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的预算与控制内容摘要:

和逻辑检查,使成果成为能反映施工和管 理水平特征的资料。 然后用适当的控制标准与整理的资料相比较,并结合实际施工和管理中的情况,撰写出施工成本统计分析报告,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落实报告中的措施。 即对报告中成功的经验进行广泛地推广;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及时地监督改正。 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 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标准。 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标准是以施工承包合同中的施工成本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 由于这套标准以合同为基础,适用性较强,在很多项目管理中被使用。 合同价作为限制成本价,经常被切块或按工序进行分解,以切块价和工 序单价为各施工队和部门的承包指标。 这种倒逼的方法将施工成本控制在一个 “ 封闭 ” 的范围内,迫使各核算主体都自觉地采取适当的手段降低单位施工成本。 但由于市场恶性 竞争或施工企业投标中熟练使用一些技巧 (如不平衡报价 ),使整个合同中或某些单价的施工成本低于施工企业相应的实际施工成本,造成核算主体在施工和管理方面虽然付出极大的努力,可承包指标却是一个无法降到的目标。 这种情况下合同施工成本作为标准发挥的作用将极其有限。 为此,一些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即对施工承包合同进行综合评价和单价平衡,以调整后的可行价作为实际施工成本控制的标 准(这种做法有时会造成较大的工作量 )。 预算定额控制标准。 预算定额控制标准是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统一预算定额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 由于它反映的是本行业的平均水平,即使施工企业在投标和项目管理时对其作出一定调整,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具体单位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般来讲,当前的市场竞争价大大低于预算定额编制价,纯粹按照预算定额水平作为标准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但是,我国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专业的咨询 市场还不够发达,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定额是国家对工程造价合理与否判断的重要依据,建设单位也必然以此来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对一些施工承包合同价低于成本价或大大高于市场价,而施工企业又没有可参照的企业定额的合同工程,将不得不选择预 算定额作为施工成本控制标准。 所以,一些施工企业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予以调整,以调整后的实物消耗量作为控制标准。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变革时期的客观情况,但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在大型施工企业中这套控制标准正逐步被企业定额所代替。 企业 实物消耗控制标准。 企业实物消耗控制标准是以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编制出的实物量消耗定额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 企业中标后,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物量定额对合同价进行调整,并以此标准对项目总的盈亏情况和单价盈亏情况予以评价,将其作为各施工队和部门盈利或减亏的承包依据。 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在项目管理和投标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利水电建筑承包市场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迈进,也说明了项目管理和企业决策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 但是,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的编制是一项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涉及范 围广、技术条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作保障,并不是一般中小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能够做好的。 5. 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编制适用的企业定额。 以企业定额来进行工程造价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投标市场竞争对施工企业的客观要求。 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是企业定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自身的水平上充分考虑了人的积极因素,在施工强度、质量以及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方面规定所能达到的标准。 编制先进而又可行的工时 (工日 )、材料单位耗量、台时 (台 班 )等项消耗定额,是成本计划,考核、分析施工消耗水平的重要依据。 有了定额,才能据以审核各项消耗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不必要的施工消耗,因此,规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随着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所以,为了准确掌握企业的竞争实力,施工企业必须及时地对内部定额进行修订,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加强材料管理。 材料费 (含配件 )是工程造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材料费的控制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 要内容。 凡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以及不同核算主体间的内部转移,都要经过清点和填制必要的凭证,并经一定的审批手续,以防止乱领、乱用。 施工现场的材料物资要按规定及时地盘点、清查,防止积压浪费、变质和贪污盗窃;严格按施工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施工,尽量避免由于施工不当造成工程质量缺陷,从而减少返工的 材料费损失;另外,材料的质量管理也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 材料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进入工地,坚决杜绝因使用不合格材料而造成返工和增加补救措施费用。 制定健全可行的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 记录是反映施工和管理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消耗分析和施工索赔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成本控制最基础的工作。 所以必须为原始记录提供健全可行的技术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 记录人员要与合同、技术、施工、劳资和设备等部门充分协调,认真制定科学易行、讲究实效的原始记录技术保障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