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等值线内容摘要:

B.山谷、山脊、盆地、鞍部 C.山脊、山谷、鞍部、盆地 D.山谷、山脊、鞍部、盆地 c (二)、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高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 坡度的正切 =垂直相对高度 /水平实地距离 —— 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 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 例 4: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 B假设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相等的情况下: 比例尺大的坡陡;比例尺小的坡缓 2千米 1千米 5千米 5千米 0 2千米 0 5千米 1: 100000 1: 500000 A B C D 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视问题 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读下图,判断在 E、 F、 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 H处车辆的是 处。 四、关于等高线的计算 例题: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中P点的海拔范围是: Q点的海拔范围是: P点对 Q点相对高度 H的取值范围是: 90 80 70 P Q 90HP100 70HQ80 10H30 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 ≥500 米,< 600米 > 200米, ≤ 300米 相对高度 :≥200 米,< 400米 例 3:读上图,图中等高线表示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①图中盛行风向为 __________风; ② Q对 P点的最大相对高度 H可以达到多少。 ③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________地区。 西北 59H60 西北 提示 820 830 840 P N Q 30m 0 风向 五、等高线地图的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