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笔记及教师招聘考试热点知识总结内容摘要:
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中国的孟子,古代内发论的代,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二)、外铄论 中国的荀子,性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 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人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1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质(作好因材施教工作,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 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 ——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 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成熟 —— 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教育 ——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教育对人的潜能发掘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 特性。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的教学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5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具体作用表现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第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a,教育目的 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c,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第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四,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基础上 ■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同时也是根本途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目的体现的基本精神是: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6 ■能不能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77 具有思想感情 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既是教 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社会地位 身份: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权利:人生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与荣誉权 受教育权: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义务:受教育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教师职业 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本质,教师的根本职责 教师职业的特点 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多样化 17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 特殊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质有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另外学生在成长中除了受教师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影响) 独特的创造性 鲜明的示范性 显效的长期性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a,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b,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 c,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d,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 b,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c,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教育研 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素养 a,优秀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 b,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a,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精神 d,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8 师生关系理论模型研究 目前流行的现代师生关系模式主要有两种:相互作用模式和社会体系模式 学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建立教师威信 善于同学生交往 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将课程应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简单的说就是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约 课程的基本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 19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而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制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培养目标: 它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到的。 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 总的来说,课程设计就是一 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列化活动。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合目的性 合科学性 合发展性 教学计划的概念: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指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 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少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文本部分构成。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重要标准。 教材又称为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者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进一部具体化。 20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注重适用性 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兼顾同一年级的各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学科各个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 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课程评价是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学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课程评价的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围绕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的) 目的游历 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笔记及教师招聘考试热点知识总结
相关推荐
二、教材分析: 、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 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 性质和任务。 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脑维护和文件处理中的问题而感到自豪,并且能将我的专业课知识应用的淋漓尽致而觉得骄傲。 我做事认真踏实,刻苦勤奋,尽管公司老板一次又一次地肯定和表扬我,但我知道我的技能操作知识还不够过硬,实际工作能力比其他同事逊色。 在实践过程中,让我亲身体验到从事电脑硬件市场工作的艰苦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 次的实践生活,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收获: (使用请双击 此处
在校情况,做好沟通记载,内容真实。 没有按照规定家访,或达不到规定人数的,扣 2分。 (每学期结束后,各个班级学生家访率达 100%,其中: 重点对象 包括 学困 生、留守生,单亲家庭学生等家访率达 100%,其它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电话家访、邀请家长到校等形 式进行家访)。 ( 6) 测试( 10 分) : 按照规定组织考试,考试组织严密,考风考纪 良好,无舞弊现象发生。 并抓好质量分析工作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要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 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应该储备能量,增长能力。 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心境
行爱心捐赠,并交纳“特殊党费”等。 其次,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关心学生成长。 (一)积极参加教研工作。 过去的一年,学校经历了由企业向地方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学校为了让教师更加适应地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研工作中推出了许多新招。 本人作为一 般教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利用上课之余,积极认真的去努力完成,如青年教师的“七个一”,以及新课程下新教材的相关东西等。 (使用请双击删除页眉文字)
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 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以锐意创新的精神、正确的学科价值观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 学会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状态,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