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信技术维护规则精品内容摘要:

( 10)桥上电缆接头应采用加强措施; ( 11)电缆护套应无腐蚀、龟裂和损伤等缺陷;地下电缆金属护套的防护层应完整良好;电缆接头应做对地绝缘处理,除变电所分歧电缆外,其他分歧电缆护套应与干线电缆护套连通。 电缆弯曲半径应不小于下列规定: ( 1)铅护套对称电缆为电缆金属护套直径 7. 5 倍; ( 2)铝护套对称电缆为电缆金属护套直径的 15 倍; ( 3)小同轴电缆为电 缆金属护套直径的 15 倍,困难的地方不小于 7. 5 倍。 充气维护 ( 1)充入电缆和无人增音机内的气体,应经过过滤与干燥,对电缆和无人增音机应无化学反应,不降低电特性; ( 2)温度为 20℃ 时,电缆充入气体的含水量不得超过 1. 5 克/米,充入气体水份含量与湿度的关系(可参看附录D); ( 3)在充气端充入电缆和无人机内的最高气压标准:在 20℃ 时,铅护套电缆和无人机应小于 100 千帕,铝护套电缆应小于 150 千帕; ( 4)充气设备完整,运转正常,控制告警设备动作良好可靠; ( 5)主干电 缆和长度在 50 米以上的分歧电缆,以及各种密封式机箱均应充气,气路应具备相互连通的条件。 50 米以下的区间分歧电缆视具体情况,可单独充气; ( 6)充气维护有关气压标准在 20℃ 时应符合表 130(表略)规定。 无人增音机的外观强度 ( 1)机壳油饰完好、无锈蚀,机盖严密无漏气; ( 2)螺丝完好,各部紧固牢靠,机壳及尾缆接地良好; ( 3)同轴插座不变形、绝缘瓷完好无损。 勤务电话插座完好; ( 4)标记清晰,站号、机盘号正确。 电缆的防雷 ( 1)长途通信电缆应根据当 地雷暴日数、土壤电阻率、地理环境和所用电缆类型等确定防雷地段和措施。 ( 2)电缆线路经过年平均雷暴日数小于 20天以及 10米深处的土壤电阻率小于 100 欧 米的地区时,可不采取防雷措施。 在雷暴日大于 20 天以及 10 米深处的土壤电阻率大于 100 欧 米地区,电缆线路遇到下列处所时,宜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① 地质结构发生突变的地方; ② 在石山与水田、河流交界处、矿藏边界处、进出森林边界处等具有边际效应的地方; ③ 面对广阔水面的山岳向阳坡或迎风坡; ④ 地形较高或突出孤立的山顶; ⑤ 曾遭雷击的地点; ⑥ 电缆距孤立的 10米以上的大树,高于地面 6. 5 米以上的电杆(包括拉线)或高耸建筑物并其保护接地装置小于表 131(表略)的净距要求时。 ( 3)长途通信电缆线路防雷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 两条以上的电缆同沟敷设时,在相距较近的接头处应做横连线; ② 电缆线路应做防雷保护系统接地,其间距宜为 4 公里,对于雷害严重地段防雷保护接地的间距可适当缩短,接地电阻值宜小于 5欧,困难地点不应大于 10欧;电气化铁路区段,长途通信电缆的屏蔽地线可以代替防雷地线; 防雷保护接地装置应 与电缆垂直布置,接地体与电缆的间距不宜小于 10 米,接地标石上应有地线断开测试的条件。 ③ 在落雷较广的地带,宜设地下防雷屏蔽线。 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50 毫米的镀锌钢导体,宜平行设在距电缆 0. 3 米左右的上部,不得与电缆连通,也不另作接地装置,但应将其延伸到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 在设防雷屏蔽线区段,无绝缘外护套电缆可取消防雷保护系统接地;有绝缘外护套电缆仍应设置防雷保护系统接地; ④ 对于孤立的防雷目标,宜采用消弧线或避雷针保护。 电缆与孤立的防雷目标间距小于5 米时,不宜采用消弧线措施; ⑤ 雷 害严重地段,可采用防雷电缆。 ( 4)长度在 1 公里以上的分岐电缆,应按所属主干电缆线路的系统要求,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电缆的防蚀 ( 1)长途通信电缆应考虑土壤腐蚀,漏泄电流腐蚀和晶间腐蚀。 防腐蚀区段及其采用措施,应根据对电缆径路中的土壤和水等介质的化验分析结果确定。 ( 2)由土壤和水引起的腐蚀,应分别情况对电缆线路采用下列措施: ① 中等腐蚀地段可采用一级防腐电缆; ② 强腐蚀地段可采用二级防腐电缆,镁、铝合金牺牲阳电极或阴极保护设备; ③ 对于局部腐蚀地带,宜在电缆 上包复防护层或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进行防护。 ( 3)电缆的对地电位或外护层漏泄电流密度超过防腐蚀标准时,应分别情况采用排流器、阴极保护设备和安装绝缘套管。 ( 4)对晶间腐蚀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 避免在有周期震动和固定震动的地方敷设电缆; ② 在电缆经常受震动的地段采取防震措施,并对电缆进行余留; ③ 采用阳极或阴极保护设备。 ( 5)电缆与输油管道及直流电气化地下铁路平行接近时,电缆金属护套应对地绝缘。 ( 6)电缆通过有白蚁危害的地段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① 在选择电缆径路 时,可根据白蚁的生态条件,避开易受危害的地段; ② 采用钢带铠装电缆并进行填砂深埋处理; ③ 采用防蚁电缆; ④ 在电缆外面包扎防蚁塑料带或涂防蚁漆; ⑤ 将电缆周围的土壤用防蚁药物进行处理; ⑥ 电缆采用架空方式; ⑦ 在局部蚁害严重地段,用电缆槽或水泥沙浆包封电缆。 电缆的防电磁影响 ( 1)长途通信电缆与高压电力线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单线大地制有线广播线路、大功率的无线电台发射天线、发电厂、变电站和高压杆塔的接地装置等接近时,应考虑对通信电缆线路产生的危险影响和 干扰影响; ( 2)电气化铁路区段,新建长途通信电缆应采用铠装二级外护层的高屏蔽地下电缆。 电缆金属护套对 50赫的感应纵电动势每公里为 30~ 150 伏时,其理想屏蔽系数应小于 0. 1; 在铁路改建为交流电气化的区段,当接触网和通信都采用防护措施,并能满足危险及干扰允许标准时,也可利用原有通信电缆; ( 3)受电气化铁路影响的通信电缆,其金属护套应设屏蔽接地。 长途电缆接地间距不宜大于 4公里,其接地电阻:在通信站不应大于 1欧,条件困难时,最大不应超过 2 欧;在变电所及分区亭附近处不应大于 2 欧;其他各接地点 不宜大于 4欧。 地区(站场)电缆与电气化铁路平行接近长度超过 2 公里时,其主干电缆(或平行接近段)两端应设电缆屏蔽接地; ( 4)电气化铁路区段,长途电缆与接头套管金属护套间,分歧电缆与干线电缆金属护套间,必须全部连通并接触良好。 当电缆通过无人增音站、转接房等须将电缆护套断开时,其金属护套间应用导线连通; ( 5)电气化铁路区段长途电缆回线终端,应加装绝缘变压器; ( 6)电气化铁路区段长途通信电缆引入室内时,电缆金属护套的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应互相绝缘。 装有长途电缆芯线直接相连设备的机架或机壳应对地 绝缘。 在与地绝缘的机架或机壳前后应铺设绝缘垫; ( 7)引入变电所或分区亭电缆,应有绝缘外护层。 在变电所附近的电缆屏蔽接地与变电所接地网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 8)在接触网支柱及距接触网带电部分 5 米范围以内的通信设备金属结构体均须接地; ( 9)由于受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危险影响,在通信电缆同一芯线上,任何两点间的感应纵电动势(有效值)应不大于表 132(表略)规定值: ( 10)外界电磁影响在长途通信电缆线路中所产生的危险和干扰影响,应参照有关标准及其他有关协议规定办理; ( 11) 通信电缆线路与无线电台的发射天线接近,当电台的发射频率落入电缆线路传输信号频带内时,在电缆通信回线中产生的干扰电平值,与电缆传输信号电平间的防卫度应小于 65 分贝( 7. 5 奈); ( 12)电缆音频回线受有线广播或电气化铁路干扰影响,当杂音电压超过标准值时,应加装N型线圈防护。 第 155 条 电缆线路的电特性标准如表 13表 13表 135(表略)所列。 第 156 条 长途电缆线路增音机的电特性标准如表 136~表 140(表略)所列。 第三节 电缆载波通道的电特性标准 第 157 条 电缆载波通道的电特性标准规定如下: 15 路有人段 ( 1)频率特性 ① A B方向的 9 140千赫,B A方向的 80千赫的接收电平较标准值偏差应 ≤0. 9分贝( 0. 1 奈); ② 在通频带内A B方向以 9 140 千赫,B A方向以 80 千赫的接收电平值连线为基准,有人增音机输入端电平偏差 ≤2. 2 分贝( 0. 25 奈),其输出端电平偏差 ≤0. 9 分贝( 0. 1 奈); ③ 同缆同频率接收电平差 ≤2. 6 分贝( 0. 3 奈)。 ( 2)固有杂音电平 ( 3)非线性失真见表 14表 142(表略)。 ( 4)过负荷点电平 ① 701(B)型 ≥15. 6 分贝( 1. 8 奈); ② ZWL 151(SBZ)型 ≥13分贝( 1. 5 奈)。 ( 5)远端线性串音防卫度见表 143(表略)。 ( 6)遥测电平 ① 701(B)型 34. 7177。 4. 3 分贝(- 4. 0177。 0. 5 奈); ② ZWL 151(SBZ)型 30. 4177。 4. 3 分贝(- 3. 5177。 0. 5 奈)。 300 路有人段 ( 1)频率特性 ① 加 1/ 2均衡器后,有人增音机 “调放出 ”(均放出)电平偏差 ≤1. 74分贝( 0. 2 奈); ② 加干线均衡器后,有人增音机 “功放出 ”(线放出)电平偏差 ≤0. 61分贝( 0. 07 奈); ③ 60、 1364 千赫导频在 “功放出 ”(线放出)电平偏差 ≤0. 35 分贝( 0. 04 奈)。 ( 2)固有杂音电平(功率电平) 在 3. 1 千赫带宽时,应符合表 144(表略)规定。 ( 3)谐波衰耗见表 145(表略)。 ( 4)线性串音防卫度见表 146(表略)。 ( 5)广播串音防卫度 在场强为 250 毫伏/米时,广播串音防卫度 ≥65. 1 分贝( 7. 5 奈)。 ( 6)遥测电平 竣工值 177。 2 . 6 分贝( 177。 0. 3 奈)。 300 路全程载波通道 ( 1)频率特性见表 147(表略)。 ① 在 “调放出 ”(均放出)电平偏差 ≤3. 5 分贝( 0. 4 奈); ② 在 “功放出 ”(线放出)电平偏差 ≤1. 74 分贝( 0. 2 奈); ③ 在 “功放出 ”(线放出) 60 千赫、 1364 千赫导频电平偏差 ≤0. 35 分贝( 0. 04 奈)。 ( 2)谐波衰耗见表 148(表略)。 ( 3)线性串音防卫度见表 149(表略)。 ( 4)广播串音防卫度:在场强为 250 毫伏/米 时,广播串音防卫度应 ≥65. 1 分贝( 7. 5奈)。 第四节 通信线路附属设备及保安装置的质量标准 第 158 条 明线线路附属设备外观强度、电特性标准规定如下: 明线线路附属设备包括明线终端引入设备及中间介入设备,其中有阻抗匹配线圈、纵向扼流线圈、排流线圈、音选调度滤波器、明线室外 12 路线路滤波器、串音抑制滤波器等,上述设备可集中安装,也可分散安装,在维修中均应保持下列外观强度标准: ( 1)设备完整无缺,无脱漆、无锈蚀、无积尘; ( 2)安装牢固,各紧固件不松动; ( 3)布 线整齐、合理、美观; ( 4)各接头焊接良好,无假焊、无腐蚀; ( 5)外壳及屏蔽线接地良好。 明线线路附属设备的装设应符合表 150(表略)规定。 纵向扼流线圈的电特性标准表见 15表 152(表略)。 阻抗匹配线圈电特性标准如表 15表 154(表略)。 排流线圈的电特性标准如表 15表 156(表略)。 音选调度滤波器见表 157(表略)。 明线室外 12 路线路滤波器见表 158(表略)。 双铜线、双钢线串音抑制滤 波器见表 159(表略)。 第 159 条 引入及杆上配线的技术要求如表 160(表略)所列。 第 160 条 通信线路避雷装置技术标准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