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内容摘要:

得 小于。 当采用分体空调时,空调室外机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并避免气流和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室外机的搁板的设计应符合附录 C 的规定。 当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其集热器位置应保证 有符合规定的有效日照时数,且确保安装构造安全可靠。 平屋面宜采用种植屋面,外墙可采用墙体垂直绿化。 屋面和外墙宜采用浅色(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不大于 )饰面材料。 外保温外墙的内墙面粉刷材料宜采用粉刷石膏砂浆或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专用保温抹灰砂浆。 8 5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表。 其中: 1 外墙的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应考虑结构热桥的影响,取各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 Kmi与平均热惰性指标 Dmi。 2 分户墙、分 隔采暖空调与不采暖空调空间隔墙的传热系数,应取其主体部位与梁柱、剪力墙等热桥部位的平均传热系数 Kmi( i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分户墙或隔墙)。 3 A区当屋面和外墙外表面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 ,应将表中屋面和外墙 D的限值乘以 ;当屋面和外墙外表面饰面材料为反射涂料且ρ<,应将表中屋面和外墙 D的限值乘以。 不同朝向外窗(包括通往开敞空间门的透明部分)的窗墙面积比、外窗玻璃可见光透射比( Tv)限值应符合表。 表 不同朝 向外窗的窗墙面积比及玻璃可见光透射比限值 气候 分区 建筑 层数 外窗 朝向 窗墙 面积比 可见光 透射比 建筑 层数 外窗 朝向 窗墙 面积比 可见光 透射比 A区 > 3层 南 ≤ ≥ ≤ 3层 南 ≤ ≥ 东、西 ≤ 东、西 ≤ 北 ≤ 北 ≤ B区 南 ≤ ≥ 南 ≤ ≥ 东、西 ≤ 东、西 ≤ 北 ≤ 北 ≤ 注: 楼 梯间、外走廊及一层公共单元的透明外门窗不按本表规定执行。 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外窗(包括通往开敞空间门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 A区综合遮阳系数(夏季)不应超过表。 当外窗为凸窗时,其传热系数应将外窗的传热系数规定的限值乘 ;计算窗墙面积比时,凸窗的面积应按洞口面积计算。 9 表 外窗的传热系数与综合遮阳系数(夏季)限值(暂定) 体形系数 外窗朝向 窗墙面积比 Awd/Aw 传热系数 K [W/(㎡178。 K) ] A 区综合遮阳系数 SCw 南 /北 /东、西 S≤ 南、北、东、西 Awd/Aw≤ ≤ ≤ —— /≤ Awd/Aw≤ ≤ ≤ ≤ ≤ Awd/Aw≤ ≤ ≤ ≤ ≤ 南 Awd/Aw≤ ≤ ≤ S> 南 Awd/Aw≤ ≤ ≤ ≤ ≤ 北、东、西 Awd/Aw≤ 注: 1 当屋面保温层设置在坡屋面底部的阁楼楼板上时,坡屋面上的顶窗和天窗无热工性能要求。 2 楼梯间、外走廊及一层公共单元的透明外门窗不按本表规定执行。 10 表 — 1 不同体形系数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暂定) 部 位 建筑物体形系数 S S≤ < S≤ < S≤ < S≤ < S≤ < S≤ 传热系数 K ,热惰性指标 D 屋面 (注 1) K≤ ,D≥ K≤ ,D≥ 墙体 (注 2) 外墙 南北朝向建筑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 Dmi≥ Kmi≤ ,Dmi≥ Kmi≤ , Dmi≥ Kmi≤ , Dmi≥ 东西朝向建筑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Dmi≥ Kmi≤ , Dmi≥ Kmi≤ ,Dmi≥ Kmi≤ , Dmi≥ Kmi≤ ,Dmi≥ 凸窗的顶板、侧墙板 K≤ , D≥ K≤ , D≥ 不允许 凸窗的底板 K≤ 不允许 分户墙;分隔采暖空调与不采暖空调空间的隔墙 Kmi≤ Kmi≤ Kmi≤ 楼板 (注 3) 分层楼 板 K≤ K≤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K≤ K≤ K≤ K≤ 封闭式不采暖空调架空层的顶板或楼板,与公共建筑直接衔接的楼板 K≤ K≤ (居室下部为车库的楼板) 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顶板 K≤ K≤ 门窗 通往封闭空间的户门 K≤ 通往开敞空间的户门 K≤ 阳台门下部的门芯板 K≤ K≤ K≤ 外 窗 按表 的规定限值 注: 1 含出屋面楼梯间、电梯机房、顶窗(老虎窗)的屋面和楼层之间开敞式架空层的楼面。 2 外墙包括出屋面楼梯间和电梯机房外墙,开敞式架空层中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的外墙,坡屋面顶窗的外墙,封闭式架空层、半地下室、架空地面的外墙;分户墙包括学生及职工宿舍的分室隔墙;不采暖空调空间包括楼梯间、电梯间及管道井、储藏室、厨房和卫生间、车库、独立走廊等。 3 分层楼板含保温坡屋面底部不住人阁楼的楼板;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含底层非封闭式架空地面(地面以下外墙设有通风百叶 窗)的地板;封闭式不采暖空调架空层的楼板,指楼层之间封闭架空层的楼板,还包括封闭式架空地面(地面以下外墙无通风百叶窗)的地板。 1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墙的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应考虑结构热桥的影响,取各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 Kmi 与平均热惰性指标 Dmi,其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D 的规定; 2 屋面和外墙外表面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应从本标准附录 E 中选取。 3 当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满足本标准 条的要求,但热惰性指标 D≤ 时,应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第 条来验算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隔热设计要求。 4 对于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的项目,楼板的传热系数应满足本标准 条的规定;对于土建、装修分别设计的项目,楼板的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 条的规定对装修设计提出要求。 5 窗墙面积比 应 按建筑开间 (轴距离) 计算 ,且 窗墙面积比应按本标准附录 F 条的规定计算。 6 当垂直 活动外遮阳 设施的遮阳系数≤ 时,可将对应外窗的传热系数的限值乘以 后做为限值采用。 7 外窗 的遮阳系数( SC)应按窗玻璃遮阳系数( SCg)与窗玻璃窗洞面积比( Ag/Awd)的乘积计算。 常用门窗的遮阳系数、窗玻璃窗洞面积比可从本标准附录 G中查取。 8 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 SCw)应按外遮阳设施的外遮阳系数( SD)与窗的遮阳系数( SC)的乘积计算。 外遮阳设施的外遮阳系数 SD 值应从本标准附录 H中查取。 外窗(含外门透明部分)传热系数、窗玻璃遮阳系数、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应按《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 JGJ/T 1512020 的规定计算,工程设计可根据实际尺寸从本标准附录 G中选 取(含门芯板传热系数)。 东、西向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外遮阳系数 SD 不应大于。 建筑物 1~ 6层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71062020中规定的 4级; 7层及 7层以上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该标准规定的 6级。 屋面和外墙的热桥部位,应做保温断热处理。 保温断热处理后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满足表。 DB42/559— 2020 12 表 热桥部位的传热系限值(暂定) 气候分区 热桥部位 传热系数 K [W/(㎡178。 K) ] D≤ < D≤ < D≤ D> A 区 屋面 ≤ ≤ ≤ ≤ 外墙 ≤ ≤ ≤ ≤ B 区 屋面 ≤ ≤ ≤ ≤ 外墙 ≤ ≤ ≤ ≤ 当坡屋面下部为不住人阁楼时,屋面保温层宜设置在阁楼楼板上。 当保温层设置在阁楼楼板上时,屋面的保温隔热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阁楼上的上人检修孔的周边 和顶面应采用屋面保温层或热阻值相当的其它保温层包裹,其活动盖板中应包裹与屋面保温层热阻值相当的保温层。 2 屋面保温层应沿檐口处的屋面梁(含墙)内侧面上翻至斜坡屋面板板底面。 3 外墙外保温系统应做至檐口处瓦底面(含檐沟的屋面梁侧面)。 4 当外墙采用内保温做法时,自屋面梁的底面标高(包括门窗套上口)至屋面板檐口顶标高部分(含檐沟内屋面梁侧面),应设置与内保温系统相同的外保温层或热阻值相当的其它外保温层。 5 屋面保温层无热惰性指标要求。 非透明幕墙的 金属主龙骨应采用离墙(包括外墙外保温保护层面)悬挂构造。 非透明幕墙各部位墙体的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 C第。 封闭阳台的围护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封闭阳台与连通房间之间设有符合本节第 、 、 、 相应规定的外墙和门窗时,封闭阳台上的楼板、栏板及栏板上的外窗,均无热工性能和气密性要求; 2 当封闭阳台与房间直接连通时,封闭阳台上的外围护结构和楼板应分别符合本章相应条款的规定。 13 6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 能设计 一般规定 采用集中供暖、集中空调系统和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对每个房间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项逐时冷负荷进行计算。 供暖、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环境保护、投资条件及运行费用,经技术经济分析综合论证后确定。 采用集中供暖、集中空调系统时,冷热源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等。 不应采用直接电热供暖设备或装置,不应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供暖和空调系统的热源。 采用集中供暖、空气调节 系统时,应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装置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装置。 供暖 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 集中供暖系统,采用散热器供暖时,供回水温度宜按 75℃ /50℃设计,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 20℃;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时,供水温度宜采用 35℃ ~45℃,不应大于 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 10℃,且不宜小于 5℃。 室内供暖系统宜采用垂直双管系统或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循环双管系统,也可采用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所采用的制式应能保证进行分室温度调节。 采用散热器供 暖时,每组散热器进水管上应安装温度调节阀,且宜安装恒温控制阀。 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涂料。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 DB42/559— 2020 14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室内供暖系统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应采取措施使设计工况时各并联环路之间(不包括共用段)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 15%。 管道敷设在管沟、管井、技术夹层、阁楼及顶棚内等导致无益热损失较大的空间内或易被冻结的地方时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