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江苏教育版内容摘要:
亮的圆缺来代表人的离合。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闵捷)“咏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适逢中秋,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赵仁(王加圭)教授,请他专门就中国古诗中的咏月诗进行了一番解读。 赵教授说,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 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 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 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 《 水调歌头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第三是 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 ,比如张若虛的 《 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比如李白的 《 玉阶怨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 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赵教授认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月迹江苏教育版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有效转化后进生的途径与方法
四年级 315 72 男生 65 女生 35 五年级 303 87 男生 女生 调查发现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原因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二)、学校原因 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月球上有水吗北师大版
调查结果. • (1)计算每种看法的女同学人数占全体女生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 认为“有水” 认为“没有水” “不知道” 合计 百分比 25% (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认为“有水”: 360 0 25%=90 0 认为“没有水”: _______________ 认为“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 (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 __统计图 有水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