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内容摘要:
• ③对外贸易打开新局面,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外交活动 • ( 1)新中国建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基本方针,在建国的第一年间同 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 2)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进邻近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 3) 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 ( 4) 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关系。 • ( 5)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末,采取“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与 20多个国家建交。 • ( 6)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重新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 7) 1972年,中美签订 《 上海公报 》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 1月,中美正式建交。 • ( 8)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双方正式建交。 • ( 9)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的估计,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 • (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进入 90年代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取得更大成就。 知识深化 •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 • ( 1)同: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 • ( 2)异: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展的程度和广度;结果与前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 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中共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国的领导作用是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 • ( 1)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使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 • ( 2)组织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改组国民党,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 ( 3)群众运动方面: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是中国的领导下发动的。 • ( 4)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组建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 但是由于 中共 还处在幼年时期以及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中共 的领导作用有一个由强到弱、以致最后丧失的过程。 1926年国民党二大前, 中共 的领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后来由于蒋介石势力的扩大和陈独秀的退让,领导权仅限于军队政治工作和群众运动的部分领导,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领导权全部丧失。 • 历史教训:必须重视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一味退让只会失败;必须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必须掌握武装力量;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 • 背景 • 过程:实践 • 理论 • 意义:( 1)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提出了“农村中心”的杰出思想; • ( 2)正确解决了在农村条件下能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认为在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建设,大量农民先进分子也能入党,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 ( 3)解决了怎样将落后的农村发展为先进的革命阵地的问题。 • ( 4)科学解决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 启示:( 1)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 ( 2)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不能照搬; • ( 3)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 4)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 ( 1)从幼稚走向成熟: • ① 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中国国情第一次提出了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 工农武装割据 • ③遵义会议 ④ 1936年,中共又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基础。 • ( 2)原因: • ①中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的斗争,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 两次扭转危机历史性转变是: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第二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 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武装起义、八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 1930年,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 ,到 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 长征后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毛泽东发表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与壮大,从而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对中共在民主革命中领导地位的 认识 •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确立里中共的领导地位。 • ( 1)是由阶级性决定的; • ( 2)是由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的; • ( 3)中共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以及走过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来历。 在长期的革命时间斗争中,中共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包括海外侨胞的信赖和拥护,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时间: 1949年 10月 —1956年底,有步骤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 1)转变的历史条件: • ①过渡的设想和理论: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②政权建设:中共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政权建设的经验;在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并巩固了人民政权。 • ③物质条件:建国后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实现转变的物质条件。 • ④国际环境:苏联建。高三历史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相关推荐
)、徭役、兵役。 • 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西汉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隋唐租庸调制 • 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 • 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
国主义 ,结果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遭到了失败 .说明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 • 失败了 • 依据 : 新政的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 ,其余全部被废除 . •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 • • • • • 3.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
略 ) ④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如叶挺独立团英勇作战的事例。 ⑤苏联政府的援助。 ⑥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与分化等。 6.资产阶级右派叛变革命的原因 内因:资产阶级最初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但随着工农运动的高涨,又害怕革命力量的壮大。 作为资产阶级新右派的代表蒋介石,为增强自己的 势力,换取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便与帝国主义、封建买办势力勾结,于
络合反应 有机反应 四、离子方程式的 书写: 写出化学方程式( 写 ): 例: 2AgNO3 + CuCl2 == 2AgCl↓+ Cu(NO 3)2 把 易溶于水、易电离 的物质写成 离子 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 的物质以及 气体、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 等仍用 化学式 表示( 拆 ): 2Ag++2NO3+Cu2++2Cl == 2AgCl↓+Cu 2++2NO3 步骤: 删去 方程式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