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内容摘要:

18 附录 D 泌水率, % 0 GB/T 50080 H2/H1 ≥ 附录 E 含气量, % ≥ GB/T 50080 竖向膨胀率, % 0~ 附录 F 硬化体性能 56d 抗压强度, MPa ≥ 40 GB/T 50081 56d 抗折强度, MPa ≥ 56d 弹性模量, 104MPa ≥ 56d 电通量, C ≤ 1000 GB/T 50082 56d 抗盐冻性 (28 次冻融循环剥落量 ), g/㎡ ≤ 1000 56d 干燥收缩值, 106 ≤ 450 15 6 配合比 一般规定 、施工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所要求的性能进行设计,在综合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其他必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试验配合比。 ,应开展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并根据揭板试验效果来调整并确定最终配合比。 配合比要求 ,宜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单方混凝土中各原材料组分用量,并核算单方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三氧化硫含量是否满足 ~。 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 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 %。 : (a)胶凝材料用量宜小于 590 kg/m3; (b)单方用水量不宜大于 185 kg/m3; (c)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的量不宜大于 m3。 ,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收缩性能,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 优质的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和料。 也可根据性能需要,掺加石灰石粉、硅质微粉等惰性矿物掺和料。 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 、引气剂、膨胀剂、粘度改性材料等应在适量掺量范围内,能够获得所需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并对硬化混凝土性能无负作用,具体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施工环境温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16 7 施工 一般规定 、运输、模板安装、灌注、养护和拆模等。 、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会同咨询、设计和监理各方,共同制定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应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验证和完善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组织,灌揭板效果应通过验收。 及试验检验人员,并在施工现场建立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 ,加强对施工过程每道工 序的检验,发现与规定不符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按规定作好记录。 ,检验其工作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搅拌 、行星式或逆流式强制搅拌机搅拌,原材料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计量。 原材料称量的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重量计 ):胶凝材料 (水泥、矿物掺和料等 )177。 1%;外加剂177。 1%;骨料177。 2%:拌合用水177。 1%。 ‘ ,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施 工配合比。 一般情况下,每班抽测 2次骨料的含水量,雨天应随时抽测,每 4小时至少抽测一次,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粗骨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拌合水和外加剂,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 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 30s,搅拌时间不得少于 3min。 ,应先经过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应优先采用加热拌合水的预热方法调整拌合物温度,但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 80℃。 当加热水还不能 满足要求。 或骨料中含有冰、雪等杂物时,也可先将骨料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不应高于 60℃。 水泥、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但不得直接加热。 运输 、运输能力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能力相匹配的混凝土专用运输设备。 ,当罐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使罐车高速旋转 20~ 30s方可卸料。 17 ,应保持运输混凝土的道路平坦通畅,确保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持均匀性,运到浇筑地点不发生分层、离析和泌浆等现象。 ,应对运输设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防止局部混凝土温度升高(夏季 )或受冻 (冬季 )。 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水份进入运输容器或蒸发,严禁在运输过程中向混凝土内加水。 模板安装 、刚度和稳定性,连接牢固,能承受自密实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以及施工 过程中产生的荷载。 ,安装方便,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 模板应垂直安装,模板内侧宜贴附一层透水模板布,并应确保接缝处不漏浆。 ,应在轨道板四角设置排气孔。 轨道板顶面的观察孔应设置防溢管,其露出轨道板上表面高度不小于 20cm。 对于曲线超高段,防溢管露出轨道板上表面高度不宜低于超高一侧轨道板上表面水平高度。 ,以确保轨道板上浮或偏移满足相关要求。 对于直线段轨道板,沿轨道板纵向方向压紧装置设置不得少于 3处;对于曲线超高段轨 道板,还应在沿轨道板横向端头增设不少于 1处压紧装置。 灌注 ,应检查轨道板四周模板的密封情况、排浆孔的设置情况,并检查轨道板之间横向边缝的密封情况,确保模板和边缝密封不漏浆。 自 密实混凝土前,应确认轨道板标高及轴向平顺满足要求,检查千斤顶的受力状态及其紧固程度,确定封边模具的支护安全可靠时方允许灌注。 ,应采用高压雾化水对轨道板底面进行润湿,并应确保土工布上不得有明显积水。 ,应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坍 落扩展度、泌水率和含气量等;只有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或配合比要求时方可灌注。 自密实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 30℃。 、施工便捷的灌注设备,灌注设备应经过现场验证。 90min。 ,应避免模板和混凝土直接受阳光照射,保证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超过 40℃。 (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 5℃或最低气温低于 3℃时 )灌注自密实混 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7 、风速较大的环境下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时,应采取挡风等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 18 拆模与养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