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内容摘要:

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 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 2天。 香港欢送金牌选手; 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标题式(概括式) 对句式。 练习:拟出对联的下句或上句 门前碧水环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笑看风拂红花 海到无边天作岸, _____________ 发愤识遍天下字, _____________ 门前大路通南北, _____________ 屋后青山巍峨 静聆雨润绿草 江边小店卖东西。 立志读尽人间书 山登绝顶我为峰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短 长 无 有 修辞分析 之 排比 定义 P192 种类 单句排比 成分排比 分句排比 复句排比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 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因此,用这种方式来 抒情, 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 说理, 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用来 叙事, 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 状物, 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 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 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 2020年全国卷 2) 答案例举: 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 …… ,多一点 ……” 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 ( 2020年安徽卷) 示例: 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 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 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 (符合要求 即可) 修辞分析 之 设问 定义 P192 作用 修辞分析 之 反问 定义 P193 作用 定义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种类: 修辞分析 之 反复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定义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种类: 修辞分析 之 反复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例: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 ②沉默啊。 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修辞分析 之 反复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 我喜欢。 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 我喜欢。 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 我喜欢。 ② 炎热的阳光烘烤 着它, 严寒的霜雪冷冻 着它 ,风吹 着它, 雨打 着它 …… 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 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 便 是立秋,以后 便 是处暑 便 是白露 便 是秋分 便 是寒露,过了霜降, 便 立冬了。 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 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 领取 秋, 领取 冬, 领取 四季, 领取 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 6个“便”和 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l)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 26个字) (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 26个字) (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 报秋 》 中就考到反复辞格的作用。 ) 解析:本题虽属于 “ 鉴赏 ” 题,但这种鉴赏的基点是狭义修辞的作用,所以答案也应从反复和排比的作用着眼,灵活处理。 “ 便 ” 字和 “ 领取 ” 的分别连用,从修辞上讲都是反复,但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 “ 便 ” 字连用,造成一种动感。 副词 “ 便 ” ,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又可以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 文章连用 “ 便 ” 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中间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读起来一气贯通,好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速掠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 这几个 “ 便 ” 字确实用得巧妙。 只要求能回答 “ 紧凑地衔接 ” 和 “ 强调时光快 ” 这两点即可。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 便 是立秋,以后 便 是处暑 便 是白露 便 是秋分 便 是寒露,过了霜降, 便 立冬了。 真的怎么得了。 “领取 ” 一词的连用,从句子的角度来看是属于排比,它造成的是一种气势,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只要答出 “ 铺开扩大 ” 和 “ 强化主旨 ” 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 l)反复使用 “ 便 ” 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 2)反复使用 “ 领取 ” 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领取 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 领取 秋, 领取 冬, 领取 四季, 领取 生活罢。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分析最后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答:运用了反复修辞,突出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问: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三个“一”连用形成反复修辞,极言诗人饮酒之多。 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和幽人痛饮狂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幽人对酌时,无限的豪情快意。 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看着你离开,我的心一片凌乱, 凌乱。 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阵高兴,高兴。 反复的作用 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 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二、正确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 带比喻词的非比喻句的辨别 借代和借喻 比喻和比拟 衬托与对比 排比和对偶 设问和反问 [区辨 ]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 像 她妈妈。 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 《 雷锋的故事 》 ,我 仿佛 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 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 好像 面熟。  表示举例。 这样的事情很多, 像 ……  像 我这样的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 • 这次例句的提供,有很多同学都很尽心, 像 …… • 班主任 像 是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 我 似乎 看到了胜利女神那迷人的微笑。 (同类相比) (表示举例) (疑断猜测) (表示想象) 借喻和借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借喻 借代 借代 借喻是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 “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 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 “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 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 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常用的方法: 还原法 比喻和比拟 分清两者的关键:明确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 分清两者的关键:明确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 相似点 联系起来。 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 直接 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 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 “鸟”和“花”本来不会象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二 )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