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林木采伐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讲座内容摘要:

明显、面积 公顷以上的 小班 ,采用 1: 10000 比例尺的地形图实地调绘伐区范围,内业时录入计算机求算面积。 影像图区划 :利用小于 5 米分辨率的近期航空影像或卫星影像,影像上能明显解译需要调查伐区的边界,可直接在影像图中区划伐区小班界,内业时录入计算机求算面积。 GPS 测量:面积 公顷以上的 小班 , 采用 定位误差小于 10米的 GPS 进行小班面积测量。 根据小班周界是否通行情况,采取航点法或航迹法测量。 综合测量:对地形图或影像图中明显的伐区边界部分,可在图中直接区划,对图中不明显的边界部分,可使用 GPS 定点测量法进行测量,内业时,在计算机 中进行小班界闭合处理与求算面积。 第二十条 蓄积调查 (一)调查精度 蓄积调查精度 90%以上。 (二)调查方法 全林实测法:皆伐、择伐、渐伐、更新采伐和抚育采伐伐区面积在 公顷以下,采用全林实测法。 标准地(行、带)法;伐区面积在 公顷(含 公顷) 17 以上,每木检尺工作量太大时,采用标准地(行、带)调查法。 在具有代表性(不同坡位、不同林木密度、不同林木高度)的地段设置面积大于 400 平方米的标准地。 标准地形状有方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标准行( 2 行以上)、标准带(带 宽 10 米以上)等,野外调查时,应根据地形、地貌、林木种植和分布情况的不同,以保证调查精度,减少野野外调查工作量为原则,选择设置适宜形状的标准地。 标准地设好后,应对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按径阶分类登记,测量各径阶平均树高或采用树高曲线法计算各径阶平均树高,查二元材积表和出材率表计算林木采伐蓄积量和出材量,推算小班蓄积量及出材量。 标准地数量要求: 1 公顷以下设 2 块,以后每增加 2 公顷增设 1块标准地。 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在确保蓄积量、出材量调查精度的前提下,可酌情减少标准地设置数量。 角规调查法:对皆 伐面积 公顷以上者,每木检尺工作量太大时采用;或采取伐区简易调查设计时采用,非皆伐伐区调查不能采用角规调查法。 采用角规调查法需在具有代表性(不同坡位、不同林木密度、不同林木高度)的地点设置角规测量点,用断面积系数 的角规进行控制检尺(即对进入角规测量范围的树木,要分别量测胸径并记录),测定各控制检尺树木(对应径阶)平均高,查《海南省林业主要树种常用数表》中的形高表和出材率表计算每公顷采伐 18 蓄积量和出材量,根据角规样地平均每公顷采伐蓄积量和出材量推算小班采伐蓄积量及出材量。 角规点数量要求:采伐 面积 1 公顷以下设 3 个,以后每增加 公顷增设一个角规点;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在确保蓄积量、出材量调查精度的前提下,可酌情减少角规点设置数量。 平均木调查法:农垦系统橡胶林截干后萌芽分枝多,风折木多,小班总株数档案齐全,可采取平均木调查法进行调查,具体调查方法如下: ⑴选择样木: 在 拟采伐的小班内,选定有代表性若干行的橡胶树(以下简称样木行)作为样木。 ①坡度< 5度采用十字定标的平地橡胶园 (小班 ),按短行方向 (宽度方向 )选定样木行; 坡度≥ 5 度的山地 橡胶园 (小班 ),按斜坡方向选定样木行。 ②以小班内最中间一行为中心行,由中心行向两侧分别每隔 3 行选定一行。 ③每个小班选定样木行的数量不应少于 8 行,而且能检尺的样木总株数不少于小班现存总株数的 10%。 ⑵单株样木出材量调查:对样木行的每株样木按主干和分枝进行分段检尺,测量每段原木长度及围径(或直径),查《橡胶原木材积表》确定每段原木的出材量。 然后,将每段原木出材量相加,得出整株样木的出材量。 ⑶平均样木出材量计算:将全部样木的出材量相加,除以检尺样木总株数,得出平均样木出材量。 19 ⑷小班蓄积量计算:以平均样木出材量乘以小班现存总株数(包括非 正常树不检尺的样木),得出小班总出材量。 以小班总出材量除以综合出材率,得出小班总蓄积量。 (三)测树 胸径测量 ( 1)全林实现法、标准地调查法和角规调查法的胸径测量 检尺起测直径为 5厘米,以树干离地面 ,采用钢围尺检尺,量记至 厘米。 对于特殊样木检尺要求如下: ①分叉木:胸高以下分叉的树木,按达到起测直径的分叉株数分别检尺;胸高以上分叉按一株检尺;恰在胸高处分叉,可向上移按达到起测直径的分叉株数检尺。 ②断干木:除农垦农场橡胶林外,其它树种断干部分的 长度达树高一半以上不检尺,否则应检尺。 ③倾斜木:以树木根部中心点为准,根部中心点位于标准地内检尺,否则不检尺。 ④倒木:倒地存活未死的树木检尺,倒地已死的树木不检尺。 ⑤胸径处非正常生长木:检尺位置因割脂、割胶、剥皮或生长异常(如长栉、疱、板根等),可向上移至正常处检尺。 根据每木检尺数据,用断面积平均法计算林分平均直径 )/( 2 nDD i。 ( 2)农垦系统橡胶树树干直径测量 20 树干直径可用皮尺、钢卷尺直接量取 ,或量取相似粗的参照物推定。 ①样 木主干高度< < 38厘米(直径 厘米)的断干木,不作为检尺样木。 ②从地面至尾围径 38 厘米 (直径 厘米 )的原木为主干原木,样木主干直径从离地面 米处量取。 ③从主干分枝点向外至尾围径 38厘米 (直径 )的原木为分枝原木,分枝直径从主干分枝点向外 米处量取。 树高测量 ①径阶实测法:分别径阶选择树高接近平均树高的树木 23 株进行测高,取平均数作为径阶平均树高。 ②树高曲线法:相对树高曲线是为了使用二元材积表计算林木材积时,以提高单株木材积或林分蓄 积量测量精度,减少样地调查每株样木树高测量工作量,大大提高野外调查工作效率而研究开发的。 野外调查时,在完成样地每木检尺,计算出样地平均胸径后,再选取45 株平均木测量树高,即可使用相对树高曲线模型计算出每株检尺样木的树高估计值。 具体计算方法见《海南省林业主要树种调查数表》中“相对树高曲线”。 农垦橡胶林采取分段测量原木长度方法(平均木调查法)计算出材量和蓄积量,不需测量整株树高。 (四)皆伐调查 21 根据伐区面积大小, 公顷以下的伐区,采取全林实测法;对面积 公顷以上的伐区,根据以上标准地调查法各 种适用对象,选择适宜的标准地形状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或采用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法。 (五)择伐、渐伐、抚育采伐调查 面积 公顷以下伐区 (含 公顷 ),采用全林实测法。 要求全林每木检尺,对每株采伐木进行挂号标记,登记时分别采伐木、保留木记载;测定各径阶树木平均高或采用树高曲线法计算各径阶树木平均高,查二元立木材积表和出材率表计算小班总蓄积、采伐蓄积及出材量。 面积 公顷以上伐区,逐株落实采伐木确有困难时,可采用标准地调查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标准地,在标准地内依照上款全林实测法进行调 查。 根据标准地调查情况,推算小班总蓄积、采伐蓄积和出材量。 标准地数量要求不少于 2 块,标准地总面积要求人工林不少于小班面积的 2%,天然林不少于小班面积的 3%;在所设置的标准地中,选择 23 块有典型代表性的标准地,作为采伐作业时技术人员选择采伐木的参照模式。 (六)蓄积量计算 全林实测法 小班蓄积量 =∑(径阶检尺株数径阶单株材积) 标准地调查法 标准地蓄积量 =∑(径阶检尺株数径阶单株材积) 22 标准地平均蓄积量 =∑单个标准地蓄积量247。 标准个数 小班蓄积量 =(小班面积247。 标准地面 积)标准地平均蓄积量 角规调查法 单个角规点蓄积量 =∑(径阶断面积径阶形高值) 角规点平均蓄积量 =∑单个角规点蓄积量247。 角规点个数 小班蓄积量 =角规点平均蓄积量小班面积 因我省现未编制松树类、阔叶树、橡胶树形高表,在采用角规测树计算林分蓄积量时,有形高表的树种(桉树类、木麻黄、相思)按形高计算林分蓄积;没有形高表的其它树种按实验形数计算林分蓄积量。 计算公式如下: ( 1) 采用形高计算:蓄积量 =角规断面积形高 ( 2) 采用实验形数计算:蓄积量 =角规断面积(树高 +3)实验形数 实验形数 : 松树类 、杉木 、阔叶树 (含天然阔叶树和人工阔叶树、橡胶树)。 平均木调查法 平均样木出材量 =∑单株样木出材量247。 检尺样木总株数 小班 出材量 =平均样木出材量小班总株数 小班蓄积量 =小班出材量247。 出材率 (七)出材量计算 出材率确定方法依据本规定“第十三条”执行。 全林实测法 23 小班出材量 =Σ(采伐木各径阶蓄积量径阶出材率) 标准地调查法 标准地出材量=Σ(采伐木各径阶蓄积径阶出材率) 标准地平均出材量 =Σ单个标准出材量247。 标准地个数 小班 出材量=(小班面积247。 标准地面积)标准地平均出材量 角规调查法 单个角规点出材量 =Σ(角规点各径阶蓄积量径阶出材率) 角规点平均出材量 =(Σ单个角规点出材量)247。 角规点个数 小班出材量 =各角规点平均出材量小班面积 平均木调查法 平均样木出材量 =Σ单株样木出材量247。 检尺样木株数 小班出材量 =平均样木出材量小班总株数 第二十一条 伐区生产工艺设计 (一)采伐方式确定:根据森林经营目的、林分特征、树种更新特点及经济条件,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方便木材生产的要求,因林因地制宜地选定 采伐方式,不能为追求木材产量而改变采伐方式。 (二) 采伐强度设计:非皆伐伐区的采伐强度包括蓄积量和株数, 应根据不同的采伐方式要求,确定合理采伐强度。 对小班内所确定的采伐木应作标记,确保伐后林分郁闭度。 对抚育采伐还应确保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小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 24 (三)采伐工艺设计:要求做到定向伐木,保证安全,保护好母树、幼树、保留林木及珍稀树种,严格控制伐桩高度,树木伐桩高一般不超过 10 厘米。 (四)集材方式确定:根据采伐单位生产技术水平和伐区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集材方式,用一种集材方式不能完成集材作 业时,可设计几种集材方式, 进行接力式集材。 集材方式分为: 机械集材:包括拖拉机集材、索道集材等; 自然力集材:包括滑道集材、水力集材等; 人力集材:包括人力板车集材、人力肩扛集材等。 (五)道路、楞场和集材道设计:根据伐区地形地势特点,设计必需的道路、楞场和集材道。 道路以人行道或板车道为主。 集材道应离开河道、缓冲区、禁伐区,并尽量建在山脊上, 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上坡集材,严禁在山坡上修建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滑道。 楞场最大面积不超过 900 平方米。 (六)伐后伐区恢复 措施:对采伐残留物和造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能利用的枝丫及其它剩余物必须运离山场加以利用,每公顷丢弃木材不得超过 立方米。 对不能利用的剩余物则根据伐区地形状况和更新要求选择归堆、归带、散铺等适宜方式进行清理。 对可能发生冲刷的集材道和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地段,要采取防护 措施;不再利用的道路和临时性原木桥涵等,予以关闭或折除;楞场 木材剩余物必须清理干净,疏松土壤以恢复地力。 25 第二十二条 采伐更新及伐后管理措施 伐后更新方式分人工更新、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更新方式。 (一)人工更新:设计造林方式、更新造林树种、造林密度、植株配置、整地方法、造林季节、幼林抚育措施等。 (二)天然更新:提出封育对象、年限、管护措施等。 (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提出封育与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措施。 第二十三条 资料整理 (一)伐区设计图 采用罗盘仪实测面积时用大于 1/5000比例尺成图;采用 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调绘面积的,复印相关部分或剪接成图,或使用计算机制图。 伐区设计图上除反映伐区位置、四至界线、林分类型、年龄、优势树种、小班号、采伐面积、采伐蓄积、出材量注 记等主要内容外,还应尽可能反映周围主要地形地物、林相、交通集材等情况,必要时可作适当的文字说明。 其注记形式如下: 小班号 — 优势树种 — 年龄 ───────────── 采伐面积 — 采伐蓄积 — 出材量 (二)伐区调查设计表 伐区采伐设计表:以小班或伐区为单位,外业调查填写林种、优势树种、林龄、起源、郁闭度、采伐类型、采伐方式、采伐强度、更新情况等。 伐区号按乡 (镇、场 )统一编号。 26 伐区调查设计汇总表:对伐区内多个小班进行列表汇总,方便查看。 择伐、渐伐、抚育采伐林分变化情况汇总表:对采取择伐、渐伐、抚育采伐的多个小班进行列表汇总,方便查看。 伐区标准地林木检尺调查汇总表:对每个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