “ 乐府双璧 ”。 选自 南朝 宋代 徐陵 编的 《 玉台新咏 》 卷一,原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是我国古代 最长 的叙事诗。 关于乐府 • A 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后来把采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 • B 魏晋六朝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以及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称为乐府。 • C 白居易的诗歌:称为新乐府。 • D 宋以后:是词和曲的别称。 如 《 东坡乐府 》。 时代 昼 夜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现 代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了解文化知识 奄奄 黄昏 后,寂寂 人定 初。 五更 四更 三更 二更 一更 戊夜 丁夜 丙夜 乙夜 甲夜 古今时间对照表 终老不复 取 箱 帘 六七十 蒲苇 纫 如丝 恨恨 那 可论 摧 藏 马悲哀 合葬华山 傍 府吏见 丁宁 谓言无 誓 违 恐此事非 奇 通“娶”。 通“奁”。 似应作“愆”,愆违,过失。 也写做“叮咛”,嘱咐。 似应为“宜”,合适。 同“脏”,脏腑。 通“韧”,柔软而结实。 积累通假字 同“哪”,哪里。 同 “ 旁 ” ,旁边。 词类活用 • 孔雀 东南 飞(名作状,向东南) • 自 名 秦罗敷(名作动,取名,称) (自名为鸳鸯 ) • 逆以 煎 我怀(动词使动,使 …… 像受煎熬一样) • 足以 荣 汝身(形容词使动,使 …… 受荣华 ) • 便 利 此月内 (形容词意动,以 …… 为最吉利 ) • 手巾 掩口啼(名作状,用手巾) • 朝 成绣夹裙, 晚 成单罗衫(名作状) • 卿当 日 胜贵(名作状,一天天地) • 千万不复 全 (形作动,保全) • 谢家 事 夫婿(名作动,侍奉,服侍) • 槌 床便大怒(名作动,拍,敲击) • 广交 市 鲑珍(名作动,买,购买) 古今异义词 • 便可 白 公姥 (古: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 • 共事 二三年 (古:在一起过日子;今:在一起工作) • 何乃太 区区 (古:愚拙,凡庸;今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 汝岂得 自由 (古:自作主张;今:不受约束限制) • 可怜 体无比 (古:可爱;今:值得同情或令人怜悯) • 槌 床 便大怒 (古:坐具;今:卧具) • 谢 家来贵门 (古:辞别;今:感谢) • 却 与小姑别 (古:动词,退出来;今:副词 ,表转折 ) • 处分 适兄意 (古:处置;今: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 • 本自无 教训 (古:教养;今:从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 千万 不复全 (古:无论如何;今:务必 ,表恳切叮咛 ) • 蹑履相 逢迎 (古:迎接;今:奉承,拍马屁) 偏义复词、互文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相反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便可白 公姥 昼夜勤 作息 我有亲 父母 我有亲 父兄 逼迫兼 弟兄 其日 牛马 嘶 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连接。 课文内容情节结构 诗前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故事结局 ,概括故事情节以及作诗的原因。 作用:全诗的总纲 • 兰芝被遣( 2) ( 开端 ) • 夫妻誓别( 312) ( 发展 ) • 兰芝抗婚( 1321) ( 进一步发展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