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低、中、高压按其压力( P)的分类标准如下: 燃气管道:低压: P〈 ;中压 B: P ≥ ,≤ ;中压 A: ,≤ ;次高压 B: P, ≤ MPa;次高压 A: P, ≤ MPa;高压 B: P, ≤ MPa;高压 A: P, ≤ MPa。 工业管道:无压(或自流): P=0;低压: P 0,≤ ;中压: P,≤ 10 MPa;高压: P 10 MPa。 14 地下管线的实地调查,专业管线权属单位应派熟悉管线情况的有关人员参加。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项目按表。 表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项目 注: 表中‚△‛为应调查项目。 部队、铁路、民航、港口及其它专用管线所需调查项目,参照本表规定执行。 仪器探测 探查地下管线应遵循如下原则: 从已知到未知; 从简单到复杂; 优先采用有效、快捷、轻便的方法; 管 线 类 别 埋深 断面 尺 寸 (管径 / 宽高) 载体特征 管线材质 管道流体性质 管块孔数电缆条数 附 属 设 施 权属单位 埋设年代 外顶 内底 压力 电压 流 向 给水 直埋 △ △ △ △ △ △ 排水 管道 △ △ △ △ △ △ △ 方沟 △ △ △ △ △ △ △ 燃气 直埋 △ △ △ △ △ △ △ 电力 直埋 △ △ △ △ △ △ △ 管块 △ △ △ △ △ △ △ △ 沟道 △ △ △ △ △ △ △ △ 通讯 直埋 △ △ △ △ △ △ 管块 △ △ △ △ △ △ △ 沟道 △ △ △ △ △ △ △ 热力 直埋 △ △ △ △ △ △ △ △ 沟道 △ △ △ △ △ △ △ △ 工业 直埋 △ △ △ △ △ △ △ △ 15 复杂条件下宜采用多种探查方式或方法互相验证。 物探方法和技术参数的选择,应根据探测对象、探查任务、地下介质条件、干扰因素等并经过方法试验确定,管线探测方法主要有电磁法、电磁波法。 也可用直流电法、磁测法、地震波法等。 不论选用何种物探方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被探查的地下管线与其周围地下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性差异。 被探查的地下管线 所产生的异常场有足够的强度,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并能从干扰背景场中清楚地分辨出被查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 探测精度达到本规程的 规定。 在现况调绘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下管线物理场条件,选用不同的物探仪器和方法对地下管线的隐蔽管线段进行仪器探测。 在现况资料不足或重要及复杂地段(如交叉路口等),应反复进行多次仪器扫描以确保管线无遗漏。 探查仪器,除应与方法试验所确定的方法相适应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有较高的分辨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被探查的地 下管线上有明显的异常信号,并能清楚地分辨出管线产生的异常场和干扰场。 满足本规程所规定的探查精度,并对相邻管线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16 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或磁矩有可选性,能满足测区探查深度的要求。 有多种发射频率可供选择,能满足不同探查条件的需求。 能观测多个异常参数。 轻便、性能稳定、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有良好的显示功能。 非电磁感应类专用地下管线探查仪应符合相应物探技术标准。 有快速定位、定深的操作功能。 结构坚固、密封性能好,能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并能在- 10176。 C 至+ 45176。 C气温条件 下和潮湿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每一测区开始探测前、新购仪器投入使用前、仪器经大修、长期停用重新投入使用前,必须对仪器的性能和各项指标按说明书的要求作全面检查,检查合格方能投入使用,每天作业前后,应对仪器作常规检查。 所使用的 测量 仪器必须 有 计量部门 的 年检合格证。 探查金属管线,宜采用磁偶极感应法或电偶极感应法。 探查非金属管线宜采用电磁波法(地质雷达)或示踪电磁法。 用电磁感应类专用地下管线仪测定管线平面位置的方法有极大值法和零值法,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极大值法,在无干扰电磁场的条件下也可采用零值法。 用电磁感应类专用地下管线仪定深时,方法有 直读法、比值法等,选用何种方法定深,一是应根据方法试验确定,二是 应根据不同仪器的特定观测系统采用相应的定深方法,有电磁波干扰的情况下一般不宜采用直读法。 17 定深的管线点,一般情况下应选在被查管线前后至少 4倍埋深范围内是单一的直管线,中间无分支或弯曲、且相邻平行管线之间的间距应大于被查管线埋深的 倍以上或其干扰能被有效抑制。 上述条件未能满足时,仪器的读数可作参考。 被查金属管线邻近有较多平行管线或管线分布情况较复 杂时,宜采用直连法、夹钳感应法、压线法或选择激发法等方式进行探查。 当允许采用直连法时,应把信号施加点上的绝缘层刮干净,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接地电极应布设合理,接地点上应有良好的接地条件。 采用夹钳感应法时,夹钳应套在被查管线上,保证夹钳接头通路。 当定深的管线点周围管线复杂、测深出现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宜直接开挖进行量测。 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查地下管线时,应使管线回路和收发系统的电磁波传递处于最佳耦合状态,保持最佳收发距离,使接收机既能接收到足够强的地下管线感应电磁场,又不受发射机一次场的干扰。 采用地质雷达对非金属管道进行探测时,应选用与探测对象的埋深和管径相匹配的发射频率和合适的接收天线;在一个探测点上应作两次以上的往返测量,以确认异常的可靠性;如探测对象无明显异常,应在该探测剖面前后作反复多次测量,以利于发现异常;对不明显的管线异常要进行开挖验证;要在探测点附近的已知管线上作雷达试验剖面用以确定介电常数和波速。 雷达探测工作结束后,应单独编写雷达工作总结报告,并附每条雷达记录剖面图和成果表 , 18 成果表中要有波速、双程走时、管线平面位置和埋深、同等地电条件已知管线的试验数据。 使用仪器探查隐蔽管线要严格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并在现场按附录 D地下管线探查记录表 规定的项目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和标注探查草图。 19 地下管线测量 一般规定 地下管线测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控制测量、已有地下管线测量、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 进行地下管线测量前,应搜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测量资料,并按现行《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缺少已有控制的地区,其基本控制网的建立也应按 《 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下同 )的规定执行。 地下管线测量工作必须以探查草图为依据,为保证各工序间顺利衔接, 外业工作 中的 物探与测量作业应密切配合。 地下管线测量 可以 采用解析 法,按数字成图的要求,以电子全站仪观测,电子手簿记录坐标和高程, 其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各项测量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持证计量部门年检合格并附合格证。 其检校及观测值的改正按现行的《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的有关规定执行。 测量成果应遵守规定的计算机文件数据格式 ,符合数据入库要求。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应以城市等级导线点或相应等级的 GPS 点和水准点为依据。 平面控制测量沿管线布设电磁波测距导线,高程控制宜布设水准线路,亦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20 当城市等级导线点缺乏时,可采用 GPS 测量方法加密,并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61— 2020的 节规定执行,高程采用等外水准方法测定。 图根控制宜按测区布设电磁波测距图根导线网,采用严密平差,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的规定。 其观测方法和布设要求按《城市测量规范》第四章有关规定执行。 电磁波测距图根导线不宜发展两次附合。 在一次附合导线点上可以采用电磁波双极坐标法加密图根点,但测距边不得超过 80m,不得以极坐标点再发展图根点。 其高程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 表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导线长度 (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 )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 ) 导线相对 闭合差 900 80 177。 20 1 177。 40 n 1/4000 注: n为测站数 采用 GPS RTK 布设图根平面控制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有效的观测卫星数≥ 5 颗;卫星高度角≥ 15176。 ; PDOP 值小于6; RTK 固定解应在稳定收敛至毫米级精度,并且信号稳定后开始观测记录,观测不得少于 2次,两次观测的坐标分量较差不应大于 10mm;可采用单基站或网络 RTK 的方式。 作为 GPS 加密控制点时,应至少保证相邻两点通视,并应使用电子测距方式直接校核所有 GPS RTK加密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控制点边长最大长度及相对精度应符合 表。 表 GPS RTK 控制点边长长 度及相对精度要求 21 控制点边长最大长度 (m) 控制点边长最短长度 (m) 相对精度 ≤ 250 ≥ 80 ≤ 1/4000 GPS 加密控制点的高程应使用水准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 GPS 加密控制点应埋设永久性的标石,或至少采用直径不小于 15 毫米、长度不小于 100 毫米的钢钉打入地面,标志顶部与地面平。 测距仪测距可采用单程测距,一测回读数较差在 1cm 内取中,并加测距仪常数改正,用垂直角进行斜距改平。 因地形限制电磁波测距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 边、总长度不超过 300米的支导线,水平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其他站水平角应分别观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和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大于177。 40″。 在实际作业中,允许在一次附合导线上采用具有两条定向边的电磁波双极坐标法加密图根点,极坐标边长不大于 100 米。 图根水准的布设按《城市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但线路长不得超过 4km,并不得采用只有一个已知点的闭合水准路线。 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必须采用双程测距。 仪器高和镜高均应采用钢尺进行量度,取至毫米。 其主要技术要求按表 的规定执行。 22 表 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 线路长度( km) 测距长度( m) 高程闭合差( mm) 限差 4 100 177。 10 n 注: n 为边数 垂直角观测测回数与限差应符合表。 表 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 级 测 回 数 指 标 差 垂直角互差 一次附合 DJ2 1 15″ DJ6 2 25″ 25″ 二次附合 DJ6 1 25″ 应采用经鉴定的平差软件进行控制测量的平面与高程的平差计算。 已有地下管线测量 经过探查的地下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其平面位置和高程应使用全站仪以导线串测法、极坐标法进行测量。 地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在采用导线串测法时,其精度和技术要求按本章第二节有关规定执行。 当采用双极坐标法时,测距边不得大于 150m,定向边宜采用长边。 地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个别特殊情况下,可采用GPS RTK动态测量方法, 但是高程必须采用图根水 准或者三角高程测量。 管线测量应按本规程第 条规定的测注项目对各种管线有关的地面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进行测定。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 23 为保持地下管线的现势性,对全市新建、改扩建(含市政维护)管线工程应进行竣工测量。 地下管线探测期间或其后新建、改扩建(含市政维护)的各种地下管线,应在覆土前按本规程有关规定进行竣工测量。 当难以在覆土前进行竣工测量时,应将管线点位置准确引到地面上,在实地量测管顶或管底埋深,并做出标志和填写点位明细表,待以后还原点位 再进行测量。 新建、改扩建(含市政维护)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应直接施测管线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同时应提交竣工管线测量计算机数据文件。 当由工程承建单位提交管线竣工图时,应按 数据 建库的要求,提交相应的管线数据图形电子文件和数据库文件。 新建、改扩建(含市政维护)地下管线点平面坐标与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 数据 建库的要求执行。 24 地下管线数据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