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统一技术措施内容摘要:

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0mm,间距不应大于 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 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 %,这些连梁的 纵向构造钢筋 应在图纸上画出。 跨高比不大于 2 的连梁 宜设 交叉 钢筋,梁宽不小于 400 时设 交叉暗撑。 具体做法如下: 8 框架柱 : ( 1) 一、二级框架 柱 非加密区 箍筋间距 不大于 10d, d 为柱纵筋直径。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 50%。 ( 2) 角柱(建筑阴阳角)均加密( 一 二级框架)。 ( 3) 框架柱 配筋 不 小于 Ф16。 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 根,且不应少于 6 根。 ( 4) 底层柱的最小配筋率:中柱 1%,角柱 %。 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mm,不应小于 50mm。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 5%。 ( 5)框架柱(长柱)构造配筋的柱纵筋均按间距 200mm 布置。 ( 6)框架柱因填充墙开门窗洞引起短柱的 箍筋 需 加密,可不必满足 %的配 箍 率。 其余短柱均应满足 %的配箍率要求。 框架柱因填充墙开门窗洞引起短柱指窗间墙宽度不大于 200 的情况。 ( 7)框架柱配筋时,应注意上下柱纵筋的协调,尽量避免上柱纵筋直径 全部 大于下柱纵筋, 出现 100%连接的情况。 ( 8) 四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底层柱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柱剪跨比不大于 2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 9) 连层柱的截面 宜控制在 H/15 左右 ,长细比不宜过大。 必须在图纸上注明 “连层柱的纵筋应注意连通 ,如需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 Ⅱ 级 ”。 由于连层柱在中间经常会有一道拉梁 , 此 时应注意柱箍筋加密。 剪力墙 : 9 ( hw/bw)≥ 8 时,按一般剪力墙构造要求设置边缘构件 , 5≤ ( hw/bw) 8时,对于 L 形、 T 形、 工字形墙(边缘构件为 YJZ、 GJZ) 仍 视为 一般剪力墙 ,否则为短肢剪力墙。 剪力墙的边缘构件设置示意图如下: 纯剪力墙结构 (一级剪力墙 , 非 9 度区 ) 1)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6。 2) A 级高 度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 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 箍筋 最小为 Ф8@150)。 3) B 级高度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 箍筋或拉筋按配箍特征值λ V= 控制。 4)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 5≤ ( hw/bw) 8 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 配筋率分别按照 %和 %,墙轴压比限值为。 3( hw/bw) 5 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 断面配筋率 %和一般部位 %的要求,箍筋 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 墙轴压比限值为。 ( hw/bw) ≤ 3 时,同 本 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 @100。 纯剪力墙结构 (二级剪力墙 )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 箍筋 最小为 Ф8@200)。 3)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 5≤ ( hw/bw) 8 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 %和 %,墙轴压比限值为。 3( hw/bw) 5 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 %和一般部位 %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 墙轴压比 10 限值为。 ( hw/bw) ≤ 3 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 @100。 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级剪力墙 )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构造边缘构件 设置详示意图, 箍筋 执行配箍特征值λ V= 的条文。 3)短肢剪力墙配筋 按如下要求配筋 :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 5≤ ( hw/bw) 8 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 %和 %,墙轴压比限值为。 3( hw/bw) 5 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 %和一般部位 %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 墙轴压比限值为。 ( hw/bw) ≤ 3 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 @100。 纯剪力墙结构 (三级剪力墙 ) 1) 加强层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 ,且不小于 6Ф14。 2)构造边 缘构件配筋率按 %,且不小于 6Ф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 Ф6@200)。 3)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 5≤ ( hw/bw) 8 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 %和 %,墙轴压比限值为。 3( hw/bw) 5 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 %和一般部位 %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 墙轴压比限值为。 ( hw/bw) ≤ 3 时,同本条要求,且箍 筋应全长加密 @100。 框架剪力墙结构 (三级剪力墙 ) 1) 所有 边缘构件配筋率按 % ,且不小于 6Ф14。 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执行配箍特征值λ V= 的条文。 2)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 5≤ ( hw/bw) 8 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 %和 %,墙轴压比限值为。 3( hw/bw) 5 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 %和一般部位 %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 墙轴压比限值为。 ( hw/bw) ≤ 3 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 @100。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 lc 和箍筋配箍特征值 λv 宜符合 高规 表 的要求,且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 8mm、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 100mm 和 150mm。 解释:对于 约束边缘构件, 无论阴影区或非阴影区, 其箍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时 不 应大于 100mm,二级时不应大于 150mm。 具体做法如下 :: (墙身钢筋间距满足上文时,做法 A可以;不满足时应采用做法 B) 剪力墙的墙身竖向钢筋不小于 Ф10@200,水平钢筋可以用 Ф8。 剪力墙暗柱的纵筋不小于 6Ф14, 非暗柱钢筋允许小于 Ф14。 11 次梁: 200 300 梁 箍筋不少于φ 6— 150(2), 单跨次 梁顶纵筋 . . . . 2. φ. 10. . ,并≥ . . . 1/4. . .梁底纵筋。 连续次梁顶纵筋架立 . . . . . . . . . . . . . . (2. . φ. 1. 0. ).。 . 悬臂梁:箍筋≥φ 8— 150(2), 底筋≥ . . . 2. φ. 12. .。 悬挑梁 及连阳台的中挑梁,其相邻内跨跨中配筋放大 5%。 长悬臂梁应进行裂缝、挠度计算。 9 度区尚应按抗震规范 条 进 行 竖向地震 复核计算。 楼板: 1)板筋 用 pkpm 计算 配筋。 2) 自动生成的图形,应注意校核,尤其是相邻板跨不同时板顶筋长度。 3) 板跨大于 3400 的板板底筋直径不小于 8mm。 4) 建筑周边及洞口边无相邻连续板的板边按简支边界条件计算板筋 (和剪力墙相接的除外 )。 其余按固端边界条件。 5) 分布筋详统一附注 (为φ 6@300)。 6) 支座筋长度 (从 梁边 起算 )按短跨 (净距 )的 1/4 设置 ,中支座取大跨的 1/4跨度, 7) 板底和板 支座 的 配筋为 构造配筋 时, 在附注中统一说明, 不必画于图中。 8) 高层建筑的加强层平屋面板 (平顶 )或阁楼层板 (斜顶 )厚度为 120mm, 设双向通长钢筋φ 10@200(Ⅲ级钢φ 8@200) ,斜顶的板式的住宅可只拉通短向。 9) 斜屋面板面设双层双向拉通筋 φ 8@180(Ⅲ级钢φ 8@200) ,在附注中统 12 一说明。 支座不足的设附加钢筋 @180. 10) 板上留洞,除特殊洞口需要在平面图中表示附加钢筋外,均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表示洞口附加钢筋。 伸缩缝、抗震缝与沉降缝 伸 缩缝 是针对楼 (屋) 面长度超过规范允许范围时,可采取的一种结构措施。 也 可以 通过 设置加强带、砼中掺入膨胀剂 (如 UEA、 AEA 等) 、 端部开间楼板设置通长面筋、 在梁板中沿长向布置预应力钢筋 等方法来控制 楼 (屋) 面砼的收缩裂缝。 以上几种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 可单独选用,也可综合选用。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 高规 表 定。 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结构不规则,不设防震缝。 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 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框架结构房屋 最小 计算 宽度 ,高度不超过 15m 的部分,可取 70mm;超过 15m的部分, 6度、 7 度、 8 度和 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 5m、 4m、 3m和 2m,宜加宽 20mm。 实际宽度不得小于 100mm。 ( 2) 框架 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 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 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 100mm。 一般18 层 ( 高度不超过 58m, 7 度设防 ) 框架 剪力墙结构房屋 的 防震缝宽度为 200m, 一般 32 层 (高度不超过 101m, 7 度设防 ) 剪力墙结构房屋 的防震缝宽度 为 250mm。 ( 3)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 4)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 5)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 6)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 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13 沉降缝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 ,设置 沉降缝。 实际设计时,应注意三缝合一。 三.异形柱框架结构 计算时, Satwe 信息中要选取 异形柱框架结构 一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