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北方课件内容摘要:

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写照。 • 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 (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 (写作时间:本诗歌写于 1938年 2月 4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 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 热爱。 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冷酷、灰暗,第四节为什么却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诗人反复咏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我们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 ,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在这里得到了 反衬 ,诗人热爱这伤痕累累的祖国, 希望祖国尽快摆脱这场灾难。 前面几个诗节,作者是否也表现了这种情感。 • 这种情感早已渗透在了前面三个诗节的描绘之中,一边是北方的悲哀,另一边是诗人的悲哀和深沉的爱,这就是情景交融。 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土呢。 • 分析概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总结 •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 艺术特色 • 结构严谨:前面三节与最后一节构成两个部分,互为衬托。 前文是后文抒情的基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