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复习内容摘要:

(3)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例析 5(2020江苏, 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 (土壤 )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50cm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多选 )( )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 AD 互动探究 5- 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 19个省市屡被发现。 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单位:株 /m2)。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年份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豚草 狗尾草 8 龙葵 0 0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 答案: D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用此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应做到随机取样;通过上表分析可知,该地区 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动物以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因此 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减少。 互动探究 5-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中 A、 B、 C、 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解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B装置中的土壤可为动物提供暗和湿的环境,冷光源不提供热量,同选项 D一样,不能给土壤动物提供一个避高温的环境,而选项 C提供的温度过高,只有选项 A提供的环境介于两者之间,是最佳实验方案。 答案: A 笑对高考 第三关: 技巧关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典 ,例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或枫树叶片逐渐变红形成的。 假若你是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你利用暑假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探 究。 实验假设:叶片变红现象受温度影响。 围绕该实验假设,有的同学主张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对实验组的温度进行设置,该 “ 有关资料 ” 应为 ________。 答案:当地深秋的昼夜气温变化资料 (当地气象资料 ) 实验材料:盆栽的黄栌或枫树、透明的恒温箱等实验用具。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步骤: (1)取甲、乙两组盆栽的黄栌 (或枫树 ),分别放入两透明的恒温箱内,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 (2)甲组恒温箱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乙组除温度与外界环境相同外,其余条件都与甲组一致 (3)若干天后观察实验现象 思维导析: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已给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的想象,最好能根据题意画出实验草图,这样有利于直观地回答实验问题。 解答此题主要考虑以下方面:(1)为了说明叶片变红受温度影响,必须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来观察:实验组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对照组模拟夏季时昼夜温度变化; ( 2) 注意单因子变量原则,各组除温度变化不同之外,其余的如实验所需的植物种类、大小、放置的环境、生存条件等都必须相同; (3)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合理预测实验结果或结论。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①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叶片都 变红 (或都不变红 ),假设不成立;②如果实验组叶片变红, 对照组叶片不变红,假设成立 应 用 拓 展 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 500m和 1000m的同一山坡上。 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 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 500m和 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 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__________________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答案: (2)10m、 500m、 1000m(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处的野菊株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与 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处 (500m和 1000m)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 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解析: 将海拔为 500m和 1000m处的野菊移栽于 10m处后,应分别与 10m、 500m和 1000m处的野菊进行对照,才能充分说明问题。 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与原 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 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处 (500m和 1000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题意: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则移栽至 10m处的野菊株高比 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高考真题备选 1.(2020天津理综, 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见甲图 );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见乙图 )。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解析: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沉渣,栉毛虫的种群数量下降;从甲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本生态系统中无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 答案: C 2. (2020广东, 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菟丝子属于寄生植物,它与果树是寄生关系。 因其生长于果树的树冠层而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并且吸收果树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而对果树等宿主有害。 答案: D 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多选 )( ) 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有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正处于发展壮大阶段 D.海南岛的气候适宜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 K值 答案: CD 4. (2020宁夏、辽宁理综, 3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________,身体 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较强 微小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 该吸虫器器 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 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