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册内容摘要:

照片 19 容易发生 滑坡的地貌 11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在滑坡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 生浮托力等。 地下水对滑面(带)的软化最易诱发滑坡。 照片 110 电站前池渗水诱发 滑坡 (四)诱发滑坡的外界因素 诱发滑坡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和浸泡及冻融作用等;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库塘或水渠渗漏、矿山开采等。 不利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叠加,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图 16)。 图 16 人类活动与滑坡 12 (五)滑坡发生前兆 滑坡发生之前,可能出现以下前兆: 山坡 上出现裂缝 ,裂缝由窄变宽、由少变多、由断续变连贯。 图 17 斜坡地表出现裂缝,斜坡上的建筑物墙壁也发生开裂 照片 111 强降雨 诱发滑坡 (楚雄) 照片 112 冻融作用 诱发滑坡 (镇雄) 照片 113 开挖坡脚 引发滑坡 照片 114 引水渠渗漏引发滑坡 13 坡脚出现隆起(上凸)现象。 山坡上的建筑物发生拉裂、错断、歪斜。 岩(土)体不断出现小规模坍滑。 有岩石开裂或剪切挤压的声响。 山坡下部或坡脚处泉水(井水)突然干枯或水位忽高忽低,水质由清变浊等。 照片 115 滑坡出现裂缝导致池塘水位明显下降 观测资料显示水平位移或垂直位移量明显增大。 山坡上的树干朝坡下弯曲(俗称“马刀树”,图 18),说明山坡长期处于缓慢滑动状态。 山坡上的树木东倒西歪, 像 一群 醉汉 (俗称“醉汉林”,图 19),说明山坡曾经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剧烈滑动,且滑动时间不很久远。 滑坡是否发生,不能靠个别现象判定。 发现某种前兆时,应尽快对山坡进行仔细 图 18 马刀树 图 19 醉汉林 14 查看,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六)滑坡发生过程 不同类型的滑坡,从孕育到形成都大概经历山坡上出现裂缝、蠕动变形、快速滑动、逐渐稳定 4 个阶段 (图 110)。 图 110 滑 坡 发生的过程 三、泥石流 (一)一般定义 在降水、库塘溃坝或冰雪突然大量融化等因素作用下,在沟谷中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树木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俗称走蛟、出龙 或 蛟龙等。 15 图 111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二)泥石流的主要类型 按流域地貌形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型:沿狭长状沟谷形成,泥石流规模通常较大。 山坡型:沿山坡坡面形成,沟短坡陡,泥石流规模小。 图 112 沟谷型泥石流 16 图 113 坡面型泥石流 (三)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泥石流突然爆发、来势凶猛 ,沿陡峻山沟奔腾而下,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 危害特点上兼具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双重特征,但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严重。 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所到之处,冲毁、淹没、掩埋房屋、农田和各类基础设施,经常造成群死群伤、村毁人亡的灾难。 照片 116 贡山县东月谷泥石流冲毁沟口选厂 17 照片 117 2020 年 8 月台湾小林村泥石流造成约 400 人被掩埋 对交通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毁坏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卷走路 上过往车辆和行人。 照片 118 泥石流冲毁桥梁、掩埋汽车(巧家)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电站厂房、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积水库、淤塞河道和灌渠等。 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冲毁工矿建筑、造成停工停产,甚至导致矿山报废。 (四)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形成泥石流灾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大量松散堆积岩块、泥土等固体18 物质(物源条件)。 二是有一定落差的沟道或山谷,易于物质流动的地形地貌(地形条件)。 三是遇有强降雨导致大量来水(水动力条件)。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床和岸坡上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沿岸崩塌滑坡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工程活动在沟谷内的弃土弃渣,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地形地貌条件:沟谷上游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有利于水向主沟道汇集,形成一定的搬运能力;沟谷中游沟道狭窄、纵坡降大,有利于泥石流向下游快速流动;沟谷下游出山口处地形开阔平坦,常成为泥石流物质淤积之地。 水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可以短时间内在沟道中形 成湍急洪流,成为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 冰雪消融引发的泥石流在我省较少见;一些设防标准低或未经正规设计或管理不善的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时有发生;局地性暴雨多发区的季节性河流或沟谷,在我省发生的泥石流数量最多、危害最重。 云南省还有一种常见滑坡 — 泥石流链式地质灾害,要引起高度关注。 即在一条物源并不丰富的山沟,由于暴雨诱发上游岸坡滑坡,大量滑坡物质阻塞沟道形成短暂堰塞湖,洪水致使滑坡体溃决,形成猛烈的泥石流,破坏性极强。 照片 119 三个基本条件 都具备的泥石流沟 (五)泥石流的分区 典型的泥石流涉及 整个沟谷,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处于上游的形成19 区,大多数三面环山,周围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差,呈现漏斗状或有很多支沟的树枝状,有利于水和松散土石的聚集;处于中游的流通区,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地形,泥石流能够快速向下游流动;堆积区一般处于出山口的部位,地势开阔平坦,从沟谷中流出的土石因为地形变缓而堆积下来。 图 114 泥石流 的形成区 、 流通区和堆积区 (六)泥石流 发生的 主要诱发因素 暴雨 是 山洪 、 泥石流最主要的 诱发 因素。 水库坝塘溃决、冰雪融化等都有可能会诱发泥石流。 山区小流域山体破碎、滑坡和崩塌发育 、植被生长不良,沟道堵塞严重、纵坡降较大,人类乱砍滥伐、尾矿弃渣任意堆放等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条件。 (七)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 泥石流的暴发主要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 我省的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 6~ 10 月,怒江州 2~ 4月也处于泥石流高发期。 泥石流暴发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但当沟道发生阻塞形成堰塞湖,不降雨也可发生溃决型泥石流。 20 照片 120 暴雨 引发 的泥 石流 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主要与水源活动周期及物源储备有关,当雨洪、地震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 (八)泥石流发生的前兆 泥石流发生前将有以下征兆: ( 1)河流水量突然变小或断流; ( 2)河流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 ( 3)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 4)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 5) 地震后沟谷内松散物质明显增多应提前做好泥石流防范。 21 第二章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健全网络、完善制度、强化措 施、狠抓落实是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关键所在。 各地要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云政发﹝ 2020﹞ 20 号)的安排部署,在系统分析、总结 2020 年以来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取得经验教训基础上,健全完善 分 级负责制度、应急预案制度、监测员管理制度、“两卡”发放制度、巡查监测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灾(险)情速报制度、宣传培训制度、应急演练制度、经费补助制度 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项制度” , 并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第一节 群测群防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群测群防 是指县(市 、区)、乡(镇)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在建立健全 “十项制度” 的基础上,通过乡村监测员和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发现前兆或险情并即时报警,快速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的一种主动防灾减灾措施。 二、什么是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是指以县(市、区)为基本行政单元,以辖区内列入监测预警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监测点,按照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组民小组(自然村)四个层次分级落实责任,对每一个监测点逐一建立健全 “十项制度”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部 门协作、上下联动的防灾减灾运行体系 (图 21)。 群测群防网络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一种组织形式。 22 图 2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系统构成图 三、如何确定监测点 (一)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确定 因地质变化而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绝大多数,用以下方法确定: 以《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完成地质灾害详查的县要以详查成果)中查明的隐患点为基础,选择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隐患点作为群测群防监测点,必要时聘请专业队伍经过进一步核查后确定。 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 报告的地质灾害危险点、怀疑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由政府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或专家组调查核实后确定。 在日常巡查和其它工作中新发现的有潜在变形迹象且对人员和财产构成威胁23 的地质灾害体,经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核实后确定。 (二)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确定 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隐患 , 主要指因铁路、公路、机场、水库、电站、工厂、学校、民用建筑等各类工程施工而在影响地区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建设(施工)业主单位会同政府部门、技术团组现场调查后确定。 监测点一经确定,即刻纳入所在县(市、区)乡(镇) 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工程建设(施工)业主单位承担群测群防工作的主体责任。 (三)监测点的批准 已经确定的监测点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全县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列入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当年新发现并确定的监测点,由国土资源部门明确,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当年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列入下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四、如何撤销监测点 已经实施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土地整治和经监测反映已稳定的监测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工程技术单位评定后,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撤销。 第二节 分级负责制 度 一、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 (一)省直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按照职能职责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安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等有关工作。 (二)州、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听取群测群防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群测群防工作存在问题,推动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4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主体,负责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组织实施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制定临灾避险应急预案 ,认真组织做好日常应急演练,动态跟踪掌握灾害监测情况,组织做好分析研判和预报预警工作,牵头做好监测员的业务指导、技能培训和监督考核等工作。 (四)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统一管理本地地质灾害监测员,组织做好本地灾害隐患的动态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收集上报隐患点监测记录和群测群防有关资料,组织做好紧急情况下的临灾避险工作。 (五)地质灾害监测员负责本村(自然村)地域内隐患区巡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预警工作,认真做好监测数据记录汇总并及时上报;向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发放避灾明白卡,规定预警信号,配备预警器具 ,落实并熟悉临时避灾场所和撤离路线;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报告,并指挥村民做好自救互救,危急情况下可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群众转移避灾。 (六)人为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接受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 各类矿山企业要重点做好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全面落实群测群防工作要求,对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负全责。 二、层层签订防灾责任书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应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 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乡(镇 )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自然村、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监测员应当分级、分类签定责任书。 在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中应明确相应责任人。 各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接受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 第三节 应急预案制度 存在 地质灾害隐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25 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州(市)的应急预案应报省国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